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这么火,微粒贷、京东金融都是怎么玩的?

消费金融这么火,微粒贷、京东金融都是怎么玩的?
2017年09月08日 19:20 消费金融观察

置顶我们的公众号,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欢迎原创作者主动投稿

来源:自由理财师

作者: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韦兴群 翟乐

央行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消费贷款额为10.62万亿元。万亿市场背后,是不同背景、不同流派的机构结合自身禀赋,在大数据获取及风控、客户获取场景及成本、资金获取渠道及成本等方面暗流涌动的竞争。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从初创公司到独角兽、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的故事。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伴随P2P行业衰退的同时兴起的消费金融行业,正在极速从蓝海变成红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消费金融公司已超过30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已扩展至22家。央行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消费贷款额为10.62万亿元。万亿市场背后,是不同背景、不同流派的机构结合自身禀赋,在大数据获取及风控、客户获取场景及成本、资金获取渠道及成本等方面暗流涌动的竞争。

不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在风控与获客方面的优势及差异究竟在哪?哪种方式会走的更长远?小编对四类提供借贷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做了一个盘点,仅供各位看官参考。

1 微众银行微粒贷

社交多维数据生成白名单

 上线时间:

2015年5月在手机QQ上线,同年9月在微信上线。

 产品形式:  

小额贷款

 产品规模:

截至2017年8月贷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

微粒贷上线两周年之际(2017年5月)贷款余额突破760亿元,而到2017年8月,这一数字变为1000亿元。粗略统计,其单月贷款余额增长超过100亿元。

 风控:

说到基于海量数据的获取及筛选来做风控,仰仗腾讯在社交、支付以及游戏等领域积累的流量及数据,微粒贷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腾讯控股发布的2017年中报显示,微信与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为9.63亿,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为6.62亿。这组庞大的数据量背后,包含用户多种标签,再加上央行征信数据,足以让微粒贷判断出“黑名单”,进而筛选出“白名单”。

 获客:

“白名单”既是风控的结果,又是获客的主要渠道。据悉,目前微粒贷主动授信已超过7000万人。

 资金:

说到白名单,就不得不提微粒贷做现金贷业务的另一个优势——资金获取渠道及成本。与众多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微粒贷凭借持牌的微众银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拿到贷款资金。据微众银行副行长黄黎明介绍,除了前期的部分自有资金,微粒贷的资金多数来源于20家合作银行,在每天放的贷款中,微众银行放20%,合作银行放80%。风险各自按比例分担,到年底微众银行赚取20%资金的年化利率以及80%资金6.25%的手续费。

即便各家银行与微众实际上存在潜在竞争关系,但在白名单及腾讯的加持下,很多银行还是愿意排队等着领微众“爱的号码牌”。

2 京东金融

电商数据+线上场景

 上线时间:

2014年2月,京东金融先后推出京东白条分期购产品以及京东金条现金贷产品。“京东白条”是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第一款信用消费产品。

 产品形式:

基于消费场景的分期还款及小额贷款

 风控:

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业务的数据来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数据来源于京东商城的消费数据,海量且成本低廉的数据是其他消费金融公司难以企及的。京东通过销售某类产品,能够掌握该产品的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品牌、购买用户到底是谁、用户在什么时候下单、用户的地址、用户的年龄结构等,以此推导出用户的公司情况以及收入情况。基于线上电商交易产生的数据真实可靠,量级巨大,数据来源稳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判断用户的消费习惯及信用情况。

第二层数据来自其他领域的互联网数据,包括酒店、机票、就业以及跟银联合作的信用卡数据等方面,这使得整个数据源包含行业更加广泛,对宏观的把控更强。

第三层数据是针对企业信贷的数据。京东基于多维度数据制作非常详细的公司关系图谱——公司的上下游分别是谁,公司的收入来源于哪些合作关系,还包括公司股权结构连带关系以及公司创始人的家族关系等。

在海量数据基础上,京东金融自主研发了风险管理的四大风控系统:“天网系统”与京东电商体系打通,发现虚假交易或套现交易时,系统会进行预警并自动触发各环节的订单拦截;“天盾系统”是白条账户的风控安全大脑,较多地应用了人工智能,用于实时防范欺诈风险;“天机系统”连接模型和数据,可实时分析信用数据;“天策系统”实时部署风险决策。

