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著名的津巴布韦货币
作者:叶梓豪 田君潇;转自:人文经济学会(微信号HES2012)
还记得印有四伟人头像的100元人民币吗?在第四套人民币时代,我们揣着100元进超市,可以买到满满一购物车的商品;而随着时间推移,到十年前,100元人民币也就只能勉强让购物车不空着;在今天,只打算买100元的东西,你还好意思用购物车吗?
图: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00元纸币
是不是购物更加轻松愉快了?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通货膨胀的功劳。虽然这样的通胀速度令人细思恐极,然而和各种恶性通胀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图:臭名昭著的津巴布韦货币
在现代,最有名的通货膨胀发生于非洲国家津巴布韦,上图就是传说中的津巴布韦币,一连串的0让人眼花缭乱。印钱可能是世界上最让人羡慕的生意,但津巴布韦央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让人发疯的事实:原来印钱也可能亏本。受此影响,津巴布韦币上的0越来越多,因为多印一个0不会增加多少成本,不印白不印。到2009年,津巴布韦政府终于受不了了, 宣布弃用本国货币,该国进入了人民币、美元、澳元等外国货币群雄逐鹿的状态。民众如果持有在2009年以前发行的津巴布韦币,可以兑换为美元,兑换比为1美元:250000000000000津巴布韦币......
你可能会以为通货膨胀是近现代纸币时代特有的现象,但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普遍存在。早在两千年前,英明睿智的汉朝政府就发现,虽然货币是货真价实的金属,但将其赋予更高的定值似乎可以迅速致富。
图:汉半两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斤。”(《汉书·食货志》)
秦钱是指秦朝时流通的黄金和秦半两(一种方孔圆形铜币),秦半两重如其文,黄金则重二十两。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大汉朝兴起之后,(朝廷)认为秦钱太重不便使用,命令百姓铸造榆荚钱(又称榆荚半两,但实际重量只有三株,而二十四株为一两,换言之榆荚钱的重量只有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将一金定为一斤(即十六两)。
结果可想而知:“......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一句话,物价飞涨。朝廷好心好意让民众发家致富,刁民竟然如此阻挠朝廷的好意,于是刘邦“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
图:柏拉图纪念邮票
西方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兴趣同样历史悠久。相传在公元前388年,古希腊属国塞拉库斯迎来了一位贵客——大哲学家柏拉图,当时的君主狄奥尼修斯早就知道柏拉图水平比国内的谋士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遂亲自接待并与其谈笑风生。
此时塞拉库斯国库吃紧,柏拉图遂献上一计:发行面值超过实际价值4倍的锡制货币,并用严刑峻法(包括死刑)逼迫臣民接受这种价值被严重高估的新币。狄奥尼修斯采纳并实施了货币新政,结果人民群众宁死不屈,坚决不用这种劣质铸币,没多久塞拉库斯的货币体系和经济体系陷入了极度混乱的局面,新政最终导致经济崩溃。狄奥尼修斯一怒之下把柏拉图发配到了奴隶市场……
以上就是在流行金属货币的古代世界常见的两种通胀形式:给金属硬币印上名不副实的数值、降低硬币的含金量。
图:北宋的交子
在公元1000年左右,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发明了一种划时代的新通胀方式——纸币。因为宋太祖下令回收了四川的金银和禁止携带铜钱入川,宋朝时铁成了四川的主要通货。由于铁比铜廉价而且重得多,为了应付交易有时人们甚至需要用车子拉钱,非常不方便。于是一种新的交易方式产生了——人们将铁存到货币仓库,取得一张纸质凭证(随时可以凭此凭证到仓库取出与票面等额的铁币),并以此交易。最早的纸质凭证正是交子,而这个货币仓库正是交子铺。后来官府整顿了民间的交子铺,指定十六家富户特许经营并严禁民间私造。
或许是意识到储户并不会同时提现,也可能是受利益驱动,当然也有被朝廷“国有化”的危险,交子铺开始挪用储户的财物或者多印银票进行投资,成为了现在通常所说的部分准备金银行。考虑到他们需要随时履行兑换的义务,他们实质上是发行了一些不可赎回的纸质凭证——通货膨胀也由此产生。
无独有偶,在16~17世纪的欧洲发生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商人们为了应付日益频繁的商业交易,纷纷将贵金属(通常是黄金白银)存入钱币仓库并建立自己的账户,而和其他商人交易的时候就只需在账户上过账。这些机构其实就是bank。是的,传统的bank和很多现代人所理解的bank相去甚远,它本来只是一个钱币仓库。同样地,后来一些银行开始挪用储户的财产或者伪造他们的银行券然后投入市场,成为了部分准备金银行。
