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需要彻底“重建”,却仍将中国拒之门外!

美国需要彻底“重建”,却仍将中国拒之门外!
2016年11月24日 10:16 九哥财经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成为一个显著话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日前在国内某论坛上表示,中国参与美国基建计划有利中美,但美国国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排斥和操作中的区别对待,“中国公司要在美国搞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困难的”。

美国的基础设施有多陈旧破败?库叔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知道。

不少地方道路碎裂、桥梁破旧、电线老化、水管漏水、港口淤塞……那么这一切,美国政府就不清楚吗?非也。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内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

任期将满的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曾大力推销他的“修复第一”计划,强调基础设施对于吸引投资和振兴美国经济至关重要,呼吁拨款巩固美国日渐破败的基础设施,也鼓励私人企业与资本投资美国基建。近年来,奥巴马的民主党政府更是多次提出类似建议,只可惜由于缺少共和党的支持而陷入停滞状态。

而即将于2017年走马上任的美国“总统”、共和党人唐纳德·特朗普也非常支持对基建的投资。他在刚刚公布的百日新政中明确提出“万亿美元基建计划”,以完善美国的桥梁、铁路、机场、水电系统等基础设施。

当选总统特朗普要大搞基建,而中国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经验、能力和价格竞争力都很强,可偏偏又有美方人士称,“美国基础设施美国造,不可能有中国公司的机会。”

眼下,特朗普如此大手笔,资金大约不成问题了,那么其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么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优势明显,却很难得到公平的机会,问题又出在哪了呢?

文 | 库叔

本文由瞭望智库综合自瞭望智库《全球智库跟踪》、新华国际、参考消息网、环球时报等

1破败的美国梦

美国历史很大程度上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

在早期工业革命时期,铁路打破了州之间的界限,重造了美国。

内战期间,林肯总统推动联邦政府投资完成了巨大的铁路和电报网,为战后美国先进的通讯和商贸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设计了公共建设工程计划,当时,仅公共工程管理局就完成1.1万多条街道和公路工程;工程进展管理局麾下的小项目也有7.8万座桥梁、高架桥和57万英里的乡村公路。

然后是40年代,更多出于军事目的,美国建设了众多堡垒、造船厂、飞机场等。

紧接着5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授权建设州际公路体系,35年间政府投入约4250亿美元。

不妨拿公路举个例子。美国66号公路名声在外,不仅是美国人心中的“母亲之路”,与美国梦紧密相联,也深受国内文青的喜爱。

这条“美国第一路”于1927年完工,自东向西先后穿过8个州,全长近4000公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及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州的很多农场和战时工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这条公路成为许多美国人向加州移民找工作的主要公路。战后50年代,这条公路又是美国人驾车前往洛杉矶度假的主干道,对于沿途经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6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州际公路的迅速兴起,这条公路和它周边的小镇逐渐由盛转衰,甚至在1985年,被正式从美国国道系统中删除。而取代66号公路的美国州际公路,则兴起于1956年的一份高速公路建设法案,法案旨在建立“联邦公路信托基金”以支持建设全国性的防御型跨州高速公路,其资金来源是机动车的燃油税、购置税和使用税,而在“信托基金”捉襟见肘后,高速公路就开始收费。

听起来,这历史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过遗憾的是,自此美国的高速公路体系就停留在了那个年代。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就基本上再没有修建过重要的基础设施。全球如今有超过1.4万英里高速铁路运营,但美国至今没有高铁。

如今,当年建设的这些设施大多已破旧老化,也带来了巨大损失。

由于公路破败,每年对美国汽车运行造成的额外损耗高达970亿美元;由于水管残破,美国供水系统每天漏掉的水就达70亿加仑;美国60多万座在册桥梁,平均年龄已达42岁,被列为“结构有缺陷”的多达6.5万多座,平均每9座桥梁中就有一座有问题……

库叔查阅了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基础设施质量方面,这次美国排到了全球第11位,名次相较往年虽有大幅提升,但仍位于德国、英国和韩国之后,无缘TOP 10。

美国民用工程学会(ASCE)在其2013年度基础设施成绩单上给美国的打分是D+,认为美国在2020年之前需要投入大约3.6万亿美元来改善基础设施。美国现任财长雅各布·卢早前也透露,到2020年美国在交通、自来水以及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上的资金缺口达1万亿美元。

历史上,美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公路和运输系统。然而现在一落千丈,无怪乎奥巴马会在华盛顿商业圆桌会上表示不满——“我们没道理拥有一流经济体、二流基础设施。如果他们(中国人)能够迅速建造明显优于我们的港口、机场、智能电网、空中交通管制及宽带系统,随着时间推移,那将成为我们的一个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警告,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不但在短期内削弱经济,也破坏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景”。而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将加强美国的全球竞争力,改善环境,并创造上百万个就业岗位。

无论是对现有的基础设施修修补补,还是彻底重建,美国都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2“烫手山芋”谁来接?

“摇摇欲坠。”这就是美国的基础设施现状,但由于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资金紧张是常态,而加税在美国具有政治敏感性,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不敢轻易触碰,所以这个问题便成了“烫手山芋”。可以说,MONEY一直是阻碍奥巴马政府推动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障碍。

但美国基础设施日渐破败,却迟迟得不到重建,真的只是财政原因吗?

