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国企混改的十个“小心”!

陈功:国企混改的十个“小心”!
2017年05月26日 14:16 安邦咨询

近两个月以来,电力、油气、铁路、军工等领域的国企混改已经全面提速,发改委明确的6家央企混改试点方案近期有望加快批复。随着垄断领域央企率先破题,将“以点带面”式地带动其他关键性领域的国企混改。据了解,第二批试点共10家央企已批复7家,目前正在筛选第三批企业,未来各省市都要搞一批试点。其中,中国国航、东方航空等民航领域的进展尤为引人瞩目,中国联通已停牌谋划混改。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提出了两个基本思路,一是类似于共同基金模式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模式,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现在看来,混改的模式走在前面了。现在既然国企混改是在搞试点、抓典型的阶段,那就是说国企的混改现在并未过关。我以前没有重点谈过混改的问题,实事求是地承认,因为我个人不大认为这条路能够走得通,作为独立智库,安邦咨询(ANBOUND)一直坚持的是以共同基金推动国企改革等其他的路子。不过,改革总需要试点,最后哪个方案能够解决问题并不知道。对于已经在试点推进的国企混改,我在这里谈谈对混改的看法。

我认为,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国企混改要有几个“小心”的心态。具体来说有十个“小心”:

第一个“小心”,就是员工持股方案。混改中的做法之一是实行员工持股。2016年8月17日,国资委下发有关文件,将在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企业中,分别从中央企业选择10家,地方国有企业选择5家至10家开展首批试点。文件明确,此轮员工持股总量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单一员工持股比例原则上不高于总股本的1%。员工持股意在让国企员工分享收益,出发点是好的,但要小心混改把股权分散给了员工,员工的股权又再度集中到某些人手里,这样会让混改实质变成私有化的过程。在过去俄罗斯的国企改革中,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结果形成一轮大规模的国企私有化,制造出一批特殊的“新俄罗斯人”。中国的情况与此不同,但要注意类似的可能。

第二个“小心”,还是员工持股方案。员工持股是为了让员工分享利益,但前提是企业要盈利、要赚钱、要增长。但国企在市场经营中并不能保证一定会盈利,如果员工付出了成本持了股,但国企经营不好,那就要小心了——小心混改之后,国企数年如一日的赔本,结果让员工也跟着赔,没有受益。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哪个受益方都没有,这会使得国企混改丧失支持度。

第三个“小心”,是外资和外商如何介入。2015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其中提到引入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合资合作,鼓励通过海外并购、投融资合作、离岸金融等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和要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产业分工。外资参与国企改革的整体思路没问题,但国内有很多行业是有限制的,今后外资可以介入多深的程度,会不会突破,这方面也要小心尝试。如果在外资介入国企混改出现问题,对外资、国企以及对外开放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个“小心”,是小心现在的“国有企业家”成为了真老板。国企经营中的一个大问题是所有权虚置、所有者缺失,再加上国企管理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结果往往国企权力高度集中到一把手,决策变成了一言堂,变成了一把手说了算。很多国企腐败、重大投资失误,都源于此。国企混乱则要小心为此类“国有企业家”提供了机会,变成比私有企业家还私有甚或是家族式的企业老板,结果吞没了国有资产,造成新的不公。

第五个“小心”,是小心国有企业通过所谓改革成为债务黑洞。国企混改不仅有产权的变化,资产的重组,往往还伴随着债务重组。但要小心的是,不能因为国企混改就把原来的负债通过各种腾挪给改没了,全民所有的国企抹掉债务,实际是将债务转嫁给社会了。

第六个“小心”,是小心国有企业今后的经营和资本,尤其是资本投入。出让股权的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新的资本加入,如果通过混改分享了股权,却没有带来大量实际的资本投入,没有增量资本进入,在融资上还是过去的老套路,通过国企身份,借着项目来弄银行信贷,甚至是借着混改后的国企反过来从财政弄钱、从政府要补贴,那这样的改革意义就有很大疑问了,应该小心这种情况出现。

第七个“小心”,是要小心国企今后的监管问题。过去的国企监管主要就是面对国企的领导,都是组织(党和政府)里面的人,通过文件和会议就管用,尤其是“中管干部”,党的指示就管用。但今后混改之后,引入了市场机制和规范化的公司治理,混改后的国企会不会面对更复杂的监管局面,甚至不可收拾?这种可能性值得注意。

第八个“小心”,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国企混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吸引民营资本加入进来,实际上,此次民航、电信国企的混改,就有部分实力民营企业愿意参与。不过,受惯了中国的政策变动和政府折腾的民营企业,对国企混改也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一方面它们希望响应政策号召,另一方面又担心进入之后,作为小股东说了不算,而且投资利益得不到保证。这种情况下,要小心民营企业除了“友情赞助”之外,并不愿意真正与国企走一条路,最后社会资本还是加入不进来,推进不下去。这只是考验民企,更是考验政府、国企以及中国的法治环境。

第九个“小心”,小心国企之间的资产结构陷阱。严格说来,混改并不是最新的发明,多年以来。国企之间的合纵连横、分分合合的例子不少。都是国有企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况还是有的,如果这种情况在混改中出现,最后弄成哥们之间的交易,还是由国企内部人说了算,那就是失败的混改。国企混改的根本目的还是通过换股权、换资本、换治理来给国企换机制、换管理,最终增强市场竞争的实力。如果混改变成了混在一起玩国企,那就成了完全的表面文章,并且空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本。

第十个“小心”,小心国企借着混改,越搞越大,尾大不掉。国企混改并不是叠罗汉,大家捆在一起增加份量。如果在混改中,有用的没用的都整在一起,结果都变成了企业巨无霸,都是“大而不能倒”,那么社会资本根本支撑不了,这也会成为失败的国企混改。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成为政策面上大力推动的事实,作为独立智库的安邦咨询建议,国企在混改试点中要注意上述十个“小心”,在改革实践中提前规避相关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实施设计,预防执行不到位产生的潜在风险。如果能够在国企混改中避免上述各方面的问题出现,那将是比较成功的混改试点。如果在混改中问题丛生,而且很多问题还是由体制机制造成的,那恐怕就要考虑改弦更张,将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转向以共同基金来改造国企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