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长期“牛短熊长”并非没有理由

中国股市长期“牛短熊长”并非没有理由
2017年01月07日 08:02 郭施亮

 2016年,中国股市再度拿到了“熊冠全球”的称号,而当年沪市跌幅达到12.31%,深市跌幅达到19.64%。至于16年全年的创业板指数,更是录得了27.71%的全年跌幅。

 实际上,纵观一些市场数据,2016年的股市活跃度明显逊色于2015年的股票市场。

 其中,以沪深两市的日均成交量能为例,16年全年股市的日均成交量能基本上维持在3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而与之相比,15年沪深市场的日均成交量能却创出了历史新高水平,而最高峰时,沪深两市的单日成交量能达到2.3万亿。

 再者,以A股市场的两融余额变动情况分析,16年沪深市场两融余额基本上处于8000亿元至10000亿元之间徘徊,而两融余额增速也远远比不上15年的股票市场。相反,在15年的市场环境下,A股市场两融余额一度高达2.27万亿,而在15年年底,这一数据仍保持在1.2万亿附近的水平。

 由此可见,与15年的市场环境相比,2016年中国股市的活跃度、投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纵观2016年的中国股市,其多数跌幅基本上受压于年初的熔断机制冲击影响。而剔除了熔断机制的影响因素,实际上全年股市的波动率也是骤然降低的,而股市的表现也趋于平稳。

 值得一提的是,从相关数据统计,虽然16年股市指数跌幅超过10%,但A股市场流通市值的缩水程度却低于指数下跌的幅度。其中,据WIND数据统计,15年末,沪深市场总市值58.45万亿,流通市值41.55万亿。而16年末,沪深市场总市值为55.68万亿,流通市值则为39.12万亿。换言之,在过去一年时间内,A股市场流通市值仅蒸发掉2.43万亿。

 实际上,对于16年股市流通市值缩水不大的原因,我们需要考虑到当年股市IPO融资以及再融资规模持续高居不下的状况。

 其中,从16年的情况来看,IPO融资超过1500亿元,而自16年11月份以后,股市IPO发行节奏也从之前一个月两批次提升至一周一批次,月均筹资规模也飙升至2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股市再融资速度继续保持活跃,而全年股市累计融资规模高达1.6万亿以上,称得上史上第一融资年。

 需要注意的是,在股市融资发力的同时,A股减持套现的现象也频繁上演。其中,纵观16年的市场数据,全年累计3000亿元以上的减持规模,也是相当沉重的。

 事实上,在16年年初,A股市场颁布了减持新规,而在减持新规影响下,A股市场减持套现压力稍显减缓,但仍离不开减持套现密集的趋势。

 多年来,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实现到A股发行上市,无疑是一种最大的期盼。至于不少中概股企业,也看中了A股特有的融资与估值潜力,而先后选择私有化退市,而后加快回归至A股市场的进程。然而,待企业成功上市之后,估值以及融资规模得以爆发式增长,而大股东自身的身价也出现了水涨船高的局面。而后,待限售股解禁期到来之际,却迎来一轮轰轰烈烈的减持套现潮,而更有部分上市公司高管,为了回避减持解禁限制,而选择了提前辞职来规避政策的监管。由此一来,这恰恰体现出市场“脱实向虚”的趋势,而这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弊大于利。

 一方面是融资、再融资力度的高居不下,且拿下了“史上第一融资年”的称号;另一方面,则是股市减持套现压力不减,而每年每月密集的减持套现压力,也给市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压力。很显然,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功能得不到注重,反而融资功能却持续发力,由此也导致了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失衡发展,而股市“熊冠全球”“牛短熊长”也并非没有理由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