2011年9月,奥巴马向国会提出《美国就业法》修改方案,试图投资500亿用于基础设施同时创造就业机会,但无法在两党间达成共识。

2014年初,奥巴马提出一项为期4年、金额高达3020亿美元的庞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但在国会得不到支持。

克鲁格曼说得很明白,“过去,美国政府直接出资建设了伊利运河、州际公路系统等公共工程,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政府还向私人部门提供激励政策,比如拨地修建铁路等。无论以哪种方式,政府都对有益民生的投资给予了大力支持。”

“但现在,即使投资的需求已迫在眉睫,即使上佳的机会摆在面前,我们也不会投资。不要再用‘政治机能障碍’之类模棱两可的词语诡辩,为罪魁祸首开脱责任。美国无法投资,不是华盛顿方面出了问题;破坏性的意识形态已在共和党占据主流,这才是根本原因。”

这话是什么意思?说直白点,就是在美国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之下,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只是造成公共投资下降的表面原因,而美国两党意识形态之争下,任何形式的政府支出都将遭遇压倒性的敌视,才是问题根源。

不过,民主党的奥巴马即将成为历史,代表共和党人的特朗普正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至于“万亿美元基建计划”的资金从何而来,估计他会跟各州用PPP的方式解决,之前奥巴马也不是没有用过。而特朗普的经济顾问、美国下任财长候选人之一的姆努钦早前也曾表示,特朗普团队正在考虑设立一家“基础设施银行”,对美国的基建项目进行投资。

此外,特朗普团队可能还需要面对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那就是监管审查。

美国基础设施的审批往往需要耗费十年或更长时间,效率之低、程序之冗长令人咋舌。官方的职责似乎就是在联邦、州和地方机构各自为政、精疲力竭后交给法院来作出最后决定。

美媒《华尔街日报》认为,美国把监管决定权的关键要素给弄错了:当审查已经足够时,却没有人负责作出决定。

若想避免无休止的程序,需要从两个方面改变监管机构的组织结构:一是能够决定多少环境审查就已经足够的独立机构,一是改变监管和执照发放机构的巴尔干式的审批程序。

除非美国对行政及法律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否则美国的基础设施很难有大的改观。

可是,这个,很难!

3中国敞开大门,美国却扎紧藩篱

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是提振一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东南亚、非洲等广大发展中世界,都希望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及影响力也越来越受到肯定。

对内,自不必说。目前中国在能源、通信、铁路、高铁、公路、港口、机场、口岸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果,在高铁、机场等许多领域都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超越了发达经济体。

对外,也不耽误。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了大量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立交桥、铁路和港口,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水电站建设、电网铺设等方面合作密切,缓解了部分国家长期存在的电力危机。除在非洲外,中国还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框架下与欧洲各国巩固经济关系。而中国牵头筹建的亚投行以“基础设施投资”命名,也绝非偶然,中国将带动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亚洲许多国家是“非常欢迎的”,这是互利共赢的事情。

美德历史学家与研究者威廉姆·恩达尔写过这么一段话:“请看一看,中国是以什么样的速度与其周边国家巩固经济关系的,这些国家包括了从中国东部海域到黑海,从马六甲海峡到地中海的众多国家。”

这位仁兄也是非常直白,他说,“中国的这些行动对自己有益吗?当然有,那么对非洲来说呢?当然也是有益的。目前北约正在继续他们的战争,而中国则致力于建设——建设铁路,建设电网与海上之路,这将鼓舞和激励人民,保障和平与稳定。”

他继续对比,“美国正在对世界宣战,并挑起颜色革命,而中国则正在在全世界进行数千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美国的寡头正在失去对世界的控制。”

这一切,想必美国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奥巴马曾警告说,从国际上看,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都在竞相提升国内基础设施,“中国和德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占GDP的比例是美国的两倍,为了保住美国投资环境的竞争力,应该加大投入”。

既然如此,中美两国大可以携手共同推动美国、中国以及“一带一路”上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全世界人民都能得到好处,何乐为不为呢?尽管情况复杂且时常面临挑战,但中美之间的基础设施投资起码可以为两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许多机会。

要怎么做?美国人自己其实早就给出了指南。

根据美国全国商会早前发布的一份《从国际到州际:中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评估》报告,在投资方式上,中国公司可以作为资本提供方,包括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还可以为美国基建项目提供商品和服务。

报告认为,很多中国公司目前能够在全球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建材,中国的工程师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基建服务市场上也越来越有竞争力,如工程、采购和施工服务、合同管理服务,以及运营和维护或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报告建议,中国投资者应充分了解美国对国家安全的关切程度以及当地监管格局,把提高企业透明度和制定更宽泛的法律合规政策作为重点,投资美国的业务并建立关系,以及留意在全球的其他投资(如在受到美国制裁的国家大额投资)可能对在美国投资产生的影响。

最后的建议简直是满纸的霸道啊。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国公司要在美国搞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公司必须能在美国的法律、监管和政治格局中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库叔也发现,虽然目前中美在州一级地方政府已经有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或者一些已完美结项,比如让纽约人民气急败坏却又真心服的纽约“韦拉札诺海峡大桥”项目,但是总体上对中国公司而言仍然有很多的监管障碍。

引入外国投资者已经激起轩然大波了,如若还想让美国“屈尊”对世界敞开大门,加入“全球化”的大潮中,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他们早就对受益于“全球化”的那些国家恨得牙根痒。

因为自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精英对“全球化”展开深刻反思,不少人认为“全球化”对西方具有“双刃剑”效应,西方的产业空心化、就业岗位流失等问题是“全球化”导致的,西方并非全球化进程的赢家。

而中国努力维持经济稳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民小康目标,从改革启动,到对外开放加速,一直处于顺畅明朗、具备强大带动力的国际经济环境。

如今中国正待继续开门,美国却即将关闭大门,西方国家正大力推动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确保西方主导权。

尤其是保守人士特朗普上台后,将对全球化的基石提出更大的挑战。商品、创意、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是全球化繁荣的基础,而特朗普却倾向于修筑边墙、撕毁贸易条约、大幅提高关税,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这般经济全球化的倒车,或许真的会让过去十多年受益全球化的国家受到影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