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跑太快,小心中了“王石咒语”

房企跑太快,小心中了“王石咒语”
2016年12月13日 09:44 九哥财经

昨天九哥看到一组令人不得不高呼厉害的数据。

截至12月11日,碧桂园2016合同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143%;合同销售建筑面积36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

在九哥的印象中,对碧桂园的印象,莫过于那句“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

然而,翻看碧桂园最近几年的销售数据,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2012年,碧桂园的销售额为475亿元,2013年,碧桂园以激增131%的方式,创下行业从400亿到千亿跃升的“闪增”纪录。

短短几年,碧桂园的销售额如此高速的增长,实在是令人为之咋舌。

有意思的是,近期,王石在深圳举办的经济论坛上,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讲话。

王石称,万科在业内排行第一,很多企业都确定了要超越万科的目标。万科体量很大,外界要超过万科不是不可能,按照“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规律,一定会超过万科,但是不能着急,两三年之内要超过万科那是灾难。

王石说的这句话,有理有据。

因为彼时,万科也走过一段追求规模化的道路。

2005年,万科提出,10年之后,完成100亿的利润、1000亿的销售额,占有3%的市场份额,并把2005称为万科的新战略元年。

此后,万科开始向“规模扩张”的方向积极迈进,并取得不错的成效。

2011年,万科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额破千亿的房地产企业。

然而,也就是在此时,万科放弃了规模化的道路。郁亮即提出,万科要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14年,万科行业规模第一宝座旁落绿地集团之手。面对外界的关注,郁亮表示:“希望媒体不要再把我们往规模扩张的路上逼了。”

“我们过了青春期了,我们现在是一个30岁人,我们的智力、体能、精神状态是最佳年龄段,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不能再比拼个子、规模,我们早就放弃速度和规模,今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转型。”

所以,如今的王石,结合万科过去的历史经验,给其他的房企提了个醒:凡是要超万科的最后真正的下场都不太好,不是说对手没有能力,他们的心态就是把这个结果当成目标了。

的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追求规模化的扩张道路,依然是不少房企的战略。更多的房地产公司热衷于加入这场销售额排名赛,而且不亦乐乎。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2年,万科、绿地、保利3家进入千亿军团阵营。

2013年,万科、中海、碧桂园、恒大、绿地、万达、保利,千亿军团正式成军。

2014年千亿房企的队伍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再扩容,但万科、绿地集团冲破2000亿规模,将房地产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014年共有80家房地产企业跻身百亿军团,较2013年增加9家,销售总额共计2.8万亿元,市场份额已近40%。

如果单从上面的数据来看,不难发现,在房地产行业,集中度颇高,而且,强者恒强。

如果房企想要在规模化战中突围,势必要采取某些措施。

1、营销手段多种多样

碧桂园的“全民营销”,可谓万众瞩目。

2013年,碧桂园位于海南的一个项目金沙滩,开盘一个月内,共计2.2 万名客户被运送到海南旅游看房,碧桂园此役狂卖1200 套洋房和400 套别墅。

碧桂园参与全民营销的人员主要分为四类:营销中心所有员工、集团横向部门、广大业主以及外拓人士。消息称,当时仅2013年上半年,碧桂园新招收销售人员不少于4000 名。

2、追求“高周转”

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高志勇表示,我们国家有13.2万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000家一级房地产开发企业,4000家二级房地产开发企业。

房地产行业市场集中度高,规模房企业绩井喷。行业内的部分中小房企为了避免被边缘化,普遍通过追求“高周转”来实现规模上的快速扩张。

闽系房企阳光城集团2013年的销售额达到220.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02%;旭辉集团2013年的销售额为181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90%;另一家成长型房企代表新城控股的销售额也从2012年的16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23亿元。

通常而言,从拿地到开工,短则8个月,长则一年。

事实上,“快”成了首要目的。规模越做越大,精品却越来越少。很多房企从拿地到开工,往往不到8个月,而从开工到整体完工,速度的追求,更加明显。

一味地求快,求大,很容易带来后续问题。例如,对于房子而言,质量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有一句话叫“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理。

对于房企而言,不用急着比这比那。因为对于想买房的人来说,实实在在的房子质量才是最重要的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