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数据回暖,但别高兴太早

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数据回暖,但别高兴太早
2016年10月19日 23:59 九个头条网

今天最重要的新闻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三季度经济数据。与备受瞩目的程度相比,其数据本身的亮点并不多——

GDP同比增长6.7%,与上半年持平。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中趋稳,8月9月民间投资连续两月重回正增长。1-9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8.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但7月、8月和9月当月投资分别增长3.9%、8.2%和9.0%,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

1-9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同比名义增长2.5%,增速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4%,与1-8月份持平,比去年同期降低3.4个百分点。8月9月民间投资增速都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一改此前两月负增长态势,重回正增长。

总体来讲,本季度的经济数据相比之前有所好转,用统计局的解读官方解读就是,今年以来国内工业行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但经济仍面临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是否见底?专家意见不一

最近几个季度,每逢政府发布经济数据,各方解读便层出不穷。毕竟中国经济的现状就如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混沌且脆弱,每个人都想从几乎一成不变的哭声中分辨出他到底是饥是饱,是想睡觉还是想撒尿。

而“家长”们的意见略有不同,争议的焦点是中国经济究竟处在哪个阶段?中国经济是否见底了?

5月份,“权威人士”在谈及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周期时指出:“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我要强调的是,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

有人看到了经济向好的一面,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偏执看空中国经济必犯大错。

2016年以来,GDP连续三个季度维持6.7%,工业增加值在6%附近中枢震荡,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0-11%之间窄幅波动,均表明2016年经济已经见底,而且已经持续三个季度。

本季度数据最大的亮点是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二季度投资明显下滑,成为拖累中国经济的重要原因。但8月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累计同比企稳回升,8-9月投资当月同比均超过2季度,这是中国经济企稳的重要标志。

但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数据虽然好转,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站在供给侧的高度去观察,数据的好转只是一个总量的考虑,但不一定意味着结构的优化。而且,一些数据的反弹具有明显的季节因素和短期因素,缺乏持续性。比如,有人以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创年内新高来判断工业企业告别了最困难的阶段,其实,8月份利润增速高具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年基数太低,以及今年煤炭、钢铁价格的反弹。

中国制造业总体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这一点,可以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制造业投资数据的背离来说明,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6%以上,但1到8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仅为2.8%,说明制造业长期投资看弱的态势没有改变。

另一个重要的数据是PPI,虽然在9月份先于预期由负转正,但导致其转正的原因和煤炭、钢铁价格的反弹有关系,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钢铁、煤炭的反弹很难具有持续性。还有,9月份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加4000多亿,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融资需求萎缩的局面结束。

楼市调控发力,该怎样稳增长?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起着支柱性作用,所以关于房地产的数据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2016年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增速比1-8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1%,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1-9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6.9%,增速比1-8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7.1%,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33.5%,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19.0%。

值得注意的是,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9612万平方米,比8月末减少12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1177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减少45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45万平方米。这表明房地产去库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比待售面积和减少面积,我们会发现对楼市的刮骨疗毒实非一朝一夕之功。

近期房地产调控发力,很多人开始怀疑房地产市场遇冷是否会对下阶段的经济形势造成影响。缺少楼市助推的情况下,该如何稳增长?

最近的政策透露出一些端倪,即稳增长靠基建。近来,基建投资批复进一步提速,财政部第三批PPP也下发下来。10月以来,发改委新批复两铁路项目和两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总投资为1339亿元。9月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3个,总投资3197亿元。前8个月,发改委已累计批复基建投资项目逾1万亿元。

从今年基建项目目标额度来看,仍有大量投资需要完成,四季度基建项目有望密集出台。1-8月,全国公路交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万亿元,单按照交通部计划,今年全年公路建设目标是1.65万亿元,这意味着仍有6000多亿元投资将在未来几个月加速释放。今年铁路计划投资规模约为8000亿元,但1-8月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29亿元。

目前,地方政府自身背负债务压力较大,而基建投资体量较大,PPP模式的应用将成为必然选择。日前财政部下发第三批PPP,示范项目516个,计划总投资金额1.17万亿元,比第二批示范项目增加77%。政策层面强调鼓励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民营资本,促进民间投资。

短期数据并不重要,改革的推进程度才是关键

每次经济数据发布之后,关于中国经济探底的猜测就层出不穷。但在当下这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关键时期,探底、拐点统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转型究竟效果如何,我们的改革推进到了何种程度。

一些部门动辄以短期数据的好坏解读中国经济,这使得外界对中国能否坚持供给侧改革的主线没有信心。正如“权威人士”所言,“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所以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数据之下经济发展的实质。

如果站在供给侧的角度审视当下的中国经济,尽管在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等主要任务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和供给侧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距离。马光远总结了在去库存、去杠杆等的过程中,凸显的一些新矛盾和风险点:

第一,在去库存的周期下,一些城市的房价快速上涨,高库存与高房价的矛盾交织,房地产领域加杠杆风险突出;

第二,资金脱实向虚的矛盾突出,今年前三个月新增贷款10.16万亿,其中4.2万亿进了房地产;

第三,去产能在一些领域取得进展,但煤炭、钢铁价格反弹下,去产能面临着新的变数和障碍,去产能并未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

第四,僵尸企业以及企业债务风险的化解进展缓慢,债转股的市场化路径有待细化等等。不化解这些矛盾和风险,中国经济就难言底部已经到来。

理解中国经济的“底部”,并不是简单的看数据是否反弹,而要看结构和动力的转换是否完成,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定力和耐心。

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决策。强调宏观政策组合预期,就是主要政策组合不因短期的数据改变而改变,给外界解读政策和预判政策以长期的预期。中国经济转型之所以困难,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太过于重视短期的数据,而不是按照一套长期的政策组合走到底。

文章来源:光远看经济、凤凰财经、财新网、财经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