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引9亿、22家公司!共享充电宝真是一门好生意?

30天引9亿、22家公司!共享充电宝真是一门好生意?
2017年05月15日 20:30 营销兵法

共享充电宝忽然在一个月以内爆火,除去未透露具体金额的融资事件之外,已披露的总融资额已超过9亿人民币(美元折合为人民币计算)。

直到现在,共享充电依然在不断曝出融资消息,而速度最快者,已经跑到了B轮。

对于这个行业,我充满好奇,想要通过数据和调查分析,窥见资本运作规律以及商业背后的真正逻辑。

1

22个创业公司与38家投资机构

目前整个共享充电行业的创业项目已经多达22个,参与的投资机构超过38家,数据来源为全网信息。

从轮次上来看,最高轮次已达B轮,行业融资总额超12亿元人民币,30天内集中披露的融资为9亿元。

下面,我们将用六张图带你看清共享充电行业的融资现状:

1. 共享充电行业融资轮次梳理:

已披露融资情况的创业公司共17家,其中大部分还处于天使轮,速度最快的项目已经到B轮。

2. 共享充电两种模式的项目数量对比

共享充电的商业模式一共有两种:机柜式充电宝以及桌面式充电,截至目前,机柜式充电宝的创业项目数量更多。

3. 共享充电公司的成立时间梳理

从公司成立时间上看,2015年成立的创业公司最多,许多公司在成立之初,并不是做共享充电服务,但在风口来临后,纷纷转型为共享充电的商业模式。

4. 两种商业模式的融资对比:

从两种模式的融资情况来看,桌面式充电更受资本青睐,最高轮次已经达到B轮,融资总额超过7.5亿元人民币。

第一种

机柜式充电宝模式

融资轮次最高为:A轮,3亿元人民币

单轮融资额最高的公司为:街电科技

参与的投资机构数量为:14家 

融资总额为:超过4.5亿元人民币

第二种

桌面式充电模式

融资轮次最高为:B轮,3.5亿元人民币 

单轮融资最高为:小电科技

参与的投资机构数量为:24家 

融资总额:超过7.5亿元人民币

2

三大专利问题演变为行业纠纷

各种行业纠纷从共享充电大热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引发纠纷最多的问题要属专利了,可分为三种情况:

软件专利纠纷:移动电源的租借系统、租借终端的后台管理系统。

硬件专利纠纷:机柜模式中充电宝进出仓道的硬件模块。

外观专利纠纷:机柜设计,充电宝外观设计,内部设计。

在专利问题上,“来电科技”在2016年7月22日将“云充吧”告上法庭,起诉理由涉及3件实用新型专利,一审已于2016年12月23日宣判,来电科技胜诉。

此外,2017年3月,来电科技对以专利侵权为由,对街电科技和街电前母公司湖南海翼电子商务股份公司发起诉讼。

(图片来源:深圳法院网上诉讼平台)

来电科技CEO在参与我们的【创业局内人】第二期时曾说过,桌面式充电缺乏安全性,缺乏核心技术,而在机柜式充电宝中,知识产权将是‘’商业逻辑”的护城河。

因此,在专利争夺战中,各家都不会放松。同时,创业公司申请专利赔偿时,不一定是为了能让竞争对手赔偿多少钱,一般侵权赔偿的程度很难界定。但从某种程度上,专利也可以是一个极好的PR(公关)手段。

而在共享充电领域,发生专利纠纷的,主要还是以机柜式充电宝模式为主。

3

四大争论焦点

除了行业中的专利问题,自共享充电火起来后,许多自媒体与投资人都表达了对共享充电行业不同的看法。

争论焦点一:共享充电宝是否安全

3.15曾曝光过共享充电桩的安全问题,某些情况下,共享充电宝会窃取用户私密信息。同时,劣质充电宝存在安全隐患,使用次数过多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针对充电宝窃取用户隐私问题,腾讯创业采访了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

李铁军对我们表示,有一种可能性是,经过人为改装的充电宝,外表看起来和普通充电宝无异,但实际上就是一台小型电脑,把芯片植入进去的话,就可以成为一种黑客工具,主要风险就是USB调试模式的风险很高。

它不仅仅影响安卓,即使是安全性较高的苹果手机,如果信任了某个USB设备,也存在安全风险。

李铁军说,从安全角度,不建议普通用户打开安卓手机的开发者模式。而且,当手机弹出界面询问是否信任某个设备时,必须非常清楚,这台设备的确值得信任。

但这只是潜在风险,目前并未发现街头共享充电宝被人为破坏改造。

争论焦点二:共享充电到底是不是共享经济

共享充电因为是B2C模式,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租赁模式,不是共享经济。

争论焦点三:共享充电宝是否容易被替代

反方观点:

充电宝价格便宜,自己携带的成本不高,很多人有携带习惯。

随着未来随着无线充电的发展,有线充电会被取代。

创始人和投资机构观点:不管是用户自己携带充电宝,还是商家铺设充电宝,都比较不方便,对于管理来说非常麻烦,同时对于未来的无线充电,目前普及成本会非常高,而无线充电设备也会用到有线。

争论焦点四:共享充电是否缺乏壁垒

网友观点:共享充电门槛低,复制快,缺乏壁垒,是资本炒作的结果。

创始人和投资机构观点:共享充电的壁垒不在于产品本身,而是团队与运营的壁垒,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试错,保证市场中的地位,这才是共享充电的壁垒。同时对于大场景的机柜派来说,专利、独家渠道都会成为共享充电宝的壁垒。

虽然目前整个市场存在许多对共享充电的争议,但经过不专业测算,我们发现这确实是一个盈利模式清晰,现金流充裕的好生意。《未完待续》

来源:腾讯创业 (ID:qqchuangye)已获得转载授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