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会成为销毁过剩资本的“创新”

共享单车会成为销毁过剩资本的“创新”
2017年03月16日 17:06 安邦咨询

最近,共享单车在国内掀起的动静不小。一方面,各家共享单车创业公司在国内攻城掠地,抢占地盘;另一方面,国内媒体对共享单车的分析讨论铺天盖地,毁誉不一。由于共享单车的影响面扩大,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发展问题,而是牵涉到投资、制造业、城市管理、交通模式、金融风险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其发展前景和风险的分析变得很有必要。

追踪去年以来国内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动态,有如下的观察值得关注,一些对行业的判断也来自这些观察:

共享单车的爆发式扩张主要来自资本刺激,而不是需求拉动。共享单车厮杀的背后,是资本大佬的投入。著名的投资机构有阿里、腾讯、滴滴、小米,也有经纬中国、金沙江等创投公司,还有不被熟知的凯路仕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享单车这一领域已吸引了30多家投资机构,从2015年起,不到2年的时间,该领域融资规模已超过60亿元;业内则称融资规模达到百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企业扩张和创新的示范效应,又吸引了更多无处可去的资本跟进,形成了一轮接一轮的叠加刺激。

共享单车的爆发拉动了自行车制造产业链。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官网报道,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投放,总投放量超200万辆。2017年共享单车预计投放总量很可能接近2000万辆,产能甚至会达到3000万。爆发式订单的不仅拉动了组装厂,还拉动了制造行业的设备、零配件、生产线以及厂房的扩张,暂时拉动了实业投资,拉动了一部分就业。不过,这种急速拉动让产业界有些促不及防,产品质量和产业体系协调未必有保证。就像一个人偶尔暴食几顿撑大了胃,此后会很难受。

共享单车不指望单车租赁赚钱,玩的主要是金融游戏。有投资机构称,国内共享单车的市场空间大概在120亿元至200亿元,而共享单车市场容量会到100亿元,整个用户数会到5000万人次,甚至1亿人次。但这个预期可能过于乐观,主要是给风险投资画的大饼。某共享单车公司CEO坦承,“目前还没考虑盈利模式问题”,因为“着急赚钱会妨碍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共享单车的短途、短时、小额收费的特点,注定了这不是一个太大的市场,也意味着共享单车不太可能从租车费里盈利。因此,利用押金和预充值费,通过占用资金账期来做其他投资,也就成为共享单车公司几乎必然的选择。目前相关公司对此讳莫如深,侧面证实了玩金融的可能性。有分析称,共享单车是不拿牌照的金融公司,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共享单车公司在烧钱铺摊子之后,可能很快会迎来一轮重组并购。从固定资产比重看,共享单车算“重资产公司”。据公开资料,目前摩拜与OFO在2017年预计产能均已超1000万辆。假如每辆单车的采购成本为300元,仅单车制造一项就至少需要30亿元。对比两家的融资额,摩拜为3.55亿美元(约24.5亿元人民币),OFO为5.8亿美元(约40亿元人民币)。仅单车制造一项,就足以让两家巨头的融资额捉襟见肘。因此,要吸引更多押金,就要继续铺摊子,也就需要继续烧钱。正如网约车的发展轨迹,当烧钱大战无法持续的时候,行业并购重组将会发生。这将导致共享单车的新增需求骤减,那时候将是国内自行车制造业的噩梦来临之时,造成制造产业链条上的风险,很多工厂甚至会面临倒闭风险。如果资本输血开始放缓,重组可能就在今年内发生。

共享单车快速发展带来了与城市管理的矛盾。客观来看,对于城市绿色发展来说,共享单车是一件好事,它鼓励人们绿色出行,有效减少了城市的黑摩迪(远比城管有效!)。但共享单车的应用也暴露出了政府管理、服务以及国民素质的问题。现在看来,国内城市政府在管理上普遍跟不上,没有制订相应的规范(据称上海可能很快出台),更没有做好相应的服务。比如划定固定的区域停车,在各个主要交通节点做好停车配套等。缺乏服务和引导的结果是共享单车的乱象丛生,比如乱停放使得共享单车本身成为一种城市“垃圾”。此外还有不少恶意毁车现象,毁掉的也是真实的财富。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对于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其实没有做好准备。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总体来看,共享单车的爆发式扩张是大量资本刺激下的暂时现象,昙花一现之后可能面临很大的收缩和整合,其发展如何要视乎监管政策。但与滴滴不同的是,限制政策主要不是来自城市政府,很可能来自金融监管部门。如果对共享单车现有的资金占用模式进行严格监管,就会掐住共享单车公司的咽喉。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资本蜂拥追逐共享单车,是资本过剩时代的一个必然现象。就此而言,共享单车很可能是一次“销毁”部分过剩资本的一次创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