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楼市调控以生死时速封堵炒房资金

万亿!楼市调控以生死时速封堵炒房资金
2017年04月10日 11:53 九哥财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自3月17日至4月5日的21天里,超过35个城市出台调控措施,范围之广、力度之强、密度之大,传递出一种“生死时速”的紧迫感。调控之后,不少刚需的资金被冻结,二手市场也开始呈现观望情绪。然而,投资客的资金流动却没有停止,他们“一城调控换一城”,不断和政府打“游击战”。而对于调控严厉的一二线城市来说,租赁市场的规模化兴起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4月6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通知表示,“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应。将新建租赁住房纳入住房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增加租赁住房用地有效供应。”政策的倾斜驱赶着资本往租赁市场流动,不少地产品牌纷纷试水该领域。

在热点一二线城市加强调控之后,楼市资金发生两个主要变化,一是从核心区域(环京、长三角、珠三角为主)流向周边;二是从东部流向中西部。

2017年以来,各地纷纷加码楼市调控。真正把这轮调控推向高潮的,当属北京出台的“317新政”,其“二套房首付最高八成”、“认房又认贷”等手段,起到了明显的示范效应。据不完全统计,自3月17日至4月5日的21天里,超过35个城市出台调控措施,范围之广、力度之强、密度之大,传递出一种“生死时速”的紧迫感。

这些调控政策主要着眼需求端,包含了限购、限贷、限价,甚至限售等行政性手段,政策主要针对投资客。

喧嚣之下,疑问仍然未解:自2013-2014年后,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总体供大于求的阶段。既然如此,缘何此轮市场仍然出现疯长,以至于迫使政策加码到极致?同样地,在多年的打压之后,投资客为何仍然横行市场?

这些问题表现在房地产领域,但答案却在房地产之外。

不速之客

如果说“雄安三县”限购属于政策利好下的个案,那么句容、沧州、镇江、莆田、东莞、天水等城市的调控加码,则显得出人意料。

热点区域周边的三四线城市加码,被认为是此轮调控的重要特征。其不仅与一二线城市同步,步点也十分密集:3月19日,保定;3月20日,句容;3月21日,东莞、嘉兴、廊坊;3月22日,沧州;3月24日,佛山、镇江;3月25日,莆田;3月26日,中山;3月28日,常州、丽水;3月29日,东莞、南通、湛江;3月30日,闽侯……

与此同时,中西部的太原、长沙、成都、贵阳、天水,以及东北的长春,也都加入了此轮调控。

这种调控动向与楼市资金的流动方向十分吻合。按照上海易居研究院的观点,在热点一二线城市加强调控之后,楼市资金发生两个主要变化,一是从核心区域(环京、长三角、珠三角为主)流向周边;二是从东部流向中西部。

这些流动的资金中,自然有刚需等合理成分,但从市场表现来看,投资客的比重亦不能忽视。

作为“老资格”的炒房者,老石(化名)在北京周边的燕郊、固安均有房产。前几年在燕郊买房时,燕郊所属的三河市已经实施限购,但老石仅花费1万元的成本就获取了当地的购房资格。

中部城市长沙也曾承受投资客之苦。去年四季度,一批操着上海、江浙口音的人来到长沙各大售楼处,动辄以全款的形式卖下项目。这引发了当地楼市的震动,有人甚至认为“温州炒房团”卷土重来。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外地人,确实少见。”某大型房企长沙公司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长沙是房屋供应相对较大的城市,购房者多来自周边县市和湖南省内其它地区,外省人大规模购房的现象十分少见。

这些“不速之客”不受欢迎,但对房价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短短一周,整个片区的均价能提升2000元到3000元。”上述开发商表示,由于投资客往往把区域内的好户型买下,还会传递出一种恐慌情绪,引导更多的人前来购房。

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将此称为资产价格上涨中的“正反馈”效应,类似于股市中的追涨杀跌。但这种情绪往往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并导致交易量出现大涨或大跌。

资金跷跷板

真实的楼市资金规模很难统计,但央行的数据可以作为参照。上述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超过1万亿元,这其中还有春节因素的影响。

对于楼市资金的来源众说纷纭,股市和实体经济被认为是两个主要来源。

杨红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楼市、股市均与宏观经济走势相一致,其中,楼市的变化要稍微滞后于股市。这说明资金会率先进入股市,然后流向楼市,并推动两个市场共同繁荣。

