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茅台上市16年涨80倍谈谈大牛股成功的基因

从贵州茅台上市16年涨80倍谈谈大牛股成功的基因
2017年02月23日 17:21 牛熊交易室

贵州茅台一直是A股的标杆性个股,上市16年已经上涨80倍。截至2月22日收盘,贵州茅台收报361.89元,再度刷新历史最高价。一骑绝尘把其他的白马股远远甩在身后,各大券商与投资者依然强烈关注。

牛熊交易室的数据显示,贵州茅台是当前A股市场唯一价超过300元个股,比股价第二高的吉比特为的256.66元高了许多。在A股历史上的牛股多有很多,但如贵州茅台般股价长年持续上涨的股票却并不多。其他的牛股容易被市场资金在短时间内热炒,从而实现股价暴涨,但这种暴涨是不能持久的。贵州茅台与这些股不同之处在于,茅台有着强有力的业绩后盾作为支撑。

专注于白酒市场,将业绩做到最优,这是贵州茅台的成功之处——专注!企业如同人一样,其能力是有限的,这家企业或许在服装领域颇有建树,但是在跨界收购、拓宽新业务后,要花精力在不熟悉的互联网方面,结果原本颇有建树的服装领域也逐渐被市场上其他专注做服装的企业超越了,到头来二者都没做好,企业的内在价值不升反降。相反那些专注做主业的公司在自己的领域越做越好,逐渐在市场上形成垄断地位、在产业链上下游议价能力逐步增强、进而有远超市场的毛利率,企业越做越大。

2013年底,房地产出身的恒大说要卖水了,并大张旗鼓地宣布自己的战略规划:2014年销售100亿元,2016年销售300亿元!只可惜,2014年的销售额不足10亿元,3年累计亏损逾40亿元,最后不得不在2016年9月底将矿泉水等非主营业务全部卖掉,其中矿泉水业务的售价只有18亿元。

与之相类似的,是2016年的格力造车计划。几乎在在恒大决定出售矿泉水业务的同时,格力电器推出了要定向增发参与珠海银隆的电动车计划。一个月后,股东大会表决否定了增发方案。在调整无效之后,格力被迫放弃了该计划。但董明珠后来斥巨资以个人名义参股了珠海银隆,其中还引进了中国首富王健林入股。

从收购珠海银隆案可以看出,董明珠显然没有好好总结自己在空调领域取得的成就原因,也没有将这种成功之处发扬光大。对2016年的格力来说,及早在制冷行业深入下去,远比跨界造车重要得多。因为此前已经有例子:格力的手机喊了好几年,结果怎样呢?有多少人买账?

要知道,1997-2002年,格力电器的净利润曾连续5年维持在2亿元到3亿元之间,而那时候它的销售额已经从34亿元增长到70亿元。收入增长迅速但利润增长缓慢,让人焦心吧? 2006年,格力销售收入263亿元,但净利润只有6.9亿元。相比此前的70亿元收入而利润3亿元,是不是让人扼腕叹息?

2006年之后,格力天下无敌,各种手段齐上,销售净利率便直线上升,到2015年已经达到了12.8%。

寡占。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走向寡头垄断。当茅台挥起价格的大棒将竞争对手一一斩落马下的时候,能生存下来的便只有五粮液、剑南春等少数企业。此时,寡头垄断形成,大家不再打价格战,各自以自身品牌定价,一起来分吃一杯羹。

差异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产品与众不同,或者虽然产品与别的产品相似,但品牌与众不同,则就拥有了自主定价权。这种定价机制,可以让人完全看不出涨价还是降价。

茅台的成功说明了下面几点:

第一,什么样的企业利润增长快?一定是产品差异化且实现了寡占地位的企业。产品完全同质的企业,是不可能有垄断利润的,也不会带来惊喜。比如电力企业,普通粮食生产企业、水务企业等。处于全市场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要发展成巨头,是非常难的。比如餐饮领域。

第二,什么样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化公司!茅台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没有跟风去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扩张。现在的股价甩竞争对手几条马路。

第三,寡占的利润有多大?超乎你的想象。2007年,当时的鑫富药业几乎垄断了全国的泛酸钙市场,200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达到8800万元,比前一年增长12倍。当时,它的股价在半年多时间里上涨10倍!(当然,后来它也没落了,原因很复杂,也很可惜。)

当今中国,很多领域都经历了春秋战国式的搏杀,正在从全面竞争走向局部寡占。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家常说的周期性行业。这也是我看好这些行业未来表现的根本原因——一个又一个冲过重重包围的企业开始脱颖而出了,开始有自主定价权了,开始能享受一些寡占利润了。

我们再看如今创业板的收购案例中,大量的企业定增涉及到收购与公司主业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在阅读企业年报中,主业项目一长串。事实上,企业选择多主业战略,要么是经营不善,只能选择转型;要么是管理层选择多元化战略、寻求市场热点。对于第一种,正如巴菲特说“要避免那么正在解决问题的企业”;而第二种,当前A股赫赫有名的大牛股,其成长路径哪一家是靠这种多元化、四处寻求市场热点的公司吗?

综上,我们在投资成长股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成长股选择专注主业的龙头公司才是王道,而处心积虑迎合炒作、管理层急功急利的企业,绝不是大牛股的基因!

本文部分内容摘编自微信号:扬韬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