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吉2亿学费,高?不高?

​黄太吉2亿学费,高?不高?
2017年12月06日 11:33 融中传媒

最近,久未发声的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在采访中反思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并亲口承认此前黄太吉的运营有战略失误,还坦言创业过程中,经营能力比营销能力更重要。

对于红极一时的互联网思维优秀创业代表,赫畅能说出这样的反思,真是花了2亿投资才买来的教训啊!

2亿投资,3次转型,4年经历

赫畅的第1次转型——中国版的快餐,时间:2012.7-2013.12,时长1年半

2012年7月,时年31岁的赫畅创办了黄太吉。那是一个互联网思维刚刚起势的夏天。

赫畅却用互联网的营销手法(年轻化的趣味文案、吸引眼球的开豪车送餐和最美老板娘等爆点)让一个只有13个座位,十几平米的煎饼铺子俘获了第一批“当时味蕾还未打开的”用户——赫畅的目标人群是CBD的白领们,上班发微博,下班吃煎饼那种——提供的产品是一份标准双蛋煎饼、传统豆腐脑和现磨豆浆,售价27元。

黄太吉煎饼,很多人吃过后觉得名不副实。

据说在黄太吉运营的第一年里,赫畅依靠出色的营销硬生生做出了700万元的营收,2013年6月左右,黄太吉顺利拿到天使轮融资,估值4000万,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时任百度副总裁的李明远、艾瑞咨询的总裁杨伟庆等投资了“数百万人民币”。

2013年底,赫畅参加某次大会时,面对台下成百上千的粉丝说:2014年的目标是把黄太吉开到美国去,就在纽约的时代广场上。引起了粉丝们的热烈掌声。

那时的赫畅,真真的是创业“网红”,一呼百应;他也真真的是在做煎饼连锁店,2013年底在北京开了第5家分店,他给黄太吉定的目标是做中国的麦当劳。

赫畅曾经自己总结了关于黄太吉的10大关键词:第三人格、个人崛起、体验立场、信息倒灌、组织降维、传媒消融、破立颠覆、社群经济、价值观通货、中国势力。

有投资人曾评价赫畅的这些名词:虚头巴脑,真理其实应该是最浅显的。

赫畅的2次转型——从单品牌到多品牌发展,打造餐饮商圈生态,时间:2014年

到了2014年,赫畅不满足于单品牌连锁店,陆续推出了炖菜品牌牛炖先生、大黄疯小火锅、来得及外卖、从来饺子馆等新品牌,主打多品牌矩阵。并且黄太吉也在资本推动下快速扩张,在一年多时间里面发展起来40多家连锁店。

但对黄太吉的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大,北京商报2014年年底曾有记者去线下探店,发现旁边的快餐店人来人往,但黄太吉的门店却门可罗雀。

而用户对于黄太吉煎饼的口碑,也有微词:价格高,口味却没有比路边摊明显好多少。

而以多品牌矩阵组成的餐饮商圈也面临着考验,首先就是租金成本太大+消费频次低的问题。因此这是的黄太吉和子品牌们都面临着关店的压力。甚至已有关店现象出现。

赫畅的第3次转型——从多品牌到外卖平台,时间:2015-2016

赫畅在发展遇到瓶颈的时,赶上了好时候,创业的快速发展是可以隐藏一切企业内的危机,埋没一切外界用户质疑的。

2014到2015年是国内餐饮O2O最火的时候,2015年7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公开说要加注百度外卖平台,投入200亿美元。一时间外卖行业成了创业公司最爱做的领域。

黄太吉也进军外卖行业,并吸引了黄记煌、东方饺子王等热门餐饮企业入驻,并通过中央厨房式的终端工厂店为合作品牌提供半成品加工服务及自营物流服务。

这也让黄太吉顺利在2015年的6月和10月连拿A/B两轮融资,一次数千万,一次1.8亿人民币。而黄太吉在2015年所讲的故事主要是外卖业务了。

在赫畅2015年的融资规划中,到2017年要覆盖10个城市,30个CBD,有100个工厂店,日均30万单,有1200万到1500万的日营收,43亿到54亿的年营收。

而根据最近艾瑞咨询刚刚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收入TOP100榜单中,排名第100位的是刚刚上市的趣店,收入是14.4亿。

转型外卖业务的消息一出,黄太吉在2015年9月份还曾遭到各大平台的流量封杀,甚至有传闻说百度直接在内部会议上将黄太吉列为了竞争对手。

真是树大招风,打赫畅一个措手不及!

2016年2月,创业的资本寒冬期,甚至有媒体爆出“黄太吉融资失败濒临倒闭”的文章,这让赫畅大为光火,直接在社交账号上爆了粗口。

但2016年4月,饿了么就宣布了战略投资黄太吉。在创投媒体IT桔子上,黄太吉被标上了已被收购的标志。而此次饿了么投的钱仅有数千万元。

2015年10月拿到B轮1.8亿人民币融资的赫畅,为何不选择更快的扩张,而是在短短半年后就抱了大腿?

这其中B轮1.8亿融资有疑云,媒体的质疑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而后饿了么收购具体金额也并未透露。

赫畅曾总结说,黄太吉经历过三个阶段:1.0时代的麦当劳(单品牌连锁)、2.0时代的百丽(多品牌矩阵和餐饮商圈生态)、3.0的宜家及HM(品牌店+工厂店的模式)。

现在看来,这三次转型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无一例外,就是成本太高,用户消费频次太低,盈利能力太差。

从上面这3个阶段的商业模式可以看出,都是赫畅在给投资人对照着已有的商业模式画的饼。作为一个创始人,尤其是餐饮业创业者,他其实应该更注重用户口碑的。

赫畅的反思:经营能力比营销能力更重要

2016年4月,黄太吉被收购了,创始人赫畅在2016年又做起了“抱团取暖”的社群——号称餐饮圈第一社群的九州会,赫畅解释说这是一个“帮助大家把资源匹配起来”的平台,据说会联合投资基金一起做餐饮业孵化器。

比如说你是卖羊排、餐饮软件的,我们都把你请到黄太吉来,面向九州会几万个餐饮创业者介绍你的产品,同时你可以在商城里推出一个比较便宜的东西卖给九州会的会员,让他们试用,他们会有反馈和评论可以反馈给商家,有一点像精益创业的方法。

2016年9月突然爆出新闻,曾经在当年4月份与黄太吉签约合作的8家品牌餐企已经有半数从黄太吉外卖平台下线。10个产能中心(即外卖工厂店)已经关闭了5个。

赫畅也确认了消息属实,称开销及成本大,既然业务结构不合理,没有必要保留,必然关掉。

2016年底,赫畅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反思自己的4年创业历程,提到了两点,一是餐饮是成熟的行业,在成熟市场中创业,就要明白哪些可以被颠覆,哪些需要被尊重。

想要增加销售量,就得投入更多店铺,人工,要衡量获客成本,客单价。这些硬性指标在餐饮业是无法逾越的。

赫畅此刻终于明白了互联网到底能否颠覆餐饮行业。

第二,是赫畅提到自己“入佛门六根不净,进商界狼性不足”,这是一种不为结果,只重修行的创业心态。自己就是这种自嗨型创业者。只重过程的创业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

就像前面那位投资人提到的:真理是浅显的。别搞那么多虚头巴脑、复杂的概念。

如今经历过5年的创业,花了2亿投资后,赫畅终于悟道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