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做了多年财经记者,我为何要辞职去德国读经济?

在香港做了多年财经记者,我为何要辞职去德国读经济?
2016年10月18日 20:55 新浪港股通

点击标题下「新浪港股通」可快速关注

【新浪港股】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港股门户,百度搜索“新浪港股”或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新浪港股通”APP把握港股投资大机遇!

■ 文|杨杰东,财华社自由撰稿人

我在香港一间财经媒体工作好几年了,看上去做的还不错,但最近我辞了职,只身来到德国读经济科研究生。

有人会不解,做的不错、收入还行、也算受人尊敬,生活应该稳定下来了,事业正是上升期,却为什么突然辞职去读书呢?又为什么要去读经济?

这是个简单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说简单,似乎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说难,是因为当中涉及的因素颇多,有很私人的,也有一些大家都在经历的。既然头绪繁多,不如将我这段时间以来的所思所悟一股脑儿交代出来,闻者足借,善莫大焉。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我做财经记者的经验开始。

记者这个行当,尤其财经记者,应当是由经验丰富或行业专长者来做,才能将信息准确传递给读者,完成此行业的光荣使命。可是现实往往与之相左。3年多前我刚入行,无经验无专长无见地,人云亦云。每日跑各大公司记者会,便是工作的常态。正是这些大大小小记者会,也让我思考良多。每次赴会,举目四望,凡中文媒体,几乎是清一色的大学刚毕业的稚嫩脸,只见他们听台上滔滔不绝,笔尖飞速地在纸上游走,一副副非常认真的模样,像极了坐在讲台下的三好学生,正努力记下来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遇到提问环节,倒也不甘人后,踊跃举手。所问的问题,却乏善可陈。

▲年轻的记者提问(图片来自网络)

举个例子吧。美联储从要停止量化宽松到进入加息周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话题,不只被市场翻来覆去炒作,也几乎成了每场记者会的必答题。我必须老实说,总有中文媒体的同行会抛出这样的问题:您认为美联储下次加息是什么时候?加息幅度是多少?在这里拿出来讲,并非要批评提出这个问题有多么肤浅,或者这个话题有多么地不重要,而是,你可以有其他的角度,想得更深一些。那我们来看看外媒是怎么提问的:上个月美国非农业新增职位(Non-farm payroll)数目是这么多,最近的ADP私人就业数字却差于市场预期,您认为经济数据足以对美联储的加息决定释放强烈信号吗?通胀水平、失业率、新增就业职位,哪一个应该成为投资者更重要的参考?

▲外国记者提问

如果你每天吃同一道菜,相信很快会腻吧?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你的读者,坐在台上的嘉宾。忽略了这个,与嘉宾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更是无从谈起。没了化学反应,记者成了人肉提问器,人肉传声筒,答者抛出标准答案,交差就好。所以我常常发觉,对于一个水平不够的提问,答者往往态度敷衍,草率了事,他或许根本不知你要问什么,因为你也不知道。

这便涉及到我要提及的第一个问题,记者的知识与历练不足。根据经验,跑财经新闻的年轻记者,甚少有经济或金融背景的,最多是读的中文或者传媒,便以一腔热忱投入其中,一如3年多以前的我。所以作为读者你可以想象吗?你读到的财经信息,若由一个对金融财经方面没有什么见识的人写出来的,会是什么样子?我当时就有很强烈的感觉,我会听到很多陌生的词汇,不求甚解般将之照写进我的报导里,也算是交了功课。但这样下去,毕竟是非常心虚的,真的是鬼知道你经历了什么。

有时我会与同行开玩笑说,我们整天在做些什么?在生产垃圾呀,信息垃圾!我们就是负责生产垃圾和扔垃圾的人,我们去了一场莫名其妙的记者会,听了一些我们一知半解的句子,再把它们加工成我们理解的样子,再通过新闻平台传递出去,然后读者以为他们捡到的垃圾就是事实本身。你说,讽刺不讽刺?

仔细想一想,这个应该是中文财经新闻领域的悲哀。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或许每家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性是,雇主想省钱,因为请刚毕业的大学生便宜呀!可是俗话说的好,便宜没好货。这样的潜规则,或许大家也心知肚明,所以也难怪,中文媒体的记者,往往没有外媒的记者般更受人尊重,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这就是行业的第二个问题了。

话又说回来,无经验无知识无技能并非原罪,所有有历练的受人尊敬的行业翘楚从来都是由低做起,从无到有。不过当中的关窍却存在于,记者本人的主观态度和公司平台的客观支持。很多人开玩笑,人丑就要多读书,不懂就要多提问。记者行业本质如此,亦无需多言。主观能动性有了,但如果周围都是跟你一样的人,你要学习些什么呢?有资深记者带领资浅记者,本来就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是很厉害的人,你成长起来,是不是也特别快呢?

