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打造海外核电版图“中国力量”

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打造海外核电版图“中国力量”
2017年11月24日 20:35 中核集团

《中国核工业》杂志

包连娣 任阿琦 刘明辉 陈友谊|文

 当地时间2017年10月13日早上7:06时,在“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卡拉奇核电现场,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马达声,卡拉奇2号机组穹顶被缓缓提升至70米高空,经190分钟后,穹顶稳稳地就位在反应堆厂房45.13米标高,与筒体钢衬里完美对接,吊装圆满完成。

 “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卡拉奇核电2号机组(K2)反应堆厂房穹顶加冕,可以说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穹顶吊装。在穹顶吊装前,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管道等设备成功实现预引入,创造了同类核电站多个第一次,为未来穹顶吊装开辟了全新的篇章,为未来“华龙一号”推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心存使命,开辟核电建设全新篇章

 K项目的合同工期为63个月,这对于新厂址、新堆型,且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的异国现场,可以说是一个从未实现过的挑战。为了确保项目按节点推进,被任命为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K项目总经理的宋丰伟,认真研究华龙堆型的建造特点,结合卡拉奇现场条件,创新提出了堆芯水池模块化和主设备提前引入的方案。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无论国内外从无先例。宋丰伟表示,与传统核电站建设先吊装后安装设备不同,提前引入就是要先吊装关键主设备后再进行穹顶吊装。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环环相扣。每一项工作、每一个节点都是后续工作的先决条件,任何延误都关系到整个方案的成败。

 作为同类核电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背负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压力也成为K项目团队前行的动力。

 方案确定后,宋丰伟亲自组织方案编制和专家论证,以缩短主关键路径。项目组随即成立了主设备预引入小组,并与三家施工单位签订了军令状,每天召开会议确定风险及行动项,要求每个问题的完成时间不能过夜等。

 其间,团队人员秉持着“要用核工业的‘四个一切’精神,把K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 的目标加班加点,全年没有探亲休假,攻克了多重技术和施工难题,完成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节点,最终取得了丰硕成果,开辟了核电建设全新篇章。

披荆斩棘,创造“卡拉奇速度”

 在宋丰伟的办公室,依旧还能看到蒸发器的模型,这是他专门找人制作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蒸发器就位调平、翻转提升等难题,他与团队人员随时模拟和演示,更加形象地分析预引入过程中的要点和难点。

 在压力容器的水平垫板加工时,K团队加班加点,经过多次复核、验算,最终采用高精度的激光测量仪,在中核集团首次实现一次加工水平垫板成功,最终压力容器就位的水平度和标高质量优于传统的二次加工,且摘钩由原来的7天缩短为2天。

 特别是在蒸发器吊装前,根据蒸汽发生器安装技术要求,内部防振条固定工装需在蒸汽发生器翻转前完成拆除,拆除后还需进行内部套筒人孔盖安装和焊接。由于蒸汽发生器内部结构十分复杂,空间异常狭小,施工难度较大。项目组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安装单位、厂家等分析和研究解决方案,最终采取高强压缩空气进行排气、换气等措施才得以解决。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 K项目团队众志成城,克服众多困难,使得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今年2月2日,实现核岛堆腔水池不锈钢覆面模块顺利吊装就位;6月23日,实现核岛环吊环梁、环轨吊装就位;7月26日,实现环吊大梁吊装就位;9月10日,实现第一台蒸汽发生器吊装成功;9月30日,实现反应堆压力容器吊装成功;10月13日,实现穹顶吊装圆满成功。

 从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到穹顶吊装,K2项目建设仅用了24个月20天,与国内同类核电站的进度保持一致。这在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的巴基斯坦卡拉奇现场,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

 中核集团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在巴基斯坦深耕20余年,卡拉奇K2/K3项目的良好口碑、创新建设方法,为在巴基斯坦后续项目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全球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锻炼了一支能征善战的人才队伍,为开拓海外版图提供了重要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