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人住棺材房!不要让香港的今天,成为内地的明天

20万人住棺材房!不要让香港的今天,成为内地的明天
2017年09月20日 16:45 亚洲新闻周刊杂志

来源:公众号“小语公会”

在地狭人稠的香港,租金最高的并非山顶豪宅或中环,而是全港十八区中最贫穷的深水埗。

这些隐藏在街角巷尾的笼屋、劏房、棺材房,每呎(约0.09平方米)租金最高可达300港元,大约有20万香港市民生活在其中。

这里,是霓虹灯也无法照亮的地方。

笼屋:2平米的梦想地

笼屋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用作移民的临时住宿。

笼屋,即一张张被被铁丝网包围的床位,大多存在于深水埗的危楼之中。

住在铁笼里的人,也被称为“笼民”。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的何喜华回忆,80年代的笼屋,一个70平米的屋子里,摆放着数十个3层铁笼,里头住有200多人。

空气里混杂着烟草、汗水和老旧房屋的气味,难以言喻。

住客几乎都是来自内地的劳工,他们每天结束繁忙的工作后,便回到这2平米的栖身之所。

那是属于香港的黄金时代,基层劳工的眼睛里还闪烁着光芒。

他们相信,只要靠着一双手,辛苦几年,总能换来更好的生活。

当黄金年代逝去,香港经济高速发展,市场趋于饱和,阶层也走向稳定。

没能离开笼屋的住客再也不敢奢望向上流动。

他们自嘲,“住在这里的都是孤儿”。

没有做人的尊严。

1994年,香港颁布了《床位寓所条例》,力图改善并减少“笼屋”。

考虑到笼屋租金低廉、靠近市区,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政府没有简单地取缔,而是通过立法确保床位寓所符合消防、卫生以及楼宇安全的最低标准。

劏房:一个转身的空间

2017年,香港连续7年成为楼价最难负担城市首位,一家人需要不吃不喝18年,才能存够钱付买房首付。

香港租金指数也在10年内上涨了88.6%,家庭每月收入息中位数仅上涨了52.4%,远不及租金涨幅。

内地人说没房,至少在老家还有房子,说不定还是独门独院。香港人说没房是真的没房。

面对高昂的租金,遥遥无期的公屋,20万香港人选择住进了劏房里。

劏,在粤语中意为“剖开”。

劏房,指将房屋分割成多个隔断间。

▲香港傲林轩一间150平米的三居,被劏成了18间带厕所的套房,每间租金约为8000港币。

劏房的方式层出不穷,从几户到几十户不等。

蜗居其中的是孤寡老人、低收入劳工、长期病患,以及贫穷的妇女儿童。

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房间里,一家大小所有言谈举动,都在彼此的眼皮底下进行,想睡个安稳觉都难,隐私更是无从谈起。

这里仅有的,是源源不绝的木虱、庞大的租金压力和随时可能搬迁的噩梦。

摄影师Benny Lam花费了4年时间,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最小1平米、最大不过10平米的房子里所发生的人和事。

这是一群隐匿在城市阴翳里的边缘群体。

对于一个有幽闭恐惧症的人来说,这里,就是地狱。

▲笼屋的入口肮脏逼仄,被夹在一辆卖烧烤的流动小吃车和一个卖DVD的地摊中间,门前一堵灰泥斑驳的围墙提供了不少掩蔽,陈旧的大门是用废旧钢材铸造的,上面的油漆漆了又落,落了又漆。

▲一位老人在堆满衣服和杂物的笼屋睡觉。当主人离开房间时可将铁丝网封闭上锁防盗。

在香港,约有4万名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棺材房:我还没死,已竖起4块棺材板

当横向空间已经被分割到极致,房东们把目光投向了纵向空间,“棺材房”便应运而生。

一间原本狭窄的劏房内,像火车车厢般分隔出6个床位,每间高度不超过半米,长度不超过2米,中间留一条窄窄的过道。

棺材房如同笼屋的现代版,只不过用木板替代了铁丝网。

棺材房的租客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只好过着弯腰屈膝的日子。

在这里,家的概念被完全颠覆,所有的活动都只能蜷缩在一张小床上进行。

住客不能站,只能躺,躺下甚至也无法伸直双腿。

而住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棺材房,租户仍需要支付每月2000港币的租金。

一步到厕所,一步到厨房,一步到床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楼梯转角也能被用作床位出租。

比起睡“棺材”,这里更是四面透风,毫无遮挡,身家物品一览无遗。

这样的楼梯位也不是一人独享,床位之上还能再搭起一个阁楼,可谓“一梯两户”。

天台自然也不会被放过。

一位于中环闹市的天台上搭建了12个铁皮屋,各有上下两层。

下层是厨房或厕所,上层是贴着天花板的阁楼。

清晨,不需要闹钟,睡在屋里的人也能被初生太阳的热气唤醒。

相比起内地一个18级的小县城,我们的住房至少是幸运的。

为了节省空间,厕所和厨房也常常被合并在一起,洗菜、煮饭、如厕,都发生在同一个空间里。

至于吃进嘴里的饭菜,有没有卫生问题,住客都顾不得了,生存第一。

● ● ●

香港土地开发率仅23.7%。其中用作住宅用地的仅77平方公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739万市民的住房需求。

稀缺的住宅促使房价一路高涨,同样价格租住的房屋质量越来越差。

尽管香港政府在1950年代便着手建立公共房屋,致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但依然无法满足所有底层民众的需求。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董建华的8万5计划,而这个计划怎么死的。

数字统计,劏房居民已接近20万。

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也许是茶餐厅服务员、商场保安、清洁工......

他们一砖一瓦地建设着这座繁华都市里的昂贵的房屋,而自己却陋居于笼屋。

这算是谁作的孽呢?资本主义,地产大亨,港英遗留,还是无力的港府?

每个港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

而这样的故事,还在别的地方发生。

想想城中村,想想地下室,想想用三合板隔开的出租屋……

不要让香港的今天,成为内地人的明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