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万科6个恒大,竟不如1个中海赚钱多?

2个万科6个恒大,竟不如1个中海赚钱多?
2016年11月01日 09:36 九个头条网

大家都知道中国房企销售规模最大的是恒大、碧桂园、万科、绿地等。

不过明源君认为,规模只是从手里流过的钱,而不是赚到手的钱。如果单说赚到手的利润,真正的王者是中海!

2016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利润同比增长20.6%,达到196.9亿港元,稳坐行业龙头宝座。减去物业重估公允值带来的净利,仍是万科53.51亿元的两倍多。同属千亿军团的恒大上半年的利润是20.17亿元,中海的利润是恒大的6倍多。华润、碧桂园等的上半年利润也同样不到中海的一半。

这是中海连续第7年中期净利率保持25%以上的高水平。2015年中海销售净利率为23.8%,比万科销售净利率超出了10个百分点之多。

为什么中海的净利率这么高?明源君认为,是因为中海在融资、拿地、开发建设等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别的秘诀,下面明源君分别来说。

融资成本超低

在起点上利润就比别人高

明源君认为,中海的融资有几个优势:

1、有香港海外融资平台;2、有国企身份,容易获得高评级;3、长期的低成本高利润、财务稳健的形象,净借贷比长期控制在40%以下。

中海2005年即获得穆迪和标普同时给予投资评级。

2012-2013年,中海在香港发债券融资,5年期的债券票息仅为3.375%,而龙湖、金地、世茂等在香港融资利息要在6%-9%,融创的债券利息在10%以上,而华润、招商等国企地产巨头发债券的利息也在5%上下。

2016年8月,中海发行了60亿元的公司债,其利率下降到了3.10%,目前中海的加权平均借贷成本大约在3.97%。而2016年上半年恒大银行借款利息为8.46%,发行企业票据和企业债成本在8%-15%之间。

融资成本低,等于从起点开始,利润就比别人高。

中海的拿地

一二级联动、

精选城市不恋战

逆周期操作

不同来源的土地区别对待

土地成本约占项目总成本的30-35%左右,中海地产在拿地方面主要通过以下一些办法降低成本。

一一二级联动获得低成本土地

中海的母公司——中国建筑,从2006年开始,就在国内数十个城市圈下许多土地进行一级开发,这就意味着中海地产作为子公司,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低成本的土地。

 中海对中建地产、中信地产等股权的陆续并购,也使其获得了大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

二精选城市,绝不恋战,打完就走

中海每隔5年,就会重点选择几个城市,作为下个阶段的主战场,依靠重点城市高回报高收益来增长规模,而不盲目增加城市。选择城市的标准,就是认为这个城市的城市化将进入高峰期。

明源君觉得,重点选择城市,并不少见。但中海不同于别的房企的地方在于:不恋战,只要觉得这个城市不行了,立刻就走,还把把整个城市公司的人调到外地去,并不维持城市公司的所谓“规模”。

举例来说,在2003年前后,中海选择了苏州、成都、佛山三个二线城市。2010年以后,中海选择沈阳、济南等二线城市作为下一个突破点,同时回归北京和上海。同期则调成都和深圳公司人去外地,缩减公司规模。

这是纯粹的投资思路,打完就走,好的时候再回归。明源君觉得,这种决断和舍得的魄力,很多公司没有。

三利用国企身份,只拿城市中心的熟地

中海只拿城市的熟地,一般都是市区乃至核心地段,其前期费用远低于郊区生地。而万科,往往只能拿郊区的生地,依靠产品创新做突破。

中海能拿到这么多熟地,主要是因为其国企身份不会引发国有资产流失审查,而其母公司中建在给各地作基础建设时,地方政府往往用土地抵偿工程款项,中建再流转给中海开发。

四擅长逆周期操作,淡市买地,旺市卖房

中海地产实行逆周期拿地的操作策略,选择在房地产周期的下降周期拿地(最典型的是2008年对光大地产的大手笔并购拿地),此时土地市场热度有限,土地溢价率可控;然后在下轮上升周期内尽快完成销售(最典型的是2012年市场回暖势头刚出现,中海销售目标即上调25%,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加大推盘力度,并提前完成)。

明源君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房企需要对市场趋势判断得非常准。中海无疑在这方面有过人的能力。

五布局主流区域,做中高端产品

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对中海业绩贡献度最高的依然是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三大区销售额合计占比超过69.1%。

从产品线来看:中海地产推出的热销项目中,中高端改善型项目占了六成以上。

六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来源的土地,都有针对性的控成本办法

对旧城改造地块,中海会积极与政府协商,争取尽可能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返还、高容积率等等;其它发展商转让的地块,则尽可能延长付款期限,降低资金成本……

中海的建安成本控制

自己设计施工,做到最省最快,

整合产业链赚取开发环节的利润

做商品而不是做艺术品

很多人可能知道,中海是做代建起家的,所以其工程管理能力本来就比很多企业强。

万科近年一直在研究建筑工业化,而中海一直在研究在现有的人工作业体系下,怎么能做到最省最快。中海在很多城市最快可实现4天一个标准层建设,而且用的是交叉作业模式,上面在主体建设,下面就可以二次砌筑,这个在行业内是少有的技术水平。

因为自己做施工管理,也就不用请那些费用比较高的高大上的施工单位,中海旗下拥有规划设计公司、建材生产公司等各类子公司,通过对自身产业链的整合,中海自己赚取了大部分开发环节的利润。