但在2015年以后,这种滞后性更加明显,并呈现出“跷跷板效应”。即当股市下跌后,资金会不断流出,并涌向楼市。

A股最近一次阶段性高点出现在2015年6月,6月12日,上证指数创出5178.19的高点,自此之后就开始暴跌,随后7个多月的交易时间里,沪指累计最大跌幅接近50%。

同样在2015年,楼市政策不断宽松,央行连续5次降息,“330新政”和“930新政”又加大了购房杠杆。当年年底,一线城市楼市升温,次年又蔓延至东部强二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城市。

业内的共识是,在这轮楼市行情中,股市资金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今年以来,楼市调控不断升级,但由于股灾对市场心理的冲击过大,资金回流的迹象并不明显。

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流入同样明显。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从去年开始,在浙江、福建等省份,不少传统制造业企业直接投身房地产开发领域;又以标会、暗股等民间募资形式,间接进入房地产。但真实的规模难以统计。

全国房地产商会主席顾云昌表示,过去多年来,M2维持高速增长。2015年以来,由于民间投资渠道缺乏,在股灾惊魂未定、实体经济不振的情况下,楼市再度成为资金“蓄水池”,并体现为以房价为主的资产价格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末以来,房价涨势正在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蔓延。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市,核心区的最高房价已超过8000元/平方米,几乎相当于去年同期的两倍。

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从去年9月开始,70个大中城市中的房价领涨军团,开始从东部二线城市,转移到中西部城市。今年2月,三亚、西安、重庆成为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最大的城市。

杨红旭将这种情况称为“补涨”。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既有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示范效应,也有资金充裕下的资产价格上涨压力。

资金何处去?

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即使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资金的流动亦显得“不正常”。顾云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城市化进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二是人口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

前者对应房地产业的“黄金时代”,主要体现为整体供应不足,房价上涨迅速,市场走势相对同步。后者对应“白银时代”,主要表现为市场冷热不均、分化明显。

顾云昌认为,从201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从整体供应不足过渡到供应过剩,市场也正式进入“白银时代”。但在这一阶段,区域性(以热点城市和城市圈为主)供应不足的情况仍未得到缓解,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压力继续存在,并在资产荒的背景下放大、蔓延。

这也是近期楼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并不断加码的深层原因。

在21天紧锣密鼓的调控加码之后,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政策达到空前严厉的程度,其周边的三四线城市同样承受着政策高压。杨红旭认为,这些政策的效果将很快体现。今年第二季度,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楼市将进入盘整期,下半年市场将出现降温。相比之下,部分三四线市场将迎来机会。

但由于供应过剩明显,三四线城市能否吸纳庞大的楼市资金尚属未知。

4月6日,住建部、国土部共同发文,要求各地要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在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此举被认为是缓解热点城市供应压力、恢复“蓄水池”作用的重要措施。

但顾云昌认为,相关的配套改革同样重要,“如何把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推动经济增长,需要金融改革;如何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需要土地制度改革。”他认为,这些配套改革的推进,将是从根本上解决楼市问题的手段。

很显然,这些改革措施并不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在短期内,调控加码仍将是楼市的主旋律。顾云昌表示,在“蓄水池”作用减弱之时,应密切关注楼市资金流向。

房地产正侮辱实体经济,实业惨败

做实业的正常贷不到款只能向房地产商借高利贷,而房地产商赚的盆满钵满横行跋扈,做对实体的人进行侮辱。这是一个对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个最好隐喻,房地产正在肆意侮辱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反抗了,然后被判无期。

作者:杨沁锟 

来源:快刀三侠(ID:iyqkpd)

金钱面前,人性赤裸。前段时间,朋友圈被“刺死辱母案”霸屏了。

这起案件涉及到的人物关系大抵如下:

苏银霞:女企业家,债务人。

吴学占:地产公司老板,债权人。

杜志浩:11名催债人的领头者。除了辱骂,他还脱下于欢的鞋子,捂在苏银霞的脸上。他还脱下裤子,当着苏银霞儿子于欢的面,把自己的生殖器往苏银霞脸上蹭。被刺死者。

于欢:苏银霞儿子,因母亲被催债人羞辱而刺死催债人杜志浩。

从表层上看,这是做实业的正常贷不到款只能向房地产商借高利贷,而房地产商赚的盆满钵满横行跋扈,做对实体的人进行侮辱。

事实上,真相远远没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对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个最好隐喻,房地产正在肆意侮辱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反抗了,然后被判无期。抛开余欢是否属于正常防卫、当地警察是否存在渎职行为等焦点之外,让我们来起底实业家苏银霞和地产老板吴学占,看看实业如何惨败于房地产,并反思背后诸多严峻的经济问题。