而同时期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大量的金银从美洲输入了欧洲,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通货膨胀,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并非通胀,因为从美洲运往欧洲的金银全都是货真价实的金银,这只是一种财富集中,而不是通货膨胀。
图:英格兰中央银行,它被认为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至此,只需要再加几项管制措施,货币系统就现代化了:1、授予一种货币(例如黄金、白银)垄断特权,在该国境内纳税、还债等必须使用这种货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本位、银本位等等;2、在法律上承认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运作方式;3、授予某种银行券(例如英镑、美元)垄断地位;4、必要时中止偿付(贵金属)——也就是合法赖账——的特权。管理准备金、统一发行银行券的机构正是中央银行。
这个系统通常是这样生产货币的:商业银行收购政府债券,然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入政府债券(这部分资金将用作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把商业银行这个中介略去,你会发现生产货币其实就是央行借(印)钱给政府,用于政府的日常花销、公共工程、军事计划、福利政策等。虽然各种资料把这个过程包装得异常复杂,但究其根本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因为上个世纪的所有政府都因过度开支而使央行印刷了过多不可赎回的银行券,在挤兑压力下(这压力有时来自民间,有时来自其他政府),终于,所有央行都宣布中止偿付,人们手上的银行券一夜之间变成了现代的不兑现纸币。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政府不用再购买黄金白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印钞票(笔者注:只要货币不崩溃),没有黄金白银的约束,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发债和贷款,获得高额利润了。”
图:曾几何时,一美元可是含有1.50466克黄金
民国初年中国一直流行银本位,但美国大萧条之后罗斯福政府推行购银法案,由财政部大量收购白银储备,顿时引起国际银价大涨,中国的白银开始外流,利率上涨,金融业(无论是银行还是钱庄)哀鸿遍野,纷纷呼吁政府管一管。最后国民政府推行货币改革,措施和上面说的几乎一模一样:1、赋予法币垄断特权,取代原本流通的银圆;2、中止偿付,也就是说银圆将不再能兑换白银,白银都收归国有;3、法币锚定英镑,后又锚定美元。这些改革打开了通胀的大门,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国府大开印钞机了。
图:印有领导人头像的国民政府货币,从面值上看,中华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抗战前法币的总发行量不超过14亿元,但一场战争下来,45年时发行量翻了N倍,达到惊人的5569亿元,等等,你们知道国民党为了跟我党死磕有多拼吗?到了48年下半年的时候法币的发行量达到了6040000亿元(1兆=1万亿),法币已经跟冥府币差不多了。
图:一位美国大兵在用钞票点烟,这在当时并不奢侈
后来国民党中央也感觉不妙,开始挽救局面,推行了所谓的金圆券改革,希望重振国民对货币的信心。改革的大致过程就是中央银行开始发行金圆券,限额20亿元,以法定比率并在限期内收兑民间的法币、金银、外汇。按照原来的计划,300万法币换1元金圆券,原本发行了大概600兆法币,假设按照这个汇率全换了,也只是大约2亿元金圆券。如果金圆券改革完全顺利,那民众的财富躺着就又贬值了大约十倍。更要命的是,国民党甚至没有守住20亿,到了49年6月底的时候,金圆券累计发行了130兆元。
虽然国民党的失败是复杂多因的,但不得不说通胀政策确实是重要原因之一。最穷的人往往并不依赖间接交换、有钱人则比较多非现金资产(例如股票、债券、房产等),所以通胀的时候损害得最多的往往是持有现金比较多的中产阶级(尤其是那些拿固定薪资的公职人员),而本来这些人是最支持国民党的,央行却用一波又一波的通胀毁掉了国民党政权的这一重要根基。
图:冀朝鼎逝世后大公报的讣告,他在解放后享受了高规格的待遇
后来,令国民党大跌眼镜的是,被孔祥熙委以重任的中央银行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冀朝鼎竟然是我党间谍,直属周恩来同志领导。在1948年国民政府的货币体系崩溃后,冀朝鼎又赴华北傅作义处任职,在解放战争胜利后荣归我党。据说列宁曾断言,捣毁资本主义制度的最有效办法是破坏它的货币,而我党确实深谙此道。
图:中美M2与GDP增速对照表
在当今中国,虽然短时间内没有发生大规模通胀,但由于M2(即广义货币量)的增速一直领先GDP增速,也着实令人吃不消。有种传言说,史上所有没有商品支撑的纸币体系都崩溃了,而现代货币体系能否逃脱这个定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包不同微信seeureye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