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口碑票房双赢 冯小刚业绩对赌之剑仍未落下

《芳华》口碑票房双赢 冯小刚业绩对赌之剑仍未落下
2017年12月19日 07:25 财联社

财联社12月18日讯,3天破3亿票房,豆瓣评分7.9,《芳华》的强势回归让冯小刚和华谊兄弟暂时都“长舒一口气”。

国泰君安在研报中表示,从12月整体市场情况来看,去年全国12月票房收获41亿,今年12月佳片云集,保守预计月总票房将突破50亿,而《芳华》预计总票房或达8-10亿,有望冲击12月票房冠军。

票房口碑双赢,券商预计《芳华》总票房或达8-10亿

经历撤档风波的《芳华》很有可能成为冯小刚近年最叫好又卖座的电影。

豆瓣电影数据显示,《芳华》豆瓣评分为7.9,73.9%的观众都给出了四星及以上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芳华》已成为冯小刚执导的近10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芳华》首映票房超 7000万,截至12月18日19时54分,其上映四天累计票房为3.73亿元万元。据悉,《芳华》出品方华谊兄弟CEO王中磊对于这部电影曾给出了10亿元的预测。

看好《芳华》票房的不止出品方,还有券商机构。

中金公司认为,《芳华》综合票房已突破3亿元并获豆瓣8分的评价,《奇门遁甲》累计综合票房也突破2亿元。相较而言,《芳华》凭借过硬的内容品质和差异化的观影受众明显具备更可观的后市空间。

国泰君安在研报中表示,从12月整体市场情况来看,去年全国12月票房收获41亿,今年12月佳片云集,保守预计月总票房将突破50亿,而《芳华》预计总票房或达8-10亿,有望冲击12月票房冠军。

《芳华》背后的资本博弈:美拉传媒与华谊兄弟业绩对赌

在贺岁档的血路上,《芳华》虽然是靠情怀取胜,但并不妨碍影片背后的资本博弈。

淘票票专业版数据显示,《芳华》的出品方包括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爱奇艺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耀莱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等6家公司。

联合出品方有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英雄互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阿里巴巴影业有限公司、东阳向上影业有限公司、东海旭日影业有限公司、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

其中,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化)均为A股上市公司,北京耀莱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A股上市公司“文投控股”子公司,而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美拉传媒)则由冯小刚创立,2015年被华谊兄弟收购70%股权。

不得不提的是,华谊兄弟与美拉传媒之间还有一份对赌协议。

2015年11月, 华谊兄弟公告称拟以10.5亿元向冯小刚和陆国强收购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70%股权,收购将现金一次性付清。其中,冯小刚持有东阳美拉99%的股权,陆国强持有东阳美拉1%的股权,两人分别转让旗下69%和1%的股份给华谊兄弟。

与此同时,双方还签署了五年总计6.75亿元的业绩承诺,拉美传媒必须保证每年创造利润在1亿元以上,且逐年递增15%。也就是说,美拉传媒2016年的净利润不得低于1亿元,2017年-2020年的的净利润分别为1.15亿、1.32亿、1.52亿、1.75亿元。

如果美拉传媒净利润未能达到对赌数额,冯小刚将以现金方式(或目标公司认可的其他方式)来补足业绩目标的差额部分。

2016年年度,加上冯小刚作为编剧、导演、演员、广告代言人的收入,拉美传媒以1.05亿元的净利润踩线过关。2017年上半年,美拉传媒的净利润仅为2748.1万元,与1.15亿元的业绩承诺相差甚远。

因此,《芳华》票房的成败对于美拉传媒而言至关重要。证券日报2017年9月曾报道称,《芳华》制作成本在1.3亿元左右,除去发行方、院线、影院的收入分配后,《芳华》票房至少达到7亿元,才能让东阳美拉的业绩达标。

同样,对于华谊兄弟而言,《芳华》也是一方良药。

财报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华谊兄弟净利润为6.01亿元,同比下降3.35%,扣非净利润仅1.16亿元,同比下滑69.13%。如果《芳华》票房持续走高,毋庸置疑的是,华谊兄弟第四季度业绩也会得到提升。

影视并购遇冷,资本并非救命良药

影视与资本的对赌协议,华谊兄弟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已让资本不断涉足。

自2014年以来,A股市场上的影视公司并购我们也早已见怪不怪,新元文智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文化产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59起,并购总规模达1000亿元,2014年前6个月的并购规模已超过2013年全年总规模。其中,影视、新媒体板块是并购的热点领域,55起事件并购金额达450亿元,占并购总金额的45%。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来,虽有多家影视公司启动并购,但不是中途终止,就是收到交易所的问询函迟迟未完成,影视并购市场正在变得逐渐冷静。

图片来源:娱乐资本论

影视并购遇冷,或与监管趋严有关。

2016年6月,市场传言证监会叫停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行业的跨界并购。同年9月,证监会还发布“史上最严重组新规”,要求包括“三类股东”在内的交易方穿透披露最终出资人甚至资金来源,打击“跟风式”、“忽悠式”重组。

影视资本化遇冷,其实也并非全是坏事。资本进入影视,一方面使电影市场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给电影市场带来巨大的伤害。与华谊兄弟同样签有对赌协议的导演张国立2016年12月2016年12月在主持某股权论坛时,曾表示自己与冯小刚在早年合作成良性盈利的情况下,没有抵挡住资本的诱惑,接受了高价的投资,结果使得创作陷入了受资本控制的被动之中。

张国立坦言,现在的影视剧市场要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难上加难,因为“整个行业规矩很乱”。人们只一味追求高票房、高收视,加之投资人良莠不齐,导致影视生产中产生了只重利益的风气。但是,这也不能全怪资本,因为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

当下,对于资本和电影来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已然不可能,无论资本方,还是观众,更期待的都是叫好又叫座的电影。(黄晴缨|财联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