中海早在几年前就专门成立成本管理部,并从集中采购、施工管理、工期管理的角度,定期对各个项目的开发成本进行全面评估与检讨。在满足设计质量的前提下,限制钢筋含量、砼含量、节点设计等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采用了限额设计模式,设计费用等等被严格卡住,坚决不允许超标,设计部采取的固化建造标准,户型少创新,户型产品做主流,标准化户型全国用,产品少赠送,立面标准化,社区规划逻辑固化等思路。

中海的建安成本控制,如果全部写出来恐怕得写一本书,但总的说来,他们是做商品,而不是做艺术品。明源君下面举例子来说明其细致程度。

一从设计开始,严格控制好窗积比和墙积比

在中海的限额设计当中,规定了窗积比必须在0.25-0.3(北方一般在0.25左右),尽量控制在0.25。同时,尽量控制开窗面积,以降低外墙保温投入,并减少飘窗、转角窗面积。下图中,在设计时将联排南向窗户宽度主要为1500和1800,保证了良好采光。而北向、侧向的窗口宽度设计成1200和1500,尽量做小,可以减少能耗,降低保温的成本。

外立面装饰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我们称为“墙积比”。中海对墙积比的限额指标是控制在1.2左右,不宜超过1.5。控制立面的层次也能大大地降低墙积比。如何控制立面的层次呢?事实上,就是让外立面尽量平整,减少凹凸感。

如下图所示,一梯二板式设计在成本控制上明显优于一梯二品字形。

二核心不是省钱,而是在营销卖点和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中海的成本控制并不完全以省钱为目的,如果花多一些钱能提升项目卖点,其愿意多花一些钱。

比如在外立面装饰上,普通档次的成本约为70元/m2(建筑面积,外立面涂料为主),提升一个档次至100元/m2(建筑面积,可采用部分瓷砖和少量石材),其成本的增加为30元/m2,所占项目总建安成本的比例约为30/1561=1.92%(其中1561为中海某区域平均地上建安成本),比例不大,但明显提升了营销卖点。

中海不同物业外立面用料及档次选材参考如下表:

中海的“三费”控制

系统控制、关注细节

做快周转

营销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被称为“三费”,在房企支出中占比也不小。对利润的影响很大。

中海的“三费”占比较低,销售、行政以及利息费用占总收入的比值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中期5.10%的水平不断下降,2016年更是达到了2.88%的最低值。

中海多年的年报数据统计,其每年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合计都低于5%。

相比之下,万科的“三费”占比约7.43%,比中海高出不少。

一营销费用:自建团队,严控案场成本,节省广告费用

中海的销售费用率连续多年都处于行业最低;2015年中海的销售费用率仅为1.53%,远低于行业平均销售费用率3.5%。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海由于土地位置好,无需过分拓客,节省大量广告等费用。

其次,中海采用自销团队而少用代理,也就少分钱。2010年中海分销费用为5.92亿港元,万科2010年集团销售费用达到20.79亿元,但从销售费用来看,万科是中海的3.5倍,而同年两公司营收规模相差并不大(万科507亿,中海地产443亿)

在案场方面,中海也是费尽心思控制成本,景观示范区做实体而不是临时;售楼处多为实体,而不是临时建筑。严格控制临时样板间搭建,而多采用实体样板间。用大盘开发策略,售楼处可以反复使用等等。

二管理成本:一张纸也要节省,不靠强人所以可以不给高薪

2015年中海的管理费用率为1.42%,远低于行业平均值4.92%。

管理成本主要是人力资源成本及行政成本。

行政费用管控方面,中海注重细节,中海要求纸张复印双面打印,不允许单面打印。中午要求全面熄灯,员工文具发放严控。

中海模式下,不靠创意,户型和产品研发一直较为保守,选择和制度,比人本身的能力更重要。中海不靠强人和能人驱动,而是靠组织体系和国企资源体系,以及海之子等多种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海提倡执行力,而不鼓励大家思考。

所以,中海的薪酬明显低于很多民营企业。中海的高管跳槽到别的房企,薪酬往往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中海始终“挖不垮”,所以也不会大幅度加薪。

三财务成本:尽可能降低税金,用好资金统筹,高端项目一样可以快周转

明源君在本文开头,已经说了财务成本中融资成本的问题。

其他降低财务成本的办法,一个就是少交税,另一个就是快周转。

中海要求财务部协同项目发展总提前做好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税收优惠,在可控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税金成本。

另外,中海要求项目合理安排资金计划,发挥集团资金统筹的优势,保证项目资金供求平衡。

中海最厉害的一点,是高端复杂项目一样可以快周转。

2015年底于深圳正式推出的豪宅中海天钻为例,来自于鹿丹村城市更新项目,是10万/平的豪宅,但天钻项目从2015年拿到项目至入市也不过一年时间。据说目前已经快卖完了。中海手上的中高端项目周期均控制在两年以内,其他企业则在五年左右。

结 语

每个项目都总结经验教训

让中海成本控制体系不断进化

当然,中海的成本控制如此之好,还因为其不断总结不断改善自己的体系,比如成都中海格林威治城项目,就总结了自己的4大成本漏洞和8大成本经验。长春中海水岸项目总结了项目成本管控的7大漏洞与9大经验。深圳中海香蜜湖1号项目总结了高端豪宅项目成本管控的5大漏洞与4大经验。有了这些总结,中海的成本控制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进化中,其净利润率越来越高,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天风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