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推特挑衅中国,释放哪些信号?

特朗普推特挑衅中国,释放哪些信号?
2016年12月13日 00:05 九哥财经

引子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不断宣扬的两条核心价值——“美国优先”、“让美国再度伟大起来”,必将真实体现于他的外交政策,并作用于中美关系。特朗普会优先处理美国国内事务、在国际上适当收缩,这个判断是立得住脚的,将给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机会空间。

自上周末以来,中美关系因为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的一系列不当言行陷入严重的焦躁状态。

特朗普发文说明与蔡英文通话,并质问仍在台上、每天履职向其提出政策建议的奥巴马政府国务院高层“(你们)可以向台湾卖出几十亿美元的武器,(我却)不能接听来自台湾的电话?”

12月3日,特朗普接听了台湾地方领导人蔡英文的祝贺电话。特朗普本人为此两次在推特上发文炫耀,还质问仍在台上、每天履职向其提出政策建议的奥巴马政府国务院高层“(你们)可以向台湾卖出几十亿美元的武器,(我却)不能接听来自台湾的电话?”紧接着,周日深夜,特朗普连发两篇推文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在南海建设“大规模军事设施”。

中国官方对特朗普及其侧近对华不友好言行做出了冷静、克制的反应。刚刚结束访华返美的基辛格对这种冷静和克制感到“意外”,他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中说自己被中方“深深感动了”。基辛格的话掩盖不了他本人的尴尬,这种尴尬可能源于他对自己在美中高层之间多年“信使”作用终结的判断。

即便不是特朗普本人的意思,特朗普团队把那个电话安排在基辛格面见中国领导人之后进行——通话时博士正在返美的飞机上,显然没有顾及“外交教父”的面子,或许也释放了一种美中接触需要更换“剧本”和“要角”的信号。

这还不算完。就在中方公开回应表示特蔡通话是“台湾方面的一个小动作”之后不久,从特朗普团队内部陆续传出消息,通话是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筹划了的,并非鲁莽之举。特朗普的经济顾问史蒂芬·摩尔在接受电台采访时狂言,“台湾是我们的盟友”,“我们应该支持自己的盟友,如果中国不喜欢,去他们的。”有议论说,特朗普团队这样做,是一脚把中方递过来的“梯子”踢飞了。

特朗普及其侧近的言行在中美两国激起轩然大波。中方的惊讶和愤怒自不待言,因为特朗普打破了美国当选最高领导人不与台湾方面有任何直接接触的禁忌,严重挑战了美国政府长期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释放出对华我行我素的不友善姿态。

结合特朗普内阁人选迄已传导出的讯号---从基本确定的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财政部长史蒂文·努钦、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基本锁定,尚未正式宣布),到对特朗普外交政策产生直接影响的《百年马拉松—中国称霸全球的秘密战略》一书作者白邦瑞以及新保分子、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伯尔顿,今后四年美国外交决策圈 “军”、“情”、“右”、“商”色彩鲜明,这使得中方不能不对特朗普当政后可能放任手下对华逞强感到担忧。种种迹象显示,美国的军工和财阀利益集团已经不满足、不信任由政治精英充当他们的代理,决定自己走上前台,这对未来美国国运和国际秩序将产生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神头加以观察和应对。

在一系列迹象和事件的冲击下,中国官员和学者们开始修正自己的看法,那种在特朗普刚胜选时一度兴起的对中美协调前景的乐观和憧憬情绪迅速消退,代之以深切忧虑,有人判断特朗普已经发出了对华“战略转向”的檄文,有人呼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中国要把近40年来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强烈影响的既有世界观抛弃掉”。

美国政学两界和媒体圈对特朗普的行为也很不理解,为他有可能激怒作为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的中国导致中美关系发生剧烈波动而担忧。这种担忧的背后,是对美国对外政策传统操作架构和专业性、延续性、可预见性发生崩塌的恐惧。

经过十数年发展,中美关系已经成长为一种全球性的大国关系,其重要性在世界各种双边关系当中首屈一指。随着2016年美国大选的水落石出,这一关系再次面临能否实现顺利过渡的挑战,中国领导人与即将履职的美国新任领导人亟待建立信任。然而,过渡期尚未正式开始,由于特朗普及其团队的“惊艳”表现,中美关系便进入一种“失焦”、“失序”状态—哪怕它可能只是临时性的。

这样的局面使得一个颠簸的过渡成为可能,而一个颠簸的开局对今后四年的中美关系绝非吉兆。人们对2001年小布什刚刚上台、新保守主义强势崛起时中美关系的那次颠簸开局记忆犹新,若不是半年后发生了911事件,今天的中美关系不知是个什么样子。

