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移动设备爆炸频频,人工智能推动防爆技术前行

智能移动设备爆炸频频,人工智能推动防爆技术前行
2017年03月17日 11:28 王吉伟

近期,又发生了两起智能设备爆炸事件。

3月10日,深受全球各地青少年与儿童喜爱的电动平衡车,1传出了爆炸的意外。美国一名3岁女童因为电动平衡车爆炸而不幸葬身火海,其家人也有受伤,这是这美国第一起因平衡车而丧命的案例。这起意外,跟电池爆炸有关。

3月15日消息,在一架从北京飞往墨尔本的航班上,发生了一起蓝牙耳机爆炸的事件,导致乘客面部受伤,目前还未确认系哪个品牌的蓝牙耳机。这起事故,又是跟电池有关。

锂电池电解液的易燃性,是导致移动设备爆炸的重要原因

在三星手机爆炸门之后,大家才发现原来会爆炸的不只是手机,只要是跟电池有关的智能硬件等移动设备,都有可能发生爆炸。这个说法给人的感觉非常不好,因为现在智能移动设备越来越多,它们都离不开锂电池的持续供电。尤其是手机,已经成为大部分人不可或缺之物。大家离不开这些设备,又不得不时刻遭受爆炸的威胁。怎么办?

首先应该了解设备为什么会爆炸。智能移动设备的保证,90%以上的可能跟锂电池有关。那么,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引起锂电池燃烧及爆炸呢?目前,业界普遍认为锂电池的燃烧和高度易燃的有机电解液相关。当锂电池发生内部或者外部短路后,其内部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热量,温度极剧升高,导致热量失控,这种易燃性的电解液会被点燃,最终导致电池起火或者爆炸。

需要说明的是,电解液在不太高的温度下就能发生副反应并产生气体,膨胀后引起爆炸。由此可见,锂电池中的这种易燃性电解液,是手机登设备的最大安全隐患,同时也是阻碍锂电池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主要瓶颈。

工作生活离不开移动设备,又该如何预防设备爆炸?

在锂电池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之前,无法彻底去掉易燃性电解液这个安全隐患。但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又不得不使用这种设备,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更安全的使用带锂电池的智能设备的问题。既然厂商无法从产品本身改变这个威胁,我们必须学会在使用这些设备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应该怎么做呢?为了避免手机等移动设备(包括移动电源)引起爆炸及起火等危害,央视新闻鞥为大家提过9条建议,如下:

1、手在潮湿状态下不要操作充电器;

2、旅行充电器接口不宜过松或过紧;

3、避免对电池进行长时间充电;

4、手机充电不可持续充一夜;

5、不同手机充电器不要混着用;

6、远离劣质电池或充电器,购买使用原装产品;

7、不要将充电中的手机放在床铺或者离人比较近的位置;

8、不要将充电器长期插在插座上,防止其发生老化造成火灾;

9、如发现手机很烫,请尽快停止操作。

除了以上9点,大家还应该养成一些必要的使用习惯:

第一,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通话(视频)。长时间通话会造成手机电池、听筒及内部电路的发热,如果使用的是伪劣电池,极易引发爆炸。

第二,充电时尽量不要打电话。充电时,手机电池会产生热量,如果继续打电话,热量会快速提升,容易引发危险。

第三,不要将话机挂在胸前。若手机炸了,会直接伤及胸部及面部。

第四,尽量将手机放在包里。不要放在衣兜里,一旦发生危险,会直接伤害身体。

第五、多用耳机接听电话,蓝牙耳机也要少用。耳机接听电话可以减少辐射,也能避免因手机爆炸带来的面部伤害。蓝牙耳机相对安全,但若使用劣质电池也不好说,本文开头第二起事故就是蓝牙耳机造成的。

除了用户本身,更多提高安全系数的工作,应该放在厂家。提高品控能力以及严格按流程执行品控标准,这是最应该做到。另外,最新的电池及充电技术,应该做到足够量产品试验之后才能给予应用,涉及到锂电池的智能硬件等产品,应该尽量使用成熟的技术。

多机构研究防电池爆炸技术,人工智能派上用场

目前,针对锂电池电解液易燃的问题,科研结构也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譬如使用固态电解质,但开发固态锂电池,就目前技术而言成本较高。此外,还有使用新的能量供给方式,如利用人体动能给电子设备提供能量,目前该方案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案,是在电解液中增加阻燃剂。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制造了一种新型“智能”静电纺丝分离器,它具有热量触发机制,内部含有阻燃剂,可用于防止锂离子电池燃烧。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另一支研究队伍,花费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搜集了关于含有锂元素的固体化合物的几乎所有科学数据,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办法,过这些数据对待选固体化合物的稳定性、成本、丰富度、锂离子的导电性等诸多理化属性进行了评测,筛选出了21种最合适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如果固体电解质材料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与应用,将会大大降低锂电池燃烧及爆炸的几率,甚至有望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只是没想到,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能为这支队伍提供如此大的助力。看来,各种技术在科研上都应该跟人工智能密切联系一下,将能极大的缩短科研与应用的进程。当然,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直接应用到手机等移动设备中防爆炸,那就更好了。

如果温度检测也是防爆炸的一部分,那当前某些手机所具备的智能降温功能,也算是防爆功能的一种了吧。

【王吉伟,商业模式评论人,专栏作者,关注TMT与IOT,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微信公号:王吉伟(jiwei1122)】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