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个行业如果衰落,会让中国的努力都变成白折腾!

警惕!这个行业如果衰落,会让中国的努力都变成白折腾!
2016年08月22日 11:45 九哥财经

一、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的老大,在整个19世纪所向披靡。

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从蒸汽与纺织时代跨入到电气与钢铁时代,美国、德国和日本强势崛起。

进入20世纪中叶,美国借助信息科技革命,进一步强化了其霸主地位。

以上是过去两个世纪,人类大概的行走路径。

很遗憾,近两个多世纪里,没有看到中国的身影。中国去哪儿了?

很可悲,封建自闭,一枕黄粱。

二、

进入新世纪,全球产业竞争暗流涌动。中国制造面临着新的发展拐点,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一些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谋划布局。在工业强国面前,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特别是当德国推出工业4.0时,我们快马加鞭,《中国制造2025》横空出世。

规划的乐章有三节,一是2015-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我们感觉到不能再失去任何机会,至少梦想还是要有的。

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小山丘,而是一座座大山。

首先是产业资金流脱实向虚的问题。国家烧钱在推动大基建,民间投资持续下滑,现已负增长,这些都是各界当下关注和议论良多的焦点。目前现在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被冷落,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大行其道。所以不少企业把投资重点转移到银行理财、信托投资、股权投资及不动产等领域,脱实向虚急剧蔓延。

其本质是整个社会的浮躁不安,致使虚拟资本不择手段追逐暴利。我相信人性本恶,贪婪是人的本性,如果不加以遏制,等于大家都在玩火!

三、

我担忧的是脱实向虚后的一地鸡毛!

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很火。

可以说BAT是目前中国很了不起的公司,但在本质上BAT们只是起到了平台的作用,起到了管道的作用。我从来不认为中国有了BAT就是有了王牌在手,因为它们本身不创造水。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了水源,有了平台,有了管道又如何?反而管道长期空置会生锈。所以BAT了不起,毕竟提高了社会效率,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没必要去拔高与神化。

金融领域是乱象丛生,在该领域有很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P2P等,其业务范围也不一样。也许是我个人的视野不够,我承认它们是参与社会经济运转的一部分,但总觉得太多太多的机构本身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只是在玩投机炒作,在玩资本的游戏。

再来看看楼市。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表示,中国在2015年底的居民房货收入比就已高达0.46,已经超过日本泡沫时期的水平。钱是最聪明的,它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地方,资本用看似最合理却又最无情的方式在攫取着越来越小的蛋糕,于是人们不断地加杠杆。

感觉很酸爽,后果很严重。

四、

实业为本,金融为用。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高附加值的制造产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但随着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食利阶层日益壮大,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投入不断下降,最后日不落帝国走向了没落。

再看德国,在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唯有德国经济一枝独秀,为什么?因为工匠精神,因为德国从不投机取巧,因为德国高端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其实,中国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对技术的敬仰与尊重,对创新的冲动!

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我国企业缺乏明晰的研发投入体系,研发经费缺乏持续性。很多时候不是人们不愿意从事科研,而是没有强大稳固的工作及家庭保障。技术人员也有自己的家庭,当每一个普通的个体还在为自己的父母、子女担忧住房与柴米油盐时,你还指望他安心地在冷板凳上做上三年五载?笑话!

对于我国制造业,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方面,就是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其实目前的融合度并不高,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与高校各打算盘。产、学、研本来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在我国走得却很缓慢,也变味了很多。高效的研究成果很多就是闭门造车,在数量上可能可观,但没有太多市场价值,实乃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企业的技术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拼数量,实际上很多都没有太大的价值。

一线的人都清楚:我国制造企业虽然也有技术上的革新,但缺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任何缺乏核心技术的模仿创新,将无法根本扭转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弱势地位,更别说弯道超车。

尾声

毫不夸张地说,国与国技术上竞争的残酷丝毫不亚于战争,任何国家的崛起都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不管是当初的英国,还是今天的美日德,都是挟高附加值制造业睥睨群雄、傲视天下。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利用“后发优势”,采用拿来主义与模仿,外加中国人的勤劳,低成本且快速地创造了经济奇迹,让我们跟上了世界,没有被拉下太远。

