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发话:只要思想能接受,科技金融银行的优势大

马蔚华发话:只要思想能接受,科技金融银行的优势大
2017年06月03日 07:50 陆家嘴杂志

招商银行原行长、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最近在上海交通大学“金融聚交”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金融与银行金融业》。

马蔚华认为,从本质上看,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外在的概念,解决的是客户通达和体验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消费方式,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科技金融是一种内在的概念,科技金融是源于金融内生的需求,各种新技术的相互交叉运用,极大提高了金融效率。相对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有更加丰富的未来想象空间。

对比传统商业银行和新兴的科技金融机构,马蔚华认为银行在数据运用、平台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经营等方面都面临挑战。“我当行长的时候,我们还在提‘科技支撑业务的发展’。现在已经改叫‘科技驱动和引领业务的发展’了。”他这样评价商业银行科技战略地位的提升,“根据科技发展趋势,我们要判断未来需求。根据未来需求,从现在就设计三五年后的产品,这才叫战略。”

马蔚华同时表示,最近几年已经看到传统商业银行逐渐接受了新的思维方式,而且有的走得很快,很超前。马蔚华认为,银行不是不能干科技金融,只要思想上能接受,银行的优势可能会更大。

以下是马蔚华当天演讲部分内容,经过编辑删减。

下面的时间我想讨论一下,对于传统银行来说,科技金融的新变化究竟是颠覆还是重生。

首先我依然认为,银行天生就是带着IT属性的。IT通信技术的每次发展,都会带来银行业的变革。

最早的时候,没有远程通讯,传统的“票号”就是靠马车跑结算,有了电话、电报以后,金融效率大大提高。没有互联网之前,银行的账上,有一个科目叫“大其他”。其实这个大其他,即是银行无偿占有的客户在途资金,不用付利息,多达数千亿。用了互联网以后,这块在途资金就没有了。因为互联网解决了点对点的资金结算问题,带来了银行的变革和资金效率的提高。

我想当年的乔致庸(编注: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也没想到以后能有这么大的变化,那时候他的梦想只是汇通天下。现在的网上银行,早已超出了他的梦想。

美国富国银行,起家的时候就是为淘金的人运半成品的金矿,运到金加工的地方——富国银行还送了我好多台马车做礼物——这是一百多年前,那么现在,我们通过自动取款机、电话、电脑、互联网进行资金流转,所以我觉得银行是随着IT的变革,随着整个科技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现在科技及金融的发展,为银行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挑战。包括商业模式的挑战和思维观念的挑战。

商业模式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大数据出现后,银行业怎么样充分应用大数据。

互联网发展的最大效用,就是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但是对于银行来说,银行赚钱就是靠信息不对称,存进来贷出去赚取利差。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所以对银行的传统的盈利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要主动拥抱挑战,把科技金融和金融的核心业务结合起来。比如说可以在数据信息积累挖掘方面下功夫:通过数据挖掘,了解客户需求。

过去我们很难在传统的金融中做到个性化,很难做特别设计去服务用户的需求。现在科技金融的发展,让我们能做过去无能为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客户的身份信息、社会关系信息、交易信息、生活信息和行为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洞察需求,研究偏好,大批量的获客,了解他们不同的需求,也可以控制风险。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发挥平台流量作用。对互联网来说,流量就是可以变现的现金。对银行来说,流量也有意义。它意味着数据的积累和市场的机会,如果没有客户的流量。银行客户群的增长和价值创造,也是没有基础的。面对科技金融在平台和流量方面的冲击,银行必须学会分辨基于客户细分领域的强需求,硬需求。

银行必须要打造多层次的平台,哪里有集中的交易平台,我们就在哪里对接。银行不仅要与线上的电商对接,还要与线下的商圈合作,不仅重视自身业务平台的发展,还要打造比较积极的纵横链接,开展跨界、异界合作,建立一个交易的大平台。我觉得平台对银行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

第三方面的挑战是如何注重线上线下的结合,科技金融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机会,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就是我们的应用场景。

场景的威力,已经在微信支付里有了很好的展示。我们很早就看到了这个挑战。如果银行支付业务的职能在前端被微信红包之类的替代,那么银行就会沦为虚拟账户之间资金流通的管道。银行失去了和客户联系的后台通道,就没有办法把握客户的现实需求,就没法针对需求创造产品。

我们说科技金融商业模式冲击,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拷问,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挑战,我们要认识到这点。

很明显的例子,比如说“客户至上”,这个观念我们也非常重视。招行的标志就是“因您而变”,但我们和科技金融公司还是有差异。银行讲究通过规范业务的流程和严密的风险控制,最大化的提高投入产出,所以我们的防火墙很严密。

科技金融讲究提高客户体验,尽可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它的财务目标开始可能是亏的;但最后是水到渠成的——这就是烧钱的逻辑。银行可能不会去烧钱,这在思维上是有差别的。

另一个差异是开放包容。这点我们过去银行创造新产品,都是采取封闭的模式。我们可不想外边银行知道我们在搞什么创新。不同银行之间在创新上都保密的很,甚至在银行内部也是分工明确,但是互联网金融是开放的,甚至邀请客户一起开发产品。因为客户最知道需求,所以它的产品符合客户需求。

第三个不同点是平等互惠,因为科技金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是更民主,更普惠。不是少数专业精英控制的商业模式,所以更容易获得社会大众的拥戴。可以说科技金融的发展,为普惠金融插上了翅膀。一些原先得不到金融服务的群体,因为科技金融,能够获得金融服务了。

商业银行应用科技金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提升网络经营模式,用科技金融提高客户的体验度。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虽然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操作的便捷性、针对性和应用场景还是有差距。所以我们首先要推动网上银行从封闭转变向开放,提高便捷性,提高个性化针对性。

另外我们还要推动“线下业务线上化”,为所有线下业务打造线上服务平台。这样平常同客户接触,就能方便挖掘需求,找到在线业务办理的全链条的经营模式。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打造场景,要接触互联网模式,整合线上线下。

我当行长的时候,我们还在提“科技支撑业务的发展”,现在已经改叫“科技驱动和引领业务的发展” 。根据科技发展趋势,我们要判断未来需求,根据未来需求,从现在就设计三五年后的产品,这才叫战略。

如果要适应互联网科技金融,现有的银行体制我觉得也需要变化。举个例子,比如说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或者独立的事业部,按照互联网金融一样的约束和激励运营。

现在的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还有两大法宝:第一是投资入股,第二是和科技金融合作。

去年这一年,获得银行投资的科技金融公司,增长了61%。在美国,很多的银行,像花旗啊、高盛啊,巴克莱啊,西班牙的桑坦德等等,都是科技引领者。巴克莱,投资了23家科技金融初创公司,高盛投资了17家。中国的银行也应该去投资科技金融公司,如果不能投资入股,就合作。有些事情不一定自己干,可以让科技金融公司给你干。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最近几年,传统的商业银行,已经接受了这些新的思维方式,而且有的走得很快,很超前。这个领域不是银行不能干,只要思想上接受,我觉得我们的优势会更大。

微信公众号 : lujiazuicbn

商务合作 | 请联系微信号: ilujiazui_cbn

021-61069667

本微信公众号已入驻

今日头条、新浪财经头条、腾讯企鹅媒体平台、网易号媒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