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从失意中爆发小宇宙

武汉,从失意中爆发小宇宙
2016年06月23日 13:39 九哥财经

清朝一直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许多通商口岸都是被洋人打出来的。这些通商口岸通常会设立一个海关。

时移世易,这些海关的老建筑中,很多已经不存在了,只存下三座,分别是:上海江海关,广州粤海关,以及武汉江汉关。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武汉江海关,当时的汉口并不是沿海城市,但“九省通衢”的地位足以让洋人垂涎,逼着清政府将武汉开埠。张之洞在武汉开埠后,京汉铁路建成,和长江合并起来,就像是中国的纵横轴,而武汉正正是坐标轴上的原点,全国的商品在这里集散。清末民初,武汉的贸易“驾乎津门,直追沪上”。

不仅经济上很强,武汉在民国时期的政治地位也很高。在北洋政府时期,武汉甚至是六大院辖市之一。当时的院辖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包括京都(今北京)、津沽(今天津)、淞沪(今上海)、汉口(今武汉)、 青岛、 哈尔滨。民国中后期,院辖市又增加到12个。

随后,新中国成立,武汉的步伐有些慢了下来,但GDP仍然是不出前五的。但在1954年,全国行政区重新划分时,武汉的地位有所下跌,变成了一个副省级的城市。

不过,在2010年,武汉又被定位为华中的区域中心城市。

自此,武汉从相当于直辖市的地位,跌倒了区域中心。而几个直辖市,包括新晋直辖市重庆,都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就算是同为副省级的广州,也被提为国家中心城市。

自此,武汉的区域中心地位应该说是稳固的,因为周边并没有其他城市与之竞争,不像成都和重庆经常暗中较劲,东北沈阳还有大连这个强手。南京在长三角的对手就更多了,如果没有那么深厚的历史积淀,华东区域中心还不一定是南京。

由于武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政治上的地位是不低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武汉在经济上却走得不甚顺利。

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城市纷纷崛起,但武汉这个曾经的优等生却在新的环境下显得有点不适应。

按GDP计算,在上世纪80年代,武汉还能排在前十名,多年居第七,当时广州还没发展很快,多年居第六,低于重庆。但到了90年代,广州慢慢崛起,北上广三强格局渐成。后来深圳挤下了重庆。但武汉却掉到了十名之外,最低排到16名。

武汉的失意,不在于经济不发展,而是跟不上沿海大城市狂奔的步伐。即便是各大城市都擅长的大拆大建,武汉也难以跟上,当地人都抱怨市容太差,像个“大县城”(不知道是不是憋太久的原因,最近这几年,武汉大拆大建又比很多地方都要凶,于是当地人又有新的抱怨)。

大概因为发展慢,武汉的人才流失也是蛮大。虽然许多城市都有人才流失的苦恼,但武汉太多优秀高校,这种流失让当地人都备感可惜。九哥之前还听说,当地政府向中央提冬天供暖,其中一个理由是,冬天太冷,留不住人才。

发展滞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过听当地人说的是,因为当地政府没钱,都给中央交税。不过这个还真是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改革之初的方针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这部分人一般就集中在地理上更容易对外开放的沿海部分地区,比如深圳广州。

不过随着东部产业转移,武汉开始了触底反弹,甚至是爆发性增长。

2005年武汉的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亿,到2009年暴涨到2142亿,增长了一倍有余。更惊人的是,武汉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也可以随之一起暴涨,2005年1109亿,到2009年增长到2269亿。从2005年到2009年,4年时间,武汉的GDP从2238亿暴涨到4560亿,增长率103%,就发展速度而言,在中西部足以领袖群雄,即便是西部另一个杰出代表成都,2005到2009年增长率也只能达到90%,无法与武汉相比。

在对上的“十二五”的五年里,武汉继续“报复性”增长。在经济总量的排名上,武汉又重回了前十的位置。

摘自长江日报

发展总是要看时机。早期,武汉的失意,很多可以归结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够开放。但在东部产业转移之后,这个地理优势本身很强的城市,就会像解开最后穴道那样爆发。

希望武汉未来走得更好吧。

从区域与城市竞争,看国家经济百态,欢迎关注请微信关注【九哥财经】微信号:toplines(长按复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