这是一种幸运,但也是一种诅咒:当某一天,我们发现无法再复制上述模仿玩法的时候,我们会无所适从。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我希望如今的中国,能够自我革新,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制造业,做“中国制造”。否则,目前看起来热火朝天的各路资本游戏,就一定是一枕黄粱。

来源:港股那点事,微信号:hkstocks

作者:香山居士,某大型国企的高级技术工程师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低端制造业的挣扎

摘自马云在浙商大会上的精彩演讲:

企业家“知行合一”

我以前是当老师的,一直以为知识分子了不起,商人会被人看不起。现在我觉得商人了不起,商人不是学校里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靠国家政府训练出来的。商人纯粹是靠自己对市场的把握、独特眼光、拼搏的能力打出来的,商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稀缺资源,我个人坚持认为商人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拿企业战略来讲,我个人觉得战略是不能复制的,真正不能复制的东西都是艺术品,就像我们脸长得这个样子。复制是很容易做到的,企业的战略更是这样。一个企业家要把自己企业的产品、服务,打造成艺术品,无人可以复制,无人可以超越,只有这样才能走得久,才能走得远。

企业家另外一个很难的是“知行合一”。学知识很容易,但是把知道的东西做出来,并且做出来的东西让别人喜欢,非常难。知行合一是企业家非常难做到的东西。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尊重这个社会稀缺的资源,那就是我们的企业家。

影响经济的四件事

经济潮起潮落,有好必有不好的时候。中国前30年的政策使得中国有了30年的高速增长,现在回落我觉得很正常。在经济好的时候,赚钱的企业不叫企业家,大浪褪尽,依旧在那儿的,才叫企业家。能够对未来做判断,在经济好的时候,你要做经济不好的准备;经济不好的时候,并且知道一定经济会不好,要把握好机遇。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有不同的眼光看待未来,有不同的视角看待未来。

以前有位朋友说过,生意永远是越来越难做,关键是眼光。其实,说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以前也没好做过,今天也不见得好做,永远难做。这就需要与其他人有与众不同之处。所以我想,今天中国的经济,没什么大的问题。中国历代下来,所有的问题我们都经历过了,这么苦的日子我们都过来了,还怕这点什么东西。

我觉得,今天来看,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客观来讲是整体性的。我觉得影响的就有四件事,这四件事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任何一件事情出现危机的当刻不是危机,后面的危机才是危机。

第一,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我个人认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危机四年之后还会余波不断。首先第一波波及美国,第二波波及欧洲,我们没有做充分的准备,这一波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就像地震海啸一样,一波一波过来,需要时间。

第二,没有人认为这次互联网技术革命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技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只是刚刚开始。

第三,能源危机所带来新能源的诞生,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变革,大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第四,在中国,我们的经济模式、社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大家没有想到。中国政府其实很早就提醒大家转型升级,但效果还不是那么好。

这几件事情合在一起,这个国家的经济已经发生变化三年。应该讲,我们今天的经济已经真正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只是,转型升级,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没有想到转型升级能够带来这么多麻烦,但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谁都得付。

低端制造业、粗劣制造业还会下滑

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我认为未来:

第一,中国制造业还会继续下滑;

第二,中国虚拟经济日子也不好过。

其实中国的制造业下滑,主要是低端制造业、粗劣制造业必须下滑,如果中国粗制滥造的加工制造业不继续下滑,中国没有机会。

这是一场真正的商业变革时代,你把它看成机会它是机会,看成灾难它就是真正的灾难。危机危机,机会一定在危险之中,了不起的企业一定是诞生在危险之中。只有冷静下来去观察,你怎么能改变自己。

我充满乐观,做好心理准备就不怕,守住自己的地盘。但是,从5年到10年来看,中国经济的机会强大无比,可能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国这样的第二个国家。我一直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乐观主义绝不等于盲目乐观,你需要有根有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经济形势好,你未必会好;经济形势不好,你也未必会不好。经济不好有不好的做法,经济好有好的做法,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而已。

从长远来看,我们要把握中国未来可能持久的经济模式是什么?

