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一天跌没了个万科A,科网股的泡沫究竟有多大?

苹果一天跌没了个万科A,科网股的泡沫究竟有多大?
2017年06月12日 18:20 港股解码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 文|腾拓,香港财华社财经编辑。

导读:上周五,苹果公司股价大跌近4%,创下英国脱欧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由此瑞穗证券周日将苹果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而造成此次苹果公司股价下跌的原因,网络上目前的说法是源于美国媒体报道的今年下半年将推出的iPhone手机调制解调器的下载速度可能比部分竞争对手慢。同日,高盛报告发出警告,Facebook、亚马逊、苹果、微软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对美股影响太大,又波动率偏低,导致投资者低估五家科技公司面临的风险,一旦形势有变,这种低估危险的风险就会加剧。受此影响,投资者担忧科技巨头估值过高,存在泡沫,纷纷沽出止盈。因此自川普大选之后持续上涨了近半年的科技股,遭遇了传说中的黑色星期五。中概股集体下跌,京东大跌7%,阿里、百度跌幅均超2%。

A股投资者可能对看到苹果公司股价下跌近4%没有一个直观概念,这里笔者简单做下对比解释下影响。苹果公司当前的市值约为8000亿美元,上周五盘中股价曾一度跌幅达6%,而我们取中间值计算,苹果在周五的市值也相当于蒸发了近400亿美元,而400亿美元蒸发放入A股市场相当于什么概念?即王石等三巨头争夺了长达一年半的万科A(万科A目前股价约22元,总市值约2400亿人民币,折合美元近400亿)股权,一夜化为乌有。

很多媒体曾预测苹果公司在今年下半年市值将超过一万亿美元,但以目前苹果的窘境看,支撑其股价持续上涨的动力明显不足。在移动设备领域,苹果向来以创新著称,但于苹果6发布之后的2代产品里,消费者并未感觉其创新动力,甚至包括外观也只是在不断换颜色而已。当消费者对今年将要发布的苹果最新版iphone满怀期待时又接收到了手机存在问题的消息,购买欲望就会明显降低,消费预期也随之减少。苹果因此股价下挫也属正常原因。但由此引发的高科技股及目前国内市场的科网股是否存在泡沫值得我们来探讨。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据了解,纳市科技股今年来涨幅已超过17%,是标普500指数里表现最好的板块,而今年标普500指数涨幅的约40%来自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Facebook和微软这五家公司。这些涨幅背后预示了目前这些科技股惊人的市值,以目前谷歌的市值为例,其整体市值已经超过了芝加哥的GDP,更甚者是谷歌和苹果市值的总和(1.45万亿美元)超越了欧元区及日本所有金融股的市值(1.31万亿美元)总和。借用一段美林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的市场分析“基于估值、资金流动以及股票和债券之间的关系,有迹象显示我们已经处在了经济过热的早期阶段。且美联储收紧政策的时间越长,技术和成长股进入投机潮的风险就越大。”简言之即存在泡沫风险。

国外市场已是如此,国内市场情况如何

今日开盘,腾讯控股受周五美科技股大跌影响低开近2%,此后形成火车头效应,国内创业板科概股公司股价整体下跌,指数跌逾1%。

笔者认为,前段时间,大盘非理性下跌,创业板指已创出近年来新低,以恐慌盘杀出为前提。本应在IPO放缓,市场“抽血效应”减弱的情况短期反弹的创业板指,今日却又出现了整体下跌。以国内目前的科网股体量看,除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中概股以及指数成分股外,创业板本不应受此次美国科技股下跌整体影响,但既然指数下跌了,笔者就必须找到一些支撑下跌动能的理由。

由于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过快,很多投资者朋友在还不知道该公司业务,业绩的条件下,因为朋友间的一个消息或一则新闻便一窝蜂的买入科技公司,导致国内很多科网公司,一经上市,市值便远超其估值,短期内均会暴涨。这就导致了一些投资者对科网类公司市值一直成疑,15年登录创业板的暴风集团就是很好的的案例,从市值400亿,一度滑落至70亿。而类似此类业务类别较为单一,行业竞争比较激烈的上市公司基本均是亏损的。这样就使得投资者留下了市值虚高,股价没有支撑的印象,从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其长期持有的动能,一旦相关负面新闻放出,股价应声下跌。且除了对科网类公司过高的市值信心不足外,长期堆积的互联网泡沫也一直是投资者的心病。

从国内目前的互联网环境看,(投资者毕竟可以通过年报获悉其成长价值),市场一旦有了新的概念,资本便会窝蜂涌入,

笔者这里有一张订餐类平台的阵亡图,可以看到除我们熟知的外卖三巨头外,曾经抢占外卖市场的公司还有很多,但直至目前已基本阵亡。创立公司所融资本也在急短时间变成了数据被其他公司吸纳,还有一些重复数据便成了垃圾。

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同样伴随着快速死亡,并不像传统行业的实物等价交换,互联网公司是靠数据支撑的,谁掌握了行业的数据,谁就能击败对手。而目前国内抢占数据的通用手段是靠不断融资然后“烧钱”,先“烧”占领市场再考虑盈利模式的方式使几轮融资后的公司估值不断增加,IPO上市后,已然成了市场中的庞然大物。

■  编辑|徐冰莹,财华社财经编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