解决所遇到的以上困惑,我倒也试了一些法子。譬如,在一开始参与记者会的小白阶段,我会特别留意中文媒体与外媒记者们各自提问了些什么问题,大家的角度各有何不同;为什么别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你的大脑皮层产生Bling的效果,也使你暗自感叹啊真是个好问题但你为什么就没想到呢。这便是初级的偷师阶段。

逐渐地,我会不时向从业人士请教遇到的财经与金融专有词汇,该如何很好地理解,搞清楚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经历这些过程,倒也发觉自己有些进步,一开始的焦虑与极端的思想倒也清减了不少。三人行必有我师,先人的智慧总是不会过时。

就这样下去,我开始遇到新的问题。我发现,有些问题,即使经过旁人的解释,我还是听不懂。譬如一次DBS的记者会上,他们的投资总监说起负利率如何影响保险公司的价值,说起annuities(年金),你对将来的收入,应该给一个discount value(打个折),当利率是零,你的计算结果是无穷大,但若利率成了负数,你该怎么计算呢?你无法计算。我当时听得一知半解,刚入行的感觉又回来了。

凡此种种,总会不断提醒我,这些困惑,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无法得到解答。读书,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出国留学成为越来越多人学习和深造的选择之一

那为什么会选择经济呢?

记得我读过一本关于伊斯兰世界的书,书中详细记录了伊斯兰世界的发祥、崛起、分裂。中东的乱局如何产生,根源是什么?有些历史知识的人大概知道,中东和北非曾大片是英法殖民地,在殖民统治时代,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尚可以被掩盖;当英法撤出时,强行按照地域划分了一些民族国家,但他们内部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与IS(伊斯兰国)对抗的库德族士兵

如今对抗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中坚力量库德族(The Kurd)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你可以想象吗?原本库德族却是个时常搞自杀式恐怖袭击的族群。原本库德族居住的区域,在两河流域上游,最终被殖民者划入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四个国家。因为强烈的民族建国理想(库德斯坦国),因此在各个国家成为被打压的对象。他们以往常常搞恐怖袭击,以图迫使执政当局屈从。如今更极端的组织IS崛起,库德族人竟然一跃成为西方势力的扶植对象。中东的大大小小纷争,也往往成了西方势力的代理人之间的冲突。这里要说的是,殖民的根源,就是西方国家无法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必须为此对外扩张。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是西方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亚一些城镇爆发民主运动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

 

再说席卷北非中东的阿拉伯之春,起因竟是一个突尼斯的大学生小贩被城管执法后自焚。大学生毕业后失业,被迫去做小贩为生,这与当今世界的很多地方是多么类似啊!人类在经历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尽管美国通过无限制印钱逐步从泥淖中爬起,但它的后遗症,正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中东的事件不是孤例。非常有趣的是,IS的崛起中,当中有很多所谓“圣战士”来自富庶的欧洲,于是他们也把恐怖主义的幽灵一并带回欧洲。而你若去对比一下欧洲国家的年青人失业率,你会情不自禁叫出声来:欧洲年青人的失业率(图一)在2013、2014年达到峰值震荡,彼时正是伊斯兰国开始活跃的时刻。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将二者联系起来,但一个年青人没有了工作没有了理想,很容易对未来失去希望,陷入极端的思想当中去;而那时欧洲年青人的平均失业率在20%以上(图二),西班牙、希腊的年青人失业率高达50%!连意大利的也有40%以上。对比同时期的美国和日本,他们的失业率似乎要低非常多。

▲欧洲年青人失业率2000-2016. 来源:eurostat

▲欧洲国家年青人失业率按国别统计2013-2015(来源:eurostat)

阿拉伯之春遍地开花,但阿拉伯世界的春天远远没有到来。无休无止的叙利亚内战,仅在2015年一年就向欧洲输送了超过100万难民;2016年,更多来自北非利比亚的难民横渡地中海而来,直接奔向意大利,无数人葬身海底,无数人颠沛流离。当初作为北约国家的意大利和法国参与空袭利比亚卡塔尔菲政权,以民主的名义;而推翻卡塔尔菲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利比亚陷入无休止的内战之中,又被IS趁虚而入,人们最终只能四散逃忙。现实就是这么地讽刺,那些参与了空袭的国家,如今要吞下难民涌入的苦果,在欧洲经济面临寒冬之时。

▲难民涌入德国

难民问题,直接将欧洲推向保守,各种右翼政党崛起,虽不愿被人看见,却也无可奈何。对难民张开怀抱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她领导的基民盟,在9月中旬的柏林议会选举中败阵,似乎已暗示了她的政治前途将告一段落。英国已经决定脱欧,悬而未决的难民危机,不知是否将成为压垮欧盟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凡此种种,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挑战,大多起源于经济问题,专门花一些时间来研究它,我认为是非常值得的,尤其在风暴的中心欧洲。

最后来撒一点鸡汤。人们常常喜欢小确幸,而我宁愿走出自己的安全区。前路未知,但正是这些未知让我着迷,谁又知道,明天会发生些什么呢。没了热情,失去理想,便如行尸走肉,了此残生。

欢迎关注新浪港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