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频融资,ofo忙攻城,共享单车市场竞争白热化!

摩拜频融资,ofo忙攻城,共享单车市场竞争白热化!
2017年02月23日 20:50 港股解码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 文|邢莉,香港财华社财经编辑。

行业内老大与老二PK,受伤的往往并非对方,而是老三。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共享单车行业同样适用。似乎一夜之间,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街头就停满了各种“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等共享单车,其中又以摩拜单车和ofo最为知名。然而就在摩拜和ofo“橙黄大战”进行的同时,其他共享单车企业含泪倒下。

近日,据媒体报道,莆田的共享单车卡拉单车用19天时间投放了667辆车,结果丢失大半,只找回来157辆车,丢失率太高惨遭投资方撤资。

而无独有偶,几天之后,卡拉单车声明,投资方根据对赌协议,已经撤资退出,投资的钱也要全部收回,4000多辆车无法提货。

然而与此同时,摩拜单车宣布获得D轮后新融资,自一月初至今,短短两个多月累计融资额已超过3亿美元。就在昨天,ofo共享单车宣布与中国电信、华为达成合作,三方将共同研发基于物联网NB-loT技术的共享单车智能解决方案。

共享单车间的竞争成冰火两重天之势。淘汰或留下,成了一个问题?在接下来行业将迎来巅峰对决,谁将会是最终一统江湖,成为共享单车领域的“武林盟主”?

■ 调查数据掐架  谁才是第一

摩拜和ofo的明争暗斗异常惨烈,从调查数据、到资本、到市场争夺,无不透着浓浓的火药味。

2月初,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ofo以51.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

随后,另一份第三方报告出炉,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数据显示,2016年年末,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量已占有逾70%市场份额,是行业第二名的3倍以上。

按照比达咨询的数据,ofo在市场占有率、城市覆盖数、单车投放量、综合得分方面位居榜首;Trustdata的报告则显示,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量已达313.5万人,日充值笔数达10.79万笔,这两项数据强力碾压ofo。

两份数据针锋相对,虽然两者都宣称第一,但是却分属于不同的维度。侧重于自己某一个参考因素,突出自己的优势,意图强化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然而,从两份数据的严重掐架中,可以洞悉出共享单车市场的火爆竞争程度。共享单车混战的背后,是资本的狂热追捧。

■ “金主”大PK

2月21日,摩拜宣布再次获得D轮后新融资,淡马锡入局,融资总额已达4亿美元,而ofo目前总共融资约2亿美元,仅是前者的一半左右。

摩拜的金主名单上,有腾讯、高瓴资本、华平投资、红杉资本、启明创投、携程、华住、富士康、淡马锡等;ofo的投资后援团包括东方弘道、真格基金、经纬中国、滴滴出行、小米科技、顺为基金等。

从名单上看摩拜的投资方显得更广泛也更有厚度。腾讯有最为强势的流量、携程有国际化的旅游资源、华住有顶级的酒店集团支撑、富士康有全球最好的产能等,这些投资方在出行产业链条上都可以给摩拜无缝支持。而ofo的投资方虽然也不乏能量大的投资机构以及滴滴、小米等产业资源,但相比之下还是单薄了许多,在后续的资本大战中,持续提供弹药的能力还有待观察。

在进入2017年后,摩拜单车加快了融资速度,不到两个月完成了3轮投资,从资本层面限制竞争对手。而ofo则疯狂抢占“地盘”开拓新城市,1月11日,ofo宣布启动2017年城市战略,在10天内密集进入11座城市。截至2月22日,ofo对外宣布已经覆盖了35座城市,连接超过100万辆车和1000多万用户。

在生产制造链条上,摩拜和ofo选择了两种不同的模式,ofo选择了与全国各自行车厂战略合作并联合生产的轻模式,典型的合作伙伴就是飞鸽和凤凰;而摩拜采用的则是定向制造模式,在供应链上借助富士康等加工制造网络进行发展。

■ 最终会是一家吗?

不过,场景看上去好像有点似曾相识,单看PK的激烈程与昔日的网约车之战有几分相似。两大巨头在市场上打得如火如荼,后面还有一堆小玩家利用各自的产业资源瓜分小市场,资本纷纷入局站队。难怪有网友评论:别吵吵,早晚还不是一家!

这场巅峰之战会以合并洗牌的方式结束吗?目前不得而知,不过业内分析,从ofo和摩拜两家公司背后错综重合的资本关系来看,合并的可能性确实不小。

但是好像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虽然共享单车发展的势如破竹,但盈利模式却仍然是个绕不过去的坎。目前共无论摩拜还是ofo都处于烧钱推广培育市场的阶段。

摩拜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为了向用户提供耐用的单车,摩拜单车的造价为每部3000元左右。创始团队设定的车辆生命周期为4年,期间不需要任何设备维护成本。同时,用户使用摩拜单车采用分段计费方式,半小时1元。根据以上两个数据计算,如果一辆单车平均每天被使用2次(每次半小时计),那么需要4年时间才能勉强回本,这不是一笔可观的财务账。

租车押金可以带来现金流和资金沉淀,车身广告和APP广告也能挣钱,作为流量入口未来平台沉淀的大数据也可以赚钱。但是冷静想想,共享单车真正进入市场还没到一年的时间。且不说共享单车遭遇道德问题、管理问题及公共交通问题,等到资本热度退却后,共享单车是否能衍生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才是关键。

■  编辑|李思,财华社财经编辑。

听说订阅「港股解码」微信公众号的小伙伴们都能赚大钱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