中国未来要增长的,不是体量,而是质量。这是大家一定要思考清楚的问题。经济的增长7%、6%,即使5%那又怎样?四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只有中国一个经济体的GDP增长速度超过5%,中国每年的经济收入规模非常之大,这些钱已经够了,要问的是这些钱用得合理吗?用得对吗?该用到哪里?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考。

内需经济是未来

根据今天的增长速度,未来10到15年中国会有5亿中等收入人群。5亿什么概念?美国现在大概有1.5亿中等收入人群,我们的5亿相当于3个美国的需求。

美国经济怎么起来的?内需。假如中国未来有3个美国的经济体量,那是多么大的机会。问题是,如果按照昨天的做法,我们可能越做越死。所以我觉得经济模式该改变。我们稍微熬几年,抓住未来的机会。我们今天的模式,欧洲走过、日本走过、美国走过,中国必须面对的是,大量的中等收入群体会起来,中国经济未来的机会就在于强大的内需。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我一直认为是“两马一牛”。出口是马车,投资是马车,但内需绝对是牛车。这么多年,内需,消费该怎么花?消费,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那是企业家的本事,是创新的体现。我们要用观念去不断打开消费和内需拉动的东西,这一定是企业家的作用。请大家记住,未来20年到30年,中国必须以消费拉动,而消费拉动一定是企业家、一定是市场在拉动,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机会。

失败者总在怪别人

大家即使过得不好,是所有人过得不好,其实今天过得好的人并不多。很多问题,看透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透。什么叫恐慌?恐慌就是你不知道未来,你就知道这是机会。我相信凭我们的能力,凭我们今天的员工素质,凭我今天投资下去对未来的坚持和坚守,绝大部分人不行,我们未必不行;而绝大部分人不行,我们行了。你只有这么去思考这个问题,看透了,你怕什么呢?

今天,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千万不要对立。中国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是婴幼儿期,都还是初级阶段,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大家记住,这三十年的发展,我们没碰上过危机。欧美几百年的企业,他们不知道倒了多少,又再做起来的。所以,我觉得中国30年已经很幸运、平稳、高速地发展了三十年。未来的三十年,是你亮本事的时候,也就是说,前三十年,你练出来的毅力、能力、团队,这样的一整套,在这个时候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另外我也看到,实体怪虚拟,虚拟怪实体,失败者总在怪别人。成功的人总在怪自己。怪自己的人都会成功,但是那些怪别人的人都没出息。我看到无数的人,所有的成功者都在检查自己,所有的失败者都认为是别人的错。所以我们还要检查自己,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反省;别人成功了,去欣赏别人;即使别人失败了,也不要觉得别人很愚蠢。我告诉大家,几乎所有企业犯的错,是90%的人重复犯了99%的错。天下其实没有那么多愚蠢的人,人与人之间相差的真不多,只是你会不会去反省、会不会去欣赏、你会不会熬一熬而已。

好企业都是在诞生在坏时代。敢不敢冒风险,敢不敢迎接挑战,敢不敢改掉昨天自己觉得很熟悉的东西,这是我们今天要去思考的。

企业竞争,是从“强我”到“利他”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创造了无数的就业。这一次技术革命也不例外,只是它要求的是高端就业。所以,我也相信,经济的转型一定从低端向高端制造业走,而制造业必须跟服务业结合在一起,服务业才是未来,任何的制造业就是一个服务业。服务业、制造业不仅仅是拼成本,还拼创新能力、拼人才、组织。

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最后其实是人才的竞争、领导层的竞争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从现在起已经换掉。以前讲IT,现在是DT,IT讲的就是自己的信息化而已,那是基本功,而DT出来后,它不是技术的变革,而是思想的变革,可以使你的员工更强大、让你的合作伙伴更强大、让你的客户更强大,甚至让你的对手更强大。大家有时候会想,对手更强大是什么概念?对手越强,你才会越强,你看到任何一个对手,你都要把它看作一种福报,因为今天终于有一个人让我练一练了。但是,千万不要你死我活,因为你搞死他,你未必能活下来。

所以我们在商战的过程中,请大家记住,DT数字技术是采用了IT技术以外,去让别人更强,今后的企业也会越来越透明,今后的企业也要懂得分享,企业在透明和分享的基础上要担当责任、要培养出无数创新人才,这才是未来的竞争之处。

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从强我变成利他思想,是21世纪企业必须要有的素质。这个才是这个世纪会诞生的新型的企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今天是说了,等到30年以后,你再回头看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