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问:谁在给楼市火上浇油?原来全都是套路

新华社发问:谁在给楼市火上浇油?原来全都是套路
2016年10月01日 20:28 九哥财经

小李:“听说了吗,河南桐柏山发现金矿,储藏量105吨,可以开采80年”

大黄:“怎么了,这也算新闻吗?”

小李:“你疯了吗,这是新闻头条,你算算得值多少钱?”

大黄:“一吨等于1000千克,105顿就是十万五千千克,也就是一千零50万克,一克黄金287.5元,也就是价值301亿元!”

小李:“这还不多吗?”

大黄:“在深圳,一个小区大约30栋楼,每栋楼两个单元,一个单元3×34户,总共6120户,房价5万一平,每户100平方,总价值也是301亿元,开发商两年就能建成,而金矿需要开采80年,这还算新闻吗?”

小李:“我靠!”

这是网上最近流传的一个段子。

在此背后,据《中国证券报》今日报道,楼市恐慌性上涨已引起高层关注。

昨天是南京限购令实施的第二天,记者来到华侨路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发现房产交易异常火爆,竟然还有患病市民躺着按手印,办理房产过户。

劝你别买房,但我感觉像是在犯罪。“疯狂对于个人来说是例外,对群体来说是常态。”这好像是哲学家尼采说的。

但楼市的火爆,让新华社都看不下去了!

近日,新华社调研楼市乱象,为楼市发声。

9月28日下午,新华社发表了题为《谁在给“高烧”楼市火上浇油?——房地产开发商“恐慌式营销”乱象调查》的文章,派出记者在全国多个热点城市进行调查。文章称“一些楼盘随意涨价、卖公寓捆绑销售别墅、无证卖房,“火上浇油”的营销策略不仅推高了楼市预期,而且已违规甚至违法。”

在一些热点城市,很多商品房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捂盘。分单元卖房已成过去式,分层卖房的模式正在推开。有的楼盘甚至直接谎称“没房了”,人为形成房源稀缺的市场恐慌效应。

在这里,小财女不得不多说两句房产经销商的套路。

近日因深圳“朗泓·龙园大观”千人疯抢“日光盘”而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但随后有媒体报道称,深圳千人疯抢“日光盘”被证实只卖了40%。

40%和100%,这差距还是有点大的说。该楼盘李姓销售主管还解释称:“‘开盘即售罄’只是一个常规营销手法而已,主要是让客户‘不明觉厉’,认为我们好厉害。”

这真是厉害了,word哥!

但即使套路大家都知道,前赴后继奔向房地产市场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现在连多家上市公司也开启了扎堆卖房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仅9月份以来,便有*ST新梅、海航创新等6家公司选择出售房产增厚业绩。 

继*ST宁通B拟出售北京二套学区房套现千万元后,云赛智联、高鸿股份、绿庭投资等公司也相继公布了房产出售事宜。 

面对上市公司纷纷出售房产增厚业绩,甚至助力恢复上市的举动,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

“很多上市公司价值不如两套学区房,企业经营困难。目前房地产行业处于被高估的状态,不过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暴涨的行情将持续半年左右的情况,这次房价上升就是一次货币现象,是全球制造业下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资金寻找安全垫的过程。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目前这一奇绝的景观。” 

然而,卖房的还不止这些上市公司,回归房地产的还有他!

9月28日,中国恒大在港交所公告称,将集团的粮油、乳制品及矿泉水业务中的全部权益出售给了深圳的三家公司,总代价约为人民币27亿元。

曾记否,2013年,许大老板放豪言进军快消行业:不到3年,这些业务就被许家印果断抛弃。

关于出售的原因,恒大集团官方解释称:“是基于公司的战略考虑,使自己能更加专注于房地产及其他相关业务”。

正如财经网评论所说:还是房地产赚钱容易。

但正是赚钱容易,才会吸引资金进入,才会产生泡沫。

目前,对于楼市,大家的共识是的确存在泡沫,只不过是多少,只不过是会不会破裂的问题。

我们暂且抛开普通人的不满和意见领袖们的操心,看看通常比较理智的宏观经济学家们怎么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事实上,分歧真的很大。

海通宏观分析师姜超团队博得万千眼球的结论很直接,2016年或是中国地产市场的历史大顶,得出结论的核心逻辑是人口论加杠杆极限论。

对比海通证券的姜超团队,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的分析要谨慎的多,她认为,“鉴于这份‘狂热’尚未传导到大多数城市,也还没有将整体居民负债推至难以持续的高位,或带动新一轮地产建设热潮,谈泡沫破裂并带来重大冲击还为时尚早。”

比汪涛更为谨慎对待泡沫论的是光大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徐高,他的观点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动力不是货币而是土地,因此,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背后有坚实的基本面因素。

面对泡沫,经济学家们的分歧如此之大,可能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有意思的是海通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回避了泡沫何时会破灭的问题,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疯狂的人性。

泡沫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泡沫多大很难衡量,究竟这轮楼市的价格上扬还能走多远,确实很难度量,但不管怎样,当投机的力量耗尽,人们会幡然醒悟,原来购房刚需会随着房价的下跌而突然消失,土地稀缺的故事是那么不靠谱。”

看完他们的分析,好像对楼市仍然没有什么结论,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但是,这个现象就已经能说明一些问题了,只有空头和多头都还在,市场就会沿着原来的趋势走下去。

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话来说,在当下房地产市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小财女还是那个观点:如果房子本身给你带来的幸福感更大,那拼尽全力买房,无论大小;如果不是,那就随遇而安,量力而行,没用必要在一座城市当房奴。人生有意思的事情那么多,何必将自己囿于一个房子?

本文转载自财经女记者部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