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在什么时候下决心挤泡沫?

政府会在什么时候下决心挤泡沫?
2016年09月18日 11:37 九个头条网

作者:庐陵书生 来源:港股那点事(ID:hkstocks)获授权转载

这个问题,对于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只是一道数学题:企业/居民的杠杆借到极限了,风险增高导致借贷的利率升高,现金流变成了负数,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虽然各家的计算模型不同,计算结果可能会差别很大,但是事后回头看,它终究是一道数学题。

这个问题对于非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则变为:“政府何时会下决心?”

“非纯粹”并非是说不搞市场经济,而是说,它的市场经济是为了实现顶层意志而服务的,只是从属工具而已。这种国家不仅有干预泡沫的意愿,而且有干预泡沫的能力。

对于非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何时去杠杆是一道逻辑题,尤其是赶上了新老交替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对新老交替冲击最小的时机。无论是接任者,还是在任者,在交接之前挤掉泡沫都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前者怕经济动荡影响接班,后者则希望享用最后的盛宴。二者唯一的差别在于:前者不希望涨得太狠,怕轮到自己以后弹尽粮绝,没法软着陆。

但是无论怎么说,去杠杆只可能发生在交接之后,不可能发生在交接之前。

非市场经济国家往往有很多年轻聪明的宏观分析师。如果他们用数学题的思路去分析,从一开始出发点就错了,导致过去很多年的预测频频被打脸,杠杆加成了地上悬河,仍能屹立不倒,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那是因为,这根本不是一道数学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不在于钱。

那么,当新老交替结束以后,什么时候会下决心呢?我觉得,有恒产者有恒心。既然已经控制了局面,早解决、主动解决,其空间和余地就会比晚解决、被动解决要大得多,就能在几年以后掌握平稳过渡的主动权。所以,聪明的人会选择早解决、主动解决,其概率应该在5成以上。除非当时在短期内有别的开销,着急用钱。

国外有一个“摩天大楼”理论:泡沫通常在摩天大楼封顶的时候破裂。前些年,某个国家的大城市在市中心拍出了很多土地,用于建造摩天大楼,这些大楼绝大多数将在2018-2019年封顶。很显然,这仍然是数学题的分析思路,看似无用。但是,国外的研究表明,当不同的预测方法指向了同一个答案时,其准确性可能会非常高。

研究何时去杠杆的意义在于,它会决定股市和汇率曲线的具体形状,决定模型的参数设置——货币是解释一切经济现象的原始变量。世间万千事物,背后其实都有近乎必然的规律,难就难在找准、看懂。

很多人(主要是买股票的)都在寄希望中国央行哪个周末继续降准,或者降息。杠杆像吸毒,一旦用过了,很难有人愿意摆脱。

但中国去杠杆几乎是必然的,尤其在美国持续收缩的情况下。

如果中国不挤泡沫,继续全民买房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房地产本质上与股票无异,收益主要由租金和升值两部分组成,二者共同构成了账面利润,算来算去市盈率跟股票也差不多。在国外,租金收益率6%,房屋升值5%,那么抗风险能力就很强。因为就算经济衰退导致房子不升值了,租金回报也不错,房价就跌不了多少。中国的热门城市,租金收益率一般1.5%水平,房价涨幅15%,貌似PE只有6倍。一旦央行没水可放,房价不涨了,PE就瞬间变成了60倍,这得跌多少层才能回到当初?

一线城市的地产颇似前两年的创业板,供应量小,股息率低,弹性大,风险也大。有交易价值,没有投资价值。如果按现在的价位追进去,随时可能赚钱,但是万一舞会突然结束,能不能保本就难说了。我虽然还没有闻到焦糊味,但是9成熟肯定是有了。

如果政府坚决救房地产,唯有年复一年让货币贬值,最终所有社会资源被集中和绑定到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我很难想象一个有长远追求的政府,会选择年复一年地贬值货币,让房价永远这样涨下去。

▌我认为最终将无法收场。

挤泡沫的时候,市场流动性肯定会趋紧,汇率也可能会一次性贬值给经济托底。对股市来说,肯定会造成短期下跌,但是这应该是新一轮牛市的开端;对房价,最大可能是政府尽量将回调幅度控制在20%以内,比如通过各种办法让价格一直横在那里很多年,等着居民的收入赶上来;对于居民而言,房子够全家人用就行了,留着一两套出租也无伤大雅,但是我是不会在这个时候高杠杆进去投机——天花板其实能看见了。

多余的钱可以换成外币的长短期资产,等靴子落地以后再换回来就可以了。

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最终勇敢地选择了去杠杆,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从长期来看,中国仍然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当中,人力资本的素质远远不止人均8000美元的水平。只要能够把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的地方,中国的综合国力再上台阶是必然。

否则,滞缩(经济停滞+通货紧缩)这个词,会在未来很多年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梦靥。

