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和央行的“杠杆进化论”

中国政府和央行的“杠杆进化论”
2017年12月28日 07:25 财联社

财联社12月27日讯,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杠杆,我能撬动地球。人类历史迄今找到的最早文本是一份账单,这份账单翻译成现代语是“在37个月之内,共收到29086单位的大麦,由库辛审核”。这份账单可能就是一份债权凭证。美国立国之本除了“自由民主”,还有债务,正是华盛顿向法国举债筹措足够的军费,才得以打败了英国。

债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借债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融资的主要渠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杠杆。实际上,货币就是央行对居民的债务。但债务既是天使,也是魔鬼,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美国经济体的杠杆过高引发。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也和杠杆息息相关,并且短短30年,就发生了三次债务风险,1990年代初国企之间的“三角债”, 1990年代末期国企债务转移到银行的不良资产,2008以来的地方债务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央行对债务杠杆的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建国之初,既不要外债,也不要内债,到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引进外债,再到后来引进个人房贷、消费贷等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债务也在此过程中,快速增长。

债务增长对经济增长和经济、金融安全的负面效果越来越大。2013年11月5日,中国央行其公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在近几年较大幅度加杠杆后,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一个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这也是历次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第一次提出“降杠杆”的判断。但在2015年去房地产库存推动下,房地产信贷大幅增长,中国整体杠杆率却在加速增长,到2016年底,中国宏观杠杆率高达247%。

在去杠杆政策出台后,中国政府和央行对去杠杆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尤其是去年以来,对杠杆的态度快速进化。

结构论

2016年2月26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中国要想掌握好整体杠杆率,关键还是要应对好企业杠杆率偏高,以及地方政府杠杆率,总量上来讲不是家庭部门。

他还指出,个人住房加杠杆逻辑是对的。住房贷款应该有大力发展的阶段。个人住房贷款在银行总贷款的比重还是偏低的,有的国家占到40%-50%,中国只有百分之十几,所以银行觉得还是比较安全的产品,所以有很大的发展机会。首付比例原来是30%,现在降低是有空间的。今后可能会考虑给银行更多自主权,让他们来制定首付比、利率。监管部门同时对银行进行监管。

在周小川该次讲话之后,居民购房首付比例降低至20%,居民贷款进入快速增长期。居民房贷占银行新增贷款的比例持续超过50%,个别月份甚至超过100%。如下图(以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来替代房贷)

在居民杠杆率快速增加的同时,企业部门杠杆率增长出现明显下滑。如下图

宏观杠杆率同比变化

房贷的大幅增加的同时,房价也出现飙升,部分地区房价一年翻倍,各地政府又开始加大房地产调控,限购、限贷、提高房贷利率,以稳定房价。今年第二季度来,居民加杠杆增幅放缓。

质量论

在居民中长期贷款高位有所放缓后,短期贷款又开始快速增加,大量房产市场投机者通过消费贷,为购房首付融资,这属于杠杆上加杠杆,无疑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在这个背景下,周小川在十九大(10月18日至24日)期间,又提出了“有质量的加杠杆”论述。

周小川表示,关于家庭部门的债务杠杆率,从全球比较来讲,中国还不算高,但是最近几年增长很快。这个快的程度提请大家注意,不是说现在就要去杠杆,而是说增长的过程要注意质量,要使增量部分保持稳健,同时又是高质量的。

杠杆“透明化”无疑会议提高杠杆质量的重要举措。杠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有多少杠杆。美国次贷危机的祸首之一:CDS(债务违约保险),就是将债务层层嵌套,衍生品背后还有衍生品,使得债务最终在哪里都搞不清楚,所以在危机爆发时,市场由于不清楚窟窿到底有多大,引发的集体恐惧,这种恐惧最终引发“雷曼时刻”。

近些年,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非常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穿透”,就是要严防各种嵌套的债务,要摸清债务在哪里,从哪里来,会往哪里去。只有透明了,债务高一点,低一点,问题并不大。

做出“高质量的加杠杆”论述的还有个背景,就是中国整体杠杆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已经形成。周小川在今年10月15日,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表示,从货币供应和信贷数据看,今年初以来,中国已进入去杠杆进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放缓,当前已低于9%。整体杠杆率开始出现下降。虽然幅度不大,但趋势已经形成。

宏观有效控制论

在11月5日,周小川在央行网站发布署名文章《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指出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

对高杠杆的更深层认识,推动12月8日召开的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宏观债务管理形成了新的表述,即“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明表示,“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目标是要防止宏观债务率过快上涨。与之前的‘“去杠杆”并不矛盾。

与中央政治局新表述对应的是,在12月18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相比此前“调节好货币闸门”的表述,更为强硬,强调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独立性,“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是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的关键。此前周小川在题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文章中表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体制问题容易引致风险的系统性,宏观调控对货币“总闸门”的有效管控受到干扰。

12月22日,综合研究拟订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部署了2018年任务时提出,“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是明年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

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关键是控制M2增长。中国日报本周一(12月25日)称,中国可能将明年M2的增速目标设在9%,以压制债务风险和资产泡沫,这将是有记录以来最低的M2增速目标。M2增速今年逐步下行,11月为9.1%,远不及12%的全年目标。过去十年间,M2增速均在12%-17%之间。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中国的杠杆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财政软约束和货币软约束,这涉及到很多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解决财政软约束,12月23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要求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为地方债“买单”、“兜底”的幻觉。同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做《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时也着重提到了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有的还违规举债等问题。不难看出,严管地方债、遏制隐性债已然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

从上述政府和央行对杠杆的态度和表述变化,反映得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债务变化。随着未来中国去杠杆的深化,政府和中央仍会继续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思路。同时,为了避免市场误解,当表述出现调整和变化的时候,政府和中央有必要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廖定峰|财联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