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证券化重出江湖 警惕雷曼危机再现!

「坏账」证券化重出江湖 警惕雷曼危机再现!
2016年09月20日 18:15 港股解码

2008年的9月15日,是近代金融史上最黑暗的一日,拥有超过150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是一宗不折不扣的黑天鹅事件,因为无人可以想象得到,雷曼兄弟会申请破产﹑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出手挽救,连美国政府亦袖手旁观,结果在各方合力的情况下,不单止将雷曼兄弟送上破产一途,更令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崩溃边缘,蒸发了数以万亿美元的财富,直至时任联储局主席的伯南克连番减息及推出量化宽松措施后,环球金融市场才重新上路。惟8年过后,实体经济仍然未见有起色。

有关全球经济在美国联储局连续多年推出量宽仍未见起色,属另一个故事;今日故事主角反而是引发是次金融危机的元凶,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通俗而言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以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样来看,尚为可行。

但是如今很多资产证券化却剑走偏锋,将银行或金融机构将手上的不良贷款,转化成为证券资产再向市场出售。银行或金融机构透过资产证券化操作,目的不外乎套现﹑缩减风险加权资产等,总之是希望将自身的风险降低,提升资本水平。银行或金融机构其中一个收入来源,便是透过持有可以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带来利息收益。债券也好﹑向客户提供贷款等,均是利息收入来源。

(可参考本专栏往期文章:《內地四大银行的业绩尚有曙光吗?》《内银股:让我该如何爱你?》)

将债务资产以证券化形式处理,并非新事物,从上世界90年中开始,美国已有银行将客户的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再将其出售。由房贷组成的证券化资产其实颇受市场欢迎,因为按揭置业的客户违约的风险很低。同时利率低,美国楼市就兴旺,楼价当然持续上升。而且只要未还清房贷,房产就还在银行手中,楼价不断上涨,银行根本不担心客户的抵押品贬值。就算客户无法还款,银行将抵押品出售,定可以取回本金,简直是一宗稳赚不赔的生意。这也正正说明了为何金融机构为了周转,出售按揭贷款组合时,完全不愁找不到买家。

而精于财务工程学的专家又怎会不知按揭业务的魅力,于是新的点子诞生了,他们把这些贷款组合稍作调整,例如将本身并非优质的贷款加入到按揭贷款组合其中,再调整有关贷款组合的回报率,即可以将手上质素较低的资产脱手;同时亦衍生出另一个市场,便是信贷违约掉期(CDS)市场,即一个预算债券是否会出现违约的市场。

雷曼兄弟本身既有销售资产证券化产品,同时亦有销售CDS产品,可是美国楼市从2006年见顶,部份业主出现严重债务问题时,银行顿时面临客户逐步宣布违约,这也是雷曼兄弟陷入破产的前因。个别金融机构的问题,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危机,与金融业本身是一个唇亡齿寒的教训。银行的经营是透过借入短期资金,并向市场拆出长期资金,从中赚取息差。即金融机构之间,透过互相拆出资金将业务壮大。同时金融机构的自营部门(即炒房),本身亦有买卖不同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资产。当金融资产价值下跌,金融机构便会蒙受损失,结果出现一个火烧连环船的后果,环球金融业陷入崩溃边缘属无可避免。

近年再次兴起资产证券化业务。不论是内地银行,或是最近遭到美国司法部重罚140亿美元的德意志银行,亦计划将贷款以证券化形式出售,德银拟出售的证券化资产规模更高达55亿欧元。目前市场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有关证券化资产有价有市。可是当市场资金由充裕变成紧张时,是否引发资产抛售,导致另一个金融危机?现在尚无法断言,只能说各位要审慎行事。

编辑:李思

版权声明:本文是「港股解码」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