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机还债 我们离恶性通胀有多远?

印钞机还债 我们离恶性通胀有多远?
2016年08月22日 21:47 九个头条网

 继东北特钢信用债“连环爆”之后,近期又一大国企的债务新闻引发关注:

 2016年至今,中国信用债市场已经有将近250亿元的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这一总量超过了去年的两倍。这其中将近7成来自央企和国企。目前已经偿付的不足15%,其中只有两只债券是央企和国企债,央企和地方国企或将成为信用债市场最大的“雷区”。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由于国企产能过剩,亏损严重,很多国企债是有借无还,甚至走上借新还旧的道路。对银行即将到期的债务无法及时归还,必将影响到银行系统的资金安全,成为炸毁金融市场的一个个地雷,胆战心惊。

 国有企业占据着大量资源,同时承担着地方GDP增长和就业等政治任务,其长期的高杠杆和高负债运营,已经没有能力进行再投资。根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差不多40%的新增信贷被完全用于偿还利息。新增信贷如此庞大,我们的GDP增速应该非常可观,但我们上半年GDP增速只有6.7%,而且在持续下降。其原因是这些新增贷款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而是进了资金黑洞,用来还本付息。

  现在很多的企业,特别是房地产、钢铁、煤炭、制造行业的国有大企业,即使有政府的保护,已失去了市场主体本该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靠银行贷款来续命的“吸血鬼”。如果央行银根收紧,银行一旦抽贷,这些企业很可能马上破产。所以在当前经济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财富和利润,绝大部分都集中到了房地产和大银行手上。2800多家上市公司,总共利润也不到2.5万亿,十几家银行就拿到了全部利润的60%。

 改革开放近40年,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甚至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倒退,这些倒退是逆市场化而行,背离了改革开放的初衷。从南车、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到最近疯传的南钢(宝钢、武钢)、北钢,将来会不会出现南煤、北煤,南电北电,不得而知。

 如果只是单纯的合并能结局当前国企产能过剩、债务违约的困局,那国企改革就是傻子也能做。可悲的是,中国的国企改革正在走盲目做大、合并的老路,加速资源集中和垄断。这种集中一方面会威胁到国民的利益,使得分散的个体在垄断企业面前显得更加弱小;同时也使其更容易被政府操控,成为控制民众的工具。

 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这句话用来描述中国国企的改革历史上正合适。

 对于当前的国企困局,办法五花八门:

 1、债转股。政府开出的这一剂药方,试图以行政手段解决市场主题的经营困局,导致的首要风险是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可能会被击穿,其次,由稳定的利息收入变成不确定的股权收入(亏损),风险增加。债转股,是把以前国企留下的烂账和债务转换成股权,不仅不用还利息,连钱都不用还了。“约炮约成老公,贷款贷成股东”,对银行来说也是够悲哀的,关键看银行成为股东之后,这些赖账企业是否会分红,银行最终如何退出,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最终肯定需要通过“印钞”来稀释。

 2、财政政策。今年以来,中国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违约案例不断增多,其中不乏央企,中央财政将对化解国有企业风险发挥什么作用?对此,在23日至24日举办的2016年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用英语回应称:“Help but notBAilout!”( “援助但不兜底”)。援助而不兜底,既表达了财政对国企违约问题不可能不闻不问,不可能一点态度也没有。同时也明确表明了财政对待国企违约问题的态度,那就是不可能兜底,也不可能政府全包下来,更不可能把国企债务全部转嫁给政府。当前地方政府负债沉重,财政捉襟见肘,中央政府三公、军费等开支巨大,财政解决国企债务问题,只能是异想天开。

 3、货币政策。比“债转股”和“财政兜底”更坏更流氓的是“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为了缓解国企债务危机,央行直接印钞给银行、给国企,这就是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所谓的“用直升机撒钱”。中国离这一步并不遥远,西方的一些所谓金融权威正在鼓励中国政府这样做,北京的经济金融学专家也在做这方面的理论鼓吹,比如以前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先生,就建议中国修改《银行法》,允许央行可以为财政透支融资,可以进行财政性货币发行,借口是经济正进入紧缩阶段,有必要通过这样来“拉动有效需求”。

  印钞没关系,关键是你要使用得当并产生正效益。但财政部门透支央行账户,印钞挽救垂死的国企和僵尸企业,无限制印钱给特定人群花,印钞注销此前留下的坏账,这些都是通货膨胀的起源,也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因为即使是撒钱,也存在先来后到的问题。

  为了还债而印钞,历史上往往是一个王朝最后拼命抓住的稻草。你不去正视贫富差距问题,不去破除垄断、开放市场,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不大力技术研发,不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造,不对资本市场和货币传导机制进行梳理,整天想着用“大水灌溉”“直升机撒钱”的方式来掩盖不堪,必将自食其果!

作者:海石

来源:冷眼观经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