● ● ●

从身家数千万女企业家到“失信执行人”

如果不是因为借了高利贷,被11个催债人用极端的方式侮辱,今年48岁的苏银霞在山东冠县一定是个小有名气的女企业家。从照片上看,她一头短发,穿着得体,很有企业家的派头。

据苏银霞的姑姐于秀荣讲述,苏银霞早年曾养过猪,也曾去新疆轧棉花。这些经历,都符合一名山东农村妇女的性格,只要能赚钱养家,再脏再累的活都能干。

直到十几年前,苏银霞去南方打工,发现做汽车配件可以赚钱,便回到山东老家,用全部积蓄开厂子,做起了汽车刹车片。

工商注册的信息显示,苏银霞创办的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18日。公司注册资金几经变更,由最初的518万元,增长到1亿元。

而股东出资信息显示,苏银霞认缴金额为5000万元,实缴额1780.46万元。在一个经济不甚发达的北方县城,注册资金达1亿元的企业不会太多,而身家数千万的苏银霞在当地知名度也不小。

但如今,苏银霞已经三度被法院列入失信人被执行名单。

苏银霞创业之初,当时的钢铁市场并不算景气。数据显示,2009年3月末,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指数97.59,比上年3月末142.31点,下跌44.72,降幅31.42%。不过,山东源大工贸在苏银霞的经营下,还是赚了些钱。

当时的苏银霞一心想把厂子做大做强,用于秀荣的说法就是:“挣了钱就投进去,挣了钱就投进去”。记者在网上也搜索到,2012年-2013年间,山东源大工贸发布过多条招聘信息,招聘对象从司机、厨师到文员、会计,应有尽有。

另一方面,该公司招收的车工、机械维修、锻造工,月薪为3000-4500元,这一工资水平在当地并不算低。可见,当时的源大工贸经营状况良好。

经过扩张,山东源大工贸从一个小作坊成立了公司,并把厂子搬进了当地工业园。在冠县工业园内,源大工贸占地120亩,有独立的办公楼和生产车间。同时,公司年生产轴承钢坯1万吨,公司还是“山东西王钢铁和石家庄钢铁的协议户,年销售能力3万吨”。

苏银霞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挣了钱就投进去”?北京杨大飞律师认为,当时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容易,“拿到钱一定不会让钱闲着”,只能增加生产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到了2014年,这些贷款基本都已经花光,虽然设备增加了,但是业务市场跟不上,企业利润率也不高,此时的经营已经开始捉襟见肘了。”杨大飞说。

● ● ●

苏银霞的悲剧

在公司扩张过程中,苏银霞向银行借了钱,但偿还这些贷款并不容易。为了偿还银行贷款,苏银霞只好选择借高利贷。据报道,2014年7月和2015年11月苏银霞分两次向经营投资公司的吴学占借款100万元和35万元,约定月利息10%。也是此时,钢铁行业由“深秋”步入“寒冬”。从2012年起,钢材价格连续4年下降,综合价格指数由81.91点下跌到56.37点,下降幅31.1%。

吴学占何许之人?如果不是22岁的于欢刺杀辱母者,没有人会注意到吴学占这个地产公司老板。

吴学占是山东冠县泰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县泰和”)的法定代表人,同时也是当地另一家公司冠县泰昌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县泰昌”)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冠县泰和和冠县泰昌主营业务都涉及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屋出租和物业管理。

早在2016年4月29日,中国网曾公开称收到一位读者来信,该读者自称源大工贸老板于西明。信中提到吴学占带人闯进公司和家里闹事,并羞辱于西明的妻子与儿子,其描述细节与《南方周末》刊登的《刺死辱母者》文中细节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信中提到吴学占参与了当地多个项目的重建,其中包括东古城水泵厂的拆迁重建和东古城医院的重建。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致电冠县住建委,询问冠县泰和是否参与东城水泵厂和东古城医院重建项目以及其他拆迁项目,其工作人员以“不清楚”婉拒。

不过,经多方求证,吴学占在冠县当地确实有不少工程项目,一位接近聊城市公安机关人士将吴学占及其业务模式描述为“农村建筑队”,称后者在当地确有一些较小的地产项目。另一位冠县当地的房地产中介公司老板则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我们经营冠县当地多个新房和二手房项目,但没有听说过冠县泰和的房产项目。”

另一方面,对于苏银霞及她背后的源大工贸而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根本无力对抗整个行业的颓势。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9万亿元,同比下降19.05%,亏损总额645.34亿元,亏损面为50.5%。对于源大工贸这样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之难可想而知。