 获客:

京东金融的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基于消费场景获取用户。在白条之后的“白条走出去”,是基于不同场景更细分的现金贷领域,包括校园白条、旅游白条、安居白条、白条联名卡、汽车金融等业务。

 资金:

刚刚过去的8月31日,京东金融与中国光大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将从产品层面上升到场景和用户层面,想要通过数据和技术实现业务的深度连接。而此前,京东金融已与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广州银行等多家银行在资金获取、获客场景等多方面业务领域展开合作。

3 51信用卡

信用卡服务数据

 上线时间:

  2012年5月

 产品形式:

构建集投资理财、借贷、分期、负债管理于一体的信用卡金融生态圈

 产品规模:

APP用户超过1亿,积累10亿张的用卡账单,月活账单3500万。

 风控:           

51信用卡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自己的线上APP——51信用卡管家。通过对个人提供信用卡账单管理服务获取数据。在APP超1亿用户中,有70%的用户是信用卡多卡用户,从而可以掌握包含信用卡账单、征信报告、经济能力等金融数据。与普通客群不同,银行信用卡持卡人群是已经通过银行风控体系筛选出来的信用较好,还款能力较强的客群,而信用卡账单数据是个人信贷数据的一部分,是信贷风险审核中一个有效的强变量。APP所获用户账单信息是不断更新滚动的,数据来源比较稳定。

依托信用卡数据源, 51信用卡自主研发了iCredit智慧信用体系,该风控系统完整链接了订单系统、信审系统、贷后系统、催收系统、运营系统、CRM系统、案件系统等,具备风险策略管理和监控、预测分析、模型开发、模拟测试、优化、自动部署、版本管理、报表等功能,形成了超过20个维度的近万个风控变量。iCredit的风控模型除运用传统的逻辑回归算法外,还运用决策树、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等算法,强化非金融数据在模型中的应用。

 获客:

51信用卡的获客主要也依托于APP线上数据,当用户打开APP面对账单准备还款时,天然就有着对资金的需求,这是一个强借贷需求的场景。51信用卡通过对信用卡账单的分析,识别出用户的不同类别,对于借贷饥渴型的用户有针对性的提供增值服务。

 资金:

51信用卡的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51信用卡旗下的活期理财产品“51人品宝”,另一方面来自与银行和小贷公司的合作。目前,已与哈尔滨银行、恒丰银行、马上消费金融、瀚华小贷等10余家机构展开资金合作。

4 捷信

线下零售场景

 上线时间:

2010捷信集团在天津独资建立消费金融公司,也是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的外资公司。

 产品形式:

商品分期、线下+线上现金贷

 产品规模:

2017年一季度新增贷款发放量203.27亿元,贷款余额为472.02.亿元。

 风控+获客:

与前三家机构不同,捷信消费金融的风控与获客均在线下完成。捷信并没有设立固定线下网点,而是采用驻店式贷款发放模式,在合作的消费点派驻办公人员或者设立柜台,围绕POS终端,为目标用户提供消费贷款服务。这一方式一方面可以实现线下场景有效获客,积累大量零售客群数据,另一方面也验证了客户的真实性。

捷信风控系统有三个核心部分:第一是审核,第二是反欺诈,第三是催收。其中审核环节的数据来源于三方面:首先是客户提交的数据,其次是使用一些企业提供的“黑名单”信息。比如没有对接央行征信系统的互金公司,这些企业没有权限向央行上传数据,但可以从中得到客户之前的贷款金额和还款表现,再次是互联网“大数据”。反欺诈环节主要包含四个流程:审核、调查、欢迎电话、暗访。最后的贷后催收环节包括电话催收等,捷信中国每月要拨出1000多万个电话。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捷信在国内的业务覆盖了29个省和直辖市,超过300个城市,与迪信通,苏宁和国美等知名全国电子家电零售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14万个贷款服务网点,服务客户超过2500万人次。