投资,自然也成为无水之木。

【推荐】四张图告诉你,这轮房价涨到头了

作者:旺财 来源:好有财(ID:haoyoucainet)获授权转载

数据骗不了人。地王接二连三、抢房离婚限号,这些楼市奇观,都如实地反映在了昨天(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房地产数据上——略显畸形的数据,是我们刚刚经历过的这阵恐慌和刺激下,最好的注脚。

房价不会永远涨,按照过去的经验来看,30-40个月是一个房价周期,涨多了就会跌,单边上涨一般不超过20个月。现在房价高位运行已经一年多了吧,按历史经验,大涨之后就会有调整。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里有这样4条曲线,分别描述了房地产市场的整个生态中,房子、土地和资金这三大要素,在笔者看来,无一不是指向这个结论——这一轮的房价涨幅,快要到头了。
资金:房企手里老有钱了?都快过去了
第一条曲线叫“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峰值出现在4月份,然后开始低头向下,直到8月,增速小幅提高了0.1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体现的是今年到8月为止房地产已经完成的投资情况,而关于房地产企业本身的资金状况,则有“全国房企本年到位资金增速”这第二条曲线来表示。
今年1-8月,这个数据是14.8%,和去年相比是继续处于高位的。自3月以来,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增速一直快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两者之间的差距在7月拉到最大。这说明,当时的房地产企业资金状况最为良好。
资金来源充裕,投资没有起色,结果便是企业手中的可用资金越来越多。揣着大把钞票没地方去,怎么办?左看右看还是买地囤房比较安心。于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房企拍地就跟隔壁老王买菜似的,分分钟拍出一个地王来。
但到8月,这个差值又开始缩小了,房企到位资金增速连续第3个月下降,让你还敢拿地王?
土地:地王把数据都吓背离了
用来体现这波地王潮的话,第三条曲线“全国房企购地面积增速”则更为直观。
1-8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8.5%,降幅比1-7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却增长7.9%,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
房企购入土地金额的涨幅加速,面积的降幅加速,这个背离,恰恰证明房企是一窝蜂涌入了一二线城市,高单价、高总价的土地购入过多,以至于钱花得多了,拿到的地却反而少了。
房子:就等你为国去库存!
资本充裕,土地疯狂,但楼市生态中最和我们小散息息相关的,是这第四条曲线:“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 
今年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是6.7亿元,一对比就知道,2015年一整年这个数据是7.3万亿,也就是说,按着这速度卖房,再不出一个月就能超过去年全年——而马上就要到来的,可是“金九银十”啊。
房子卖得快,难道房价还得涨吗?这就要看我们一直在说的“库存”到底还有多少了。
笔者翻了最近大半年来的统计局数据,发现除了7月末只比6月末减少34万平米这个少得可怜的数据外,其他都是每月减少好几百万平米。看上去,举国去库存成效斐然吧?
但是!你还得知道,2015年末,这个数据是71853万平米。
也就是说,我们夯吃夯吃这么努力搞了大半年的去库存,结果那个水位依旧维持在70000万平米的水平上。今年 8 月末的库存量绝对值,仅比去年末减少了不到 1000 万平米!
笔者心疼去库存压力还是超大的政府一秒钟……
这说明了啥?说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我们房子卖得起劲,但是货源,源源不断。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还要等你为国去库存啊……
连续不景气,风险在增加。
事实上,以上这4条曲线,峰值都出现在今年4月份左右,也就是说,资金、土地和房子这三大要素,相关增速目前基本在下行。
好消息是:投资增速(也就是第一条曲线)止住了连续三个月的下滑趋势;但坏消息,用下面这组同样来自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更为直观:

5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4.48,比4月份提高0.07点; 
6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4.40,比5月份回落0.08点;
7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4.01,比6月份回落0.39点; 
8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3.70,比7月份回落0.31点。 

房地产景气指数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下调,市场风险越来越大。
为何明明投资有企稳态势,销售数据也算是强劲,但未来几个月的房地产市场却充满变数?
因为现在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跟我们社会是一样一样的——“两极分化”。以往是普增普涨,无论一二三四线城市都雨露均沾,所以这次去库存还指望着一二线带动三四线,可这种好事现在看来是不会再有了。
今年以来,尤其最近两个月,一二线城市房价坚挺得很,从北上深到合肥、南京、苏州、厦门“新四小龙”,再到广州、武汉、郑州乃至东莞、无锡等强二线(广州从房价的角度看确实只能算二线,旺财没眼花),开发商抢地无所不用其极,居民抢房也不择手段;但是弱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则仍然一潭死水,库存也依旧如此。
按照正常周期来看,涨完之后就要面对增速放缓,甚至房价下跌的风险!在一二线也快涨到顶的时候,三四线恐怕更加惨不忍睹。
难怪国家说了,我们现在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
当然对我们小散来说,就别管什么分化、分城,见好就收吧。如果说刚需逃不掉,那么投资就千万别再去站这个岗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