特朗普到底要干什么,没有人准确知道。也许这是一种“叫价”,点出他对中美关系最关切的问题,欲在破立之间寻求某种新的平衡?这个判断是有依据的,依据同样来自特朗普语惊四座的言论。

当地时间12月8日,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在得梅因举行答谢集会,发表讲话感谢支持者。他新提名的驻华大使人选、艾奥瓦州州长特里·布兰斯塔德前往助阵。图|视觉中国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12月9日,特朗普对艾奥瓦州进行“感谢之旅”,在演讲中再次触及中国话题。他指责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不保护知识产权,采取压低汇率的手段获得对美出口优势,同时对美国输化产品征收高关税,也不在朝鲜问题上帮美国的忙,声称他领导的政府不会与中国为敌,但一定会改变美中贸易不平等的状况,而他也相信在理顺这些关系后双方都会受益。

艾奥瓦是美国中西部传统的农业州,其生产的大豆60%都输往中国,民间“感谢中国”情结浓厚,老州长布兰斯塔德与习近平主席有多年交情,已接受特朗普对其前往北京出任驻华大使的邀请。这项任命被普遍解读为特朗普希上任后与中国领导人建立“直通车”的信号,但人们忽略了其中隐含的利用布兰斯塔德的在华人脉和地方经验阻止中方在一旦与美发生重大贸易摩擦情况下拿美国农产品实施报复,以及长远推动更多美国大宗商品输华的意图。

12月11 日,美国福克斯新闻电视台播出了对特朗普的最新专访,特朗普说,“我完全理解‘一个中国’政策。但我不知道,如果我们不跟中国在贸易等其他问题上达成交易,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受制于‘一个中国’政策。”此番言论引起华盛顿政治圈进一步哗然,前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麦艾文就指出,如果特朗普真要调整一个中国政策,那么不仅将激怒中国,更将把美台关系置于险境,因为台湾方面会非常担心自己在特朗普眼中只是一个可用来交换其它利益的棋子。

麦艾文的感觉没有错,从台湾当局在通话事件后异乎寻常的低调看,它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这种极不踏实的感觉当中。

特朗普的Twitter粉丝高达1500万,每条Twitter的内容转发量都在2万到20多万不等。

静下心来观察,可以看出特朗普通过连串折腾,特别是他那双著名的“推特手”连续发出的信息已经把四件事明确摆在中美关系面前。

第一件是他已实质触及的台湾问题。笔者不认为特朗普是要推翻美国对台政策的现行架构,这套架构由以台制华和避免台海发生可能将美国直接卷入的重大战事为基本内容,在中国重要性日益上升、两岸军力对比已发生根本失衡的背景下并不存在大幅扭转的空间。特朗普当然会继续美国对台军售,当然会继续与台暗通款曲助台拓展国际空间,即使没有这次特蔡通话我们也早有判断,否则他也不是美国的总统了,但特朗普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面,是想利用敢于触碰涉台这样的敏感问题抬高自己日后与中国领导人打交道的地位。几乎与特蔡通话同时,美国国会众参两院通过2017年度国防授权法案,在涉台段落首次写入推动美台高层军事交流的内容,并继续鼓励对台军售。

第二件是经贸问题,包括与之直接相关的汇率问题。这才是特朗普真正在意的事。他执政后,必须尽快在推动制造业回流、创造就业、减赤等经济议程上有所作为,拿到具体的选民可见的进展---就像他在纽约与日本首富、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会面拿到的对方要在美国国内投资500亿美元、创造5万新增就业机会的“投名状”。特朗普需要中国的配合,事实上最需要中国的配合。按照美国商务部预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2022年就会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国,届时即便在逆差继续保持现有规模的情况下,美国对华出口都将超过5000亿美元,涉及300多万工作岗位。

至于特朗普具体会向中国索取什么,等他组阁完成,自然会在与中方的各层级接触中一一提出。要价可能是取消出口补贴、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可能是扩大钢铁去产能规模,可能是开放徘徊于中国国门之外的美国互联网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可能是购买更多美国产品,每一条都将导致艰苦的谈判。聪明的中国商人已经闻风而动,要发挥“民间外交”作用,比如某著名电商老总接受CNBC采访表示,中国企业家已做好准备,多进口美国的商品。

