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菲天价票这个事,看看你有没有一颗经济学的心

从王菲天价票这个事,看看你有没有一颗经济学的心
2016年12月28日 10:57 九个头条网

近期,王菲演唱会天价票“破功”的新闻大热,之前号称开售30秒即告罄、炒到100万的门票现在据说都砸手里了,黄牛迫不得已进行折价出售。对演出市场价格“乱象”早就不满的人们喜形于色,纷纷抨击明星的高票价是竭泽而渔,是消费情怀,现在终于招致市场的报复。

在中国文化里,走上神坛之后,也就意味着即将走下神坛。在易经的卦象中,“未济”好过“既济”。所以韩寒说,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王菲的是非成败,本是娱乐话题,但围绕票价的讨论,却可以在经济学的套路里走上几个回合。

对于竞争充分、进出自由的市场,我一向不惮以最好的善意视之。市场里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总是难免。但市场能够自净和出清,在法治的保护下,好的公司、产品、服务会沉淀下来,差的公司、产品和服务会被踢屁股。

演出和影视市场,明星的高票价和高片酬一直是众矢之的,成为上述市场质量不如人意的替罪羊。但是,高票价和高片酬长期不衰,必然有市场需求做支撑。就好像高房价,十年调控越调越高,说白了还是供求关系在起作用。明星作为稀缺资源,有着很强的定价权,供给弹性很小,需求弹性很大,价格高是正常的。王菲这样的明星,出价不管多高,市场买账就行,无需道德审判。如果高到离谱,让投资人和运营商赔钱,价格就会降下来。当“天价”不赚钱,“天价”就会降温。所谓市场规律,简单若此。

事实上,买票去看王菲演唱会的消费者,都是认为值这个票价的。认为不值的不会买。每个消费者都有不同的偏好,每个消费者的选择外人无从置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消费者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跟国家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相关,不可能跳出这个硬性制约。抱怨消费者不成熟、捧臭脚、爱烂片,是精英和知识分子的“狂躁症”,相反市场年复一年,对所谓“乱象”的过滤和驱逐,更脚踏实地。今年电影市场挤掉“票房造假”的泡沫,让我们对市场抱以信心。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市场往往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因而自净和出清总是不太容易。比如,市场上流动性泛滥,资金的成本很低,那么低效、劣质的供给就不会轻易退场。这些年,从房产、金融、互联网和过剩产能分流出的资金纷纷进入演出和影视市场“淘金”,价格自然受到冲击。再比如,王思聪透露,王菲演唱会本来是想把票价定到一万,却遭到物价局的反对。这个也不能细琢磨:一张演唱会的门票价格,既无关国计民生,也并非生活必需,为何不能自主定价?合不合理由市场决定,物价局这种“父爱主义”不合时宜,对价格过多的行政干预,将扭曲和异化这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反而被认为是市场失灵。这个锅,市场也是背了很多年。

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这是我们必须要过的河,再深也要上岸。

来源:北京商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