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又给了1.6万亿,这次能否救活东北?

国家又给了1.6万亿,这次能否救活东北?
2016年08月24日 15:40 九哥财经

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消息称,《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已经印发,明确2016年至2018年拟出台的重大任务和拟开工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包含137项重点工作、127项重大项目,涉及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的方案。

那么,这些政策与以往振兴东北的政策有何不同?又将给东北带来什么呢?

国家支持加速

“木桶原理”说明: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能稳住东北经济,并使其重新回升,那整个中国经济的态势也将有所好转。因此,国家驰援东北的政策正在加速“北上”。

在《实施方案》中,“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了四大核心任务。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看,比较重磅的实际措施包括:

在东北地区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在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和分工激励工作等,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建设若干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组织实施东北振兴重大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等等。

《实施方案》提出了拟于2016-2018年开工建设的对东北振兴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重大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改委连今后每年干多少项目都安排好了——2016年62项,2017年33项,2018年32项。

沈阳新松工业机器人

毛病仍然很多

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经济整体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来看,一些长期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东北经济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筑底期,稳增长是当前第一要务;同时要未雨绸缪应对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一些地区和企业去产能意愿较低、降成本任务较重等不确定因素。

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综合类城市情况较好,四大中心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单一城市特别是资源类城市情况较差。那么,发力投资“铁公鸡”不是又搞强刺激吗?是不是在饮鸩止渴?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扶植伪满洲国,将“首都”定在了长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当时长春是整个亚洲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最好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东北的城市化水平也稳居全国之首。可这些基础设施已经慢慢老化,难以跟上新经济、新业态需要。比如覆盖东北的高铁网至今还未形成,说明东北基础设施还有很大改善空间。补上短板,那么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对东北经济都有很大帮助。

这1.6万亿的投资项目就是在更新基础,但这也只是为解决东北经济的根子问题争取时间、奠定基础。而这个根本问题就在于体制机制。

中央一级对东北诸多“病灶”给出了清晰的诊断: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思想观念不够解放……说得露骨一点就是——你的游戏规则缺乏吸引力。

东北计划经济的遗留痕迹太重,人口流失也多,导致经济没有活力。面临着“体制机制死板——经济下行——人才流失——财政吃紧——社会保障无力——生育率下降——经济下行”怪圈的威胁。

最终东北还是要逐步强化它自身的造血机制,让高素质人才为东北的“游戏规则”所吸引,让非公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更好发展,让创新盘活整个东北的优质资源。

中国一重生产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

要看到,东北工业是有底气的,不可妄自菲薄。比如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是核电站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国大多数安全壳都是位于黑龙江的一重集团生产的。福建福清核电站“华龙一号”核电站的安全阀、发电机转子、冷却设备、港口专用起重机等不少“高大上”的工业装备也都产自我国东北。要知道,核电可是当前中国制造走向海外时拿得出手的一张金字招牌。

现在,国家为东北振兴其实给出了非常优渥的扶持政策,能否落地生根?这下一棒的接力已经传到了东北官员和百姓的手上,如果不能破除“等靠要”的政策惰性,下大力气整治官场和投资环境,那再好的政策都会成为一纸空文。

来源:侠客岛(作者:子渡金影)、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

这些年,东北劳动力外流严重

东北经济是如何“恶性循环”的?

去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名义GDP增长率分别是-0.29%、3.41%和0.26%,排名垫底。2016上半年,东北三省增速依旧位列排行榜末端,辽宁更是以-1.0%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半年增速为负的省份。

对于东北三省经济“集体衰落”的评价持续发酵,东北经济似乎进入了恶性循环,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养老金收不抵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当期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数量由2013年的三个增加至6个,除陕西、青海、河北外,东北三省全部在列。

与此同时,部分东三省养老保险的“资金池”规模正迅速缩水。截至2015年底,吉林、黑龙江累计结余分别为383亿元和88亿元。基金可支付月数也大受影响,而黑龙江的可支付月数仅为1个月,大大低于全国17.7个月的水平。

为弥补养老金缺口,东北三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缴费比例一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养老保险费率普降后,东北三省的企业缴费率为20%,仍比全国平均水平19%高出一个百分点。

养老金缴纳太高吓跑投资

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在“2016东北振兴论坛”的演讲中指出,东北的投资环境不好,使得“投资不过山海关”。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东北经济环境有多糟糕。“现在广东和浙江已经把社保的缴费率、企业缴费率从养老保险的20%降到14%了,别的什么都不说了,就这一项,企业成本降低多少?实际上人才也好,资金也好,技术也好,管理也好,这些东西都是跟着投资走的,跟着资本走的,如果你的投资环境不能够吸引投资,这些资源都会随着资本外流。”

说到投资环境差,辽宁省可谓是赚足了媒体与大众的关注。上半年,辽宁全省经济6项重点指标中,有5项出现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降幅为58.1%,呈断崖式下滑,为东北振兴以来所未见。

数据显示,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是辽宁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主力板块,约占全部投资的80%,上半年均出现同比大幅下降。降幅最大的制造业下降66.5%,基础设施下降60.3%,房地产开发下降31.5%。

国企占比极高 盈利能力低下

除去投资下滑,国企过多、产业老化可以说是东北沉重的历史负担。

平安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东北国有企业的布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占比极高。截至2013年三省国有资产总额大概3万亿左右,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各自在工业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占比分别达到64.7%、54.1%和45.8%,较沿海发达省份,资产总量和国企占比的情况差异较大。盈利能力方面,2011年到2014年的平均数据显示,东北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3.03%,在全国六个区域中垫底,远低于华北地区的6.15%和华东地区的5.68%。东北国有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为3.40%,低于其他各个区域。

“国企,特别是东北的国企,在决策机制和效率上仍较落后。国企负责人在推动企业混改过程中,思路会稍显保守,特别是在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红线方面,一些领导束手束脚,不愿作为。”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指出,因为决策踌躇不前,不仅可能丧失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还可能会导致存量资产贬值。

人才流失之痛

由于经济不振导致工资待遇及就业创业环境不佳,不少年轻人选择了背井离乡。人口因素已成为东北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而地方缺乏留住人才的土壤,正让这一问题日趋严峻。

一位70后的东北姑娘说,在她毕业时,大部分父母都会希望孩子能够留在当地就业,最好的途径是进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但现在,政府部门能够提供的就业空间越来越有限,国有企业不景气,最近几年都没有招工计划,90后的孩子们大多选择走出东北,而父辈们对子女在当地就业的要求也不像以前那么强烈。

此外,东北地区也面临着招工难问题,且并不逊于东部沿海城市,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东部沿海地区更严峻。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减少了,企业开始用机器替代人。但在东北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大量外流后,并没有找到有效的缓解途径。

来源:易读财经综合第一财经日报、中国证券报、中国经济时报、盾财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