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遍广州,圈粉8000万,短短一年拼多多都做了什么?

红遍广州,圈粉8000万,短短一年拼多多都做了什么?
2016年10月12日 12:40 观点

金秋10月,广州迎来一股青春而炫目的“拼多多红”。全城500个公交站台,广州火车站、体育西、珠江新城等数十个地铁站,“拼多多体”广告随处可见。

生于2015年9月,经过资本寒冬的洗礼,拼多多不仅丝毫未受冲击,更逆市猛增。一年来,在“纯运营,零硬广”之路上,拼多多连续创下B轮融资1.1亿美金、月GMV破10亿、日订单量超过老牌电商唯品会的骄人纪录,成就有目共睹。

这一年,拼多多都做了什么?一切都要从“社交”二字说起。

买不起流量就认怂?电商版Facebook流量惊人且免费

电商方兴未艾,获客成本却越来越高。以淘宝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平台依靠价格战获得大把流量,在业界奠定了巨头地位,也打造出了一种封闭的、聚合型的、类搜索引擎的电商模式。用户去搜索,体现为需求;入驻商家去优化去竞价,极力提供符合需求的供给。然而,逐渐稳定的需求与过剩日趋明显的供给无法匹配,在传统电商平台中“获取优质流量,提高变现能力”的捷径似乎只剩一个字——买。

在对搜索流量的利用上,淘宝仿佛电商版Google,占尽先行者优势,后发者只能另觅突破口。

自2004年诞生,Facebook热度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亲友、有趣的陌生人身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的起点,也都可以在整个社交网络中加速信息的传播。随着移动社交时代新浪潮的席卷,互联网流量已被重新分割,社交流量的魅力得以体现:通过人与人的社交连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流量的入口,也都可以作为流量分发的渠道。

在国内,微信为这种想法的实践创造了土壤。与在微信上开接口的“京腾计划”相比,以分享和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拼多多”模式,更契合开放的、去中心化的社交思路。社交电商,或者说电商版的Facebook,从一个模糊的构想,变成了确实而有亮点的存在。

传统电商描述商品,以类聚物,再基于电脑算法,完成物与人(即供给与需求)的匹配。而拼多多则是将这一切交给用户,交给人脑。拼团的过程,就是以群分人——依据用户对拼团信息潜在接收者的了解进行判断,真人推荐,更加精准。而拼团链接的转发,不仅增加了触达率,转化率也有了相当的保证。

在拼多多成功拼团,意味着参团的所有人都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大家心仪的商品。这种带着乐趣分享实惠的形式,依托朋友圈,促成了销量的裂变式增长。而高品质和好口碑,也使得基于社交关系的信任得以转化为用户对平台及品牌的信任,巨大且免费的社交流量得以沉淀。

有眼光,有远见,先于大潮流一小步,实现创新一小步——这是拼多多给我们的“成功启示录”。

斥巨资铺广告 不差钱不导流只为树品牌

在大家都以为拼多多会将“低调运营”进行到底之时,这个“8000万人都在拼”的购物APP启动了品牌推广策略,首波声势就如此浩大,线下刷“红”广州城,线上点亮朋友圈。据悉,“拼多多”红还将在国内一线、二线重点城市次第盛放,由南向北,辐射全国。

比起大多数营销型广告直白给出购买链接,促成转化,拼多多的广告将自身塑造成一个发出邀请、期待建立社交关系的小伙伴。这种符合产品调性、只强调品牌的投放,也从侧面印证了拼多多“不缺流量,钱包鼓”的现状。

那么,拼多多为何动了投广告的心思?

获得高榕、新天域、腾讯等知名风投1.1亿美金的B轮融资,说明投资界内对拼多多及其打出的“社交电商”牌抱有相当的期待。狂揽“应用宝‘星APP’榜十大流行应用”、“2016移动电子商务创新企业”、“腾讯2016‘腾飞奖’十大人气应用”等大奖,说明电商圈对欲成电商版Facebook的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创新持肯定态度。而拼多多在iOS购物类App免费排行榜上的高歌猛进,说明主力用户群日益壮大,乐在其中。

但已经习惯了搜索式购物模式的更多的“老派”消费者,以及传统电商领域的既得利益者,对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及其创造出的新业态,难免心存疑虑。事实上,旧观念和新思想并不必然对立,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也可能为在为全国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的同时,形成对整个电商行业的正向溢出效应。

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平台美誉度,体现拼多多的综合实力,这或许才是拼多多投放广告的初衷。

就像Google和Facebook同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IT巨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与淘宝并肩的拼多多。

包不同微信seeureye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