苏银霞已无力偿还“驴打滚”的高利贷,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 ● ●

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众所周知,钢铁行业日落西山。早在2015年,钢铁就被明确为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去库存”是行业主题。而对企业而言,融资贵、续贷困难则是常态。

苏银霞的遭遇想必很多小老板感同身受——

事实上,中国的金融社会,历来有庙堂和江湖之分别。以庙堂之高,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很难跨过那道高高的门槛,通过正规渠道合理合法的解决自己的资金需求。不得已,只得走向江湖。

民间有谚:“有水就有鱼”,旺盛的资金需求和监管的缺位必然推动民间借贷收益率水涨船高,催生了庙堂之外的资金波涛汹涌,或者说暗流涌动。从非法集资到放高利贷,参与其中的,从官员、执法者、金融业者、企业主、普通上班族到贩夫走卒,整个社会方方面面无不牵涉其中。

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资不抵债、卷款潜逃时有发生,暴力追债必然相伴而生。“辱母杀人案”所爆出的黑社会性质的讨债手段,限制自由、人身侮辱甚至殴打伤害,并不是罕见孤例,而是普遍现象,只是这一次于欢被逼急了,拿刀捅了讨债者。

试想,如果于欢的母亲在资金紧张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能够顺利从正规金融机构贷出款来,她绝对不可能冒着巨大的风险付出超高的成本从民间借钱。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难于上青天。没当过老板,很难深刻体会到贷款的酸甜苦辣。如果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像苏银霞这样无数的中小民营企业老板,构成了中国实体经济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很难获得信贷支持,他们不得不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他们兢兢业业经营公司很多年,不如北京的一套房子升值多。

● ● ●

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

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实体经济属于釜底抽薪,因为真正形成中产阶级的民营企业们,生活的太困难了。整个市场的资本回报率奇高无比,而实体的回报率低的吓人。如果生产的回报率还比不上通货膨胀,生产物品不如屯货。

而“货”,在近些年的中国,集中体现在房地产市场。

令人觉得难过的是,同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类别的房产和厂房,设备等,他们的命运千差万别——房产居高不下,一路高歌猛进;而实体经济相关的厂房,设备,原料和急需改进的技术投入却显得那么的凋敝。都不值钱,都不如地皮值钱。新三板公司卖一套房扭亏为盈的新闻真的让人毛骨悚然,可是众人只是唏嘘,苦笑房价太高。

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个可悲的励志创业故事。

一个深圳商人,10年前,以80万元的总价卖掉了一套自己在南山的大房子,还掉银行贷款后,手拿着剩下的60万元去创业。经过这几年努力,白手起家的公司终于开始走上了正轨。辛苦打拼到去年,终于赚到了400多万元纯利润。元旦前,他用这些钱做首付,把自己当初卖掉的那套房子又买回来了。

但房地产经济有个最大的恶果,就是利润由寡头分享,其他人很惨。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2016年中国GDP突破70万亿,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7万亿。在房价构成中,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1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7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实业是一切行业之母。但现在,实体滞涨,楼市狂欢。该怎么办呢? 

● ● ●

中国经济下一步何去何从?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上一次类似情况是1998年。98年国企大下岗之前,当时有两个可能,一是继续印钞维持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国企,二是不再输血,国企员工下岗。朱总理没有选择印钞,是真正的调结构,但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朱总理的改革是真刀真枪,触动灵魂的。国企几千万人真就下岗了,北海和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真的就破了,精简机构真的就减下来了,真的入世了,汇率真的改了,价格双轨制真的取消了。几刀下去,刀刀见红。朱总理的改革虽然让很多人利益受损,但是中国经济一下子就起来了。 

1993年,朱总理让海南房地产,一夜崩盘,得罪了多少权贵,他心里承担了多少压力。这个民族之所以有希望,就是还有几个这样的人。 

回顾这起案件,秦小明在《刺死辱母背后的中国:泡沫的狂欢与实体的凋敝》中指出——

“我们不需要更高的泡沫,不需要更繁荣的金融,我们也不需要二十万一平米的房子。

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的钱,可以真正地流到那些可以用它们来创造价值的地方去,流到那些能让我们的人民多一点尊严少一点无奈的地方去,流到那些可以消除贫困和丑陋人性的地方去。”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没有实体经济的国家是外强中干的,是虚胖,不是strong。

“Made In China”还得继续,中国的实业才是中国经济的脊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