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减持潮到增持潮,A股最适合高抛低吸?

从减持潮到增持潮,A股最适合高抛低吸?
2017年11月29日 09:14 郭施亮

 今年12月份以及明年1月份,属于中国股市限售股解禁的高峰期,然而,在此之前,随着市场一度突破3400点关口,上市公司减持意愿却明显增加,而系列上市公司减持公告的发布,也恰恰体现出市场的“恐高”心态。

 然而,自11月中下旬以来,股市却出现了明显下跌的表现。在此期间,虽然市场指数下跌幅度不大,但个股下跌力度却远远大于同期的市场指数,至于今年以来表现最为亮眼的白马股、大蓝筹,也在市场调整的过程中,呈现出加速补跌的表现,市场投资信心显著降温。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对于此前高位减持的上市公司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先知先觉能力。

 不过,经历了大幅调整的行情之后,市场却逐渐呈现出增持的态势。从券商中国的数据统计,11月期间,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实现净增持的股票家数就达到250家,略高于净减持的上市公司数量。由此可见,随着市场逐渐从高位回落至低位水平,上市公司净增持的力度也有所增加,频率也有所提升,这恰恰反映出一轮急跌过后,具有先知先觉的资金,又开始捡起廉价筹码了。

 在较短的时间内,市场却从减持潮演变成增持潮,这恰恰反映出当前不少市场资金,也开始热衷于高抛低吸的游戏。至于部分大资金大机构,更是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把这种高抛低吸的潜能尽可能发挥,而在市场环境有所波动的背景下,仍然可以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

 高抛低吸,这本来属于市场资金的自由投资策略,并实现资金利用率的迅速提升。但,对于大资金大机构而言,因其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而在其频繁高抛低吸的背景下,却往往给市场带来跟风操作的可能,而高抛低吸也逐渐成为不少市场资金的投资策略。

 很显然,从鼓励价值投资、长期持股的角度来看,频繁高抛低吸的投资策略并不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人心,反而起到误导市场的作用。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采取高抛低吸的投资策略,也显得比较被动。究其原因,一方面要保持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利用率提升,另一方面则需要维系较好的资产保值增值效果,而由此一来,在市场高抛低吸现象深入人心的环境下,也无奈选择高抛低吸的投资策略,试图应对市场的波动风险。

 对大资金大机构乃至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而言,往往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成本优势以及资金优势。但,与之相比,对于缺乏这些优势的投资者来说,却更难以有效把握到市场的运行规律。

在实际情况下,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要么采取被动长期持股的策略,要么跟随大资金大机构进行高抛低吸,但因市场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更多时候,投资者往往容易会踩错市场运行节奏,而最终导致的结果,则是资产增值不成,反而导致资产的持续缩水。这,恰恰也成了当前市场的真实写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