第三件是南海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特朗普本人并无太多兴趣,继续深涉南海问题与中国硬碰硬其实也并不能给美国带来什么现实的好处。特朗普关注的是,他该如何处理奥巴马“亚太再平衡”遗留下来的棘手问题,硬着头皮把美国已陷被动的南海海上博弈继续进行下去,争取博出一个他所希望的美中关系来,同时在白宫与美国军方之间确立新的关系状态。特朗普选定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弗林和国防部长马蒂斯都高度关注中国军力的持续增长,对中国在南海“扩展实力”、“威吓邻居”感到关切,主张重塑美国军队,支持建造更多战舰,以保持对华反制优势。美国的军事战略具有强大惯性,美军在南海周边增加先进武器装备部署的步伐还会继续。

第四件是朝核问题。特朗普对这个问题公开着墨极少,只抱怨中国不帮美国的忙,竞选期间曾扬言如不解决此问题,就让中美贸易停摆。他当然不敢断绝中美贸易,但我们要注意他的逻辑链仍是把朝核问题与中美贸易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观察家们对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国对朝政策调整有种期待,希望他能不拘一格冲破华盛顿的“政治正确”,与朝鲜谈起来,达成某种以予朝适度安全保障换朝鲜“核静默”的交易。这个期待虽然合乎情理,但仍拘泥于朝核问题归根结底是美朝之间矛盾的判断,不愿把中国的作用考虑进去,恐怕是一厢情愿。

特朗普将会摒弃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战略忍耐”,不是因为他抵触民主党的政策,而是因为朝鲜的核导能力逾发逼近能够威胁美国本土的战略红线,美国已到了不得不重新评估进而相应调整的时刻。但共和党智囊们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大可能跳出向中国压责的老套路,而且情绪化特点会比奥巴马政府强烈得多。如果特朗普不得不在朝核问题上进行一场谈判,那么这场谈判恐怕不会先在美朝之间启动,而是要在美中之间进行。如果中方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可以想象特朗普会迁怒于中美关系的其它方面。

12月8日,在盘古“睿见”圆桌论坛上,盘古智库学者与美资深媒体人士共议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

12月8日笔者在盘古智库与美国有180多年历史的《费城问询者报》“世界观点”栏目撰稿人特鲁迪·鲁宾女士进行了交流,她仔细听取了笔者的上述看法,把这四个问题形象地归纳为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BIG FOUR”(“四大挑战”)。笔者则补充指出,更为复杂的是,“BIG FOUR”有内在关联,一个问题协调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激发其他某个或某两个问题的恶化,导致中美关系整体螺旋下滑。

目前最危险的两个现象,一是美国对华政策长期以来的可预见性已被打破,今后四年两国最高领导人建立信任所必须的初始氛围被破坏了,重建这种可预见性和氛围要比打破它们多花费几倍的功夫;二是特朗普及其团队看来尚未与中国高层建立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而特朗普甘之如饴的“推特喊话”,比多年来对两国互信赤字加剧要负重要责任的“麦克风外交”更具危害性。

随着整个国家的右转和民粹主义的当道,美国的对外战略指导思想正在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回摆,利益置换思维至少在特朗普当政初期将体现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国家,只要能在特朗普政府最关心的事情上提供合作,也能换得特朗普政府的“善意”。但美国遍及全球的国家利益是难以用利益置换填满的“欲壑”,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置换”,特朗普的商人思维究竟是聪明还是胡闹、机会还是灾难现在很难说。

不过,不必因过去几周发生的事情就对中美关系的未来丧失信心,我们在质问特朗普“干什么”的同时,也要自问“急什么”。因特朗普在候任阶段采取的言行就对已有初步判断来个急转弯、轻易给其未来对华政策下结论,是外交操作和学术判断不成熟的表现。不仅如此,恐怕还有国内政治方面的动机。应该多体会中国领导人克制应对通话事件的深意——即使不能如基辛格那样“感动”的话,更应找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重新学习“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要义。

笔者仍然认为,特朗普在竞选期间不断宣扬的两条核心价值——“美国优先”、“让美国再度伟大起来”,必将真实体现于他的外交政策,并作用于中美关系。特朗普会优先处理美国国内事务、在国际上适当收缩,这个判断是立得住脚的,将给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机会空间。特朗普会锁定“中国竞争”,在一系列涉华具体问题上不按常理出牌,指使、纵容手下对中国逞强,未来一两年中美关系不会平静,但两国利益深度交融对彼此矛盾冲突的制约作用仍在,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历史交叉点也注定到来,只要能穿越前眼的丛林和沼泽,中美协调的前景仍然可期。

来源:盘古智库(id:pangoalzhiku)

作者:安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