当然,纯线下模式也存在局限性。一是当面放贷虽然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欺诈风险,但并不能保证客户的信用风险;二是线下获客的成本相对较高。从发展方面看,捷信的业务布局也有意向线上转换,2015年捷信推出线上业务——福袋。这是一款500元以内的小额现金贷款产品,客户只要在网上填一份简单的申请表,即可以获得贷款。

以上是我们列举了消费金融的代表为大家梳理了消费金融的模式。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的是消费金融乱象以及监管背后的惩罚。不应该只看到它大火就想着往上扑,做好调研清楚风险也是必要的。

消费金融风险频发!半年内连吃央行银监局三张罚单,13亿巨亏殃及万达联想新金融领域新兴势力代表  (消息来源:中国基金报)

——消费金融,近期风险频发,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重庆、武汉和北京的消费金融巨头公司就连续被央行、银监局等机构罚款,总罚单的金额接近了1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吃到900万罚单的北银消费金融公司2016年巨亏13亿元以上,投资该公司的除北京银行外,万达集团、联想控股等知名企业均受其拖累,被套其中。

三张消费金融罚单

分别罚向重庆、武汉和北京

2017年以来,首先被曝光的消费金融罚单来自于重庆,央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的处罚公告【2017】1号就是处罚“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

处罚原因是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内容,处罚金额为39万元,公文落款日期为2017年3月17日。

据悉,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非银行控股的大型消费金融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上市公司重庆百货,第四大股东为重庆银行,其他股东还包括中关村科金技术公司、物美控股集团等。

第二家受罚的消费金融公司是总部设在武汉的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来自湖北银监局的【2017】1号处罚决定书显示,该公司因违反规定从事未经批准的业务活动,而被处罚人民币50万元,处罚决定日期为2017年3月28日。

不同于重庆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武汉的湖北消费金融公司是由银行控股的,湖北银行占50%股权,认缴金额为1.5亿元,其他股东包括武商集团等公司。

上述两家被罚均只涉及相关公司,并未涉及个人,北京银监局对北银消费金融的处罚金额更大,并且涉及到相关个人。

近期,北京银监局发布公告称,因贷款和同业业务等违规行为,对北银消费金融实施900万元的处罚,同时对公司两名高管分别实施12年银行禁业和取消10年高管任职资格的处罚。

处罚信息显示: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贷款和同业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超经营范围开展业务、提供虚假且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开展监管叫停业务等,宋文昌、袁耀璋、顾弢、尹峥为责任人。

从同业业务来看,北京银行2017年中报显示,北京银行与关联方北银消费进行同业拆借业务,报告期内,拆出资金为77.6亿元,期末余额为5亿元。

从超经营范围开展业务来看,此前北银消费金融被报道出拉人头骗贷款的新闻,直到近期,百度贴吧上仍有人发出被骗经历。

北银消费金融去年巨亏13亿

万达联想均被套

刚刚被处罚的北银消费金融的大股东是上市公司北京银行,从北京银行的财报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的盈利情况。

北京银行2017年半年中并未披露北银消费金融的盈利,2016年年报中有所披露。北京银行持有的北银消费金融股权在2016年全年损失了4.76亿元,按35.29%的股权测算,北银消费金融公司2016年全年亏损约13.5亿元。

从北银消费金融的股东结构来看,除了北京银行外,大连万达集团和联想控股均持有5%的股权,认缴金额为4250万。

据了解,万达集团和联想控股并非北银消费金融的创始股东,而是在2013年增资扩股时入股的,当时包括万达集团和联想集团在内的股东以9.9亿元认购了5.5亿注册资本金,对应每股1.8元。

按照北京银行2016年年报中的估值,该公司投资的3亿股估值为2.97亿元,每股价值不足1元,按此估值计算,万达集团、联想控股等增资控股中投资的股东被套40%以上。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新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指出,2016年末,居民消费信贷总量估计在6万亿元左右,约占消费支出的19%。若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

消费金融规模的爆发增长,对行业的风险控制要求也随之提高,带来的隐患应该值得业内重视,特别是最近半年来自央行银监局的连续三张罚单。

喜欢这篇文章,就去置顶支持我们!

声明

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创作,除原创文章外,《消费金融》转载时均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及出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微信后台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表示感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