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起底30起牌照收购案的背后逻辑

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起底30起牌照收购案的背后逻辑
2017年07月06日 21:15 支付头条

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值多少钱?不久前的国美告诉我们可能是7.2亿。14号易建科技告诉我们也许将近10.6亿元。

14号易建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出资约10.6亿元收购海航集团所持有的智融信达100%股权,此次投资金额占到易建科技上半年营收的127%。本次收购资产主要为智融信达控股子公司国付宝,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移动电话支付和互联网支付,另外根据央行要求国付宝要在本月完成对海南海岛一卡通的合并,届时国付宝的牌照上将添加预付卡发行与受理)。

据了解,易建科技曾经在2016年3月10日亲手把智融信达(当时智融信达还未成为国付宝股东)以1028万卖给海航集团,并在去年6月份完成了工商变更。国付宝的股权变动记录显示,智融信达在今年的6月2日刚刚成为国付宝的大股东,占股70%。想必大家都看明白了,就因为智融信达成了国付宝控股股东,而易建科技回购回来价格相差百倍。

另外前段时间,国美控股旗下港股子公司公告称,以7.2亿元收购目标公司天津冠创美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100%股权,该公司旗下有全资子公司、具有互联网支付资质牌照的银盈通支付。早在2017年初起就有的国美补课金融,谋划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传闻落了地。

2016年,行业巨头收购第三方支付牌照上动作频频。钱袋宝被美团收购,浙江贝付卖身唯品会、捷付睿通被小米拿下、广西集付通遭恒大吞并、深圳神州通付嫁入美的,都在几个月内扎堆发生。

从牌照交易案例看,一张经营范围为互联网支付牌照的市场价格约5亿元,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两项经营业务牌照超过6亿元,拥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三项业务牌照价值超过10亿元。

然而,不少独立发展的持牌第三方支付企业本身,却都处于亏损状态。但不少行业巨头、尤其是互联网金主仍然寻觅优质标不停止“买买买”,背后是在下一盘大棋。

 涉牌收购价最高30亿元,哪类牌照最值钱? 

为了抢夺先机,抓紧布局,收购牌照成为不少上市公司进军支付行业的快捷通道。同牛科技观察哨统计了2012年10月至今的29起第三方支付牌照收购案例。

 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业务牌照最值钱

这之中,第三方支付企业联动优势以30.39亿元的市价,被上市公司海立美达以增发方式全资收购。联动优势是全国仅有的26家同时具备“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三张业务牌照的公司之一。

根据2016年艾瑞和易观统计数据显示,联动优势在移动支付领域市场规模排名全国第四,已获得人民银行《支付业务许可证》(全国范围的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中国证监会基金销售支付结算业务资格,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跨境外汇支付试点和人民银行跨境人民币支付试点资质。

(备注:官网介绍,联动优势专业为产业升级提供金融科技创新服务的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已与140多家金融机构和3300多家大型企业合作,为80万家中小企业和4.8亿个人用户提供综合支付、金融信息、商业营销和跨境等金融科技服务。)

29起牌照收购案例可以看出,2015年、2016年进入牌照收购密集期,分别有10起、11起收购案例,其中互联网支付业务可以在PC端进行跨区域交易结算,该项业务牌照最受欢迎。同牛科技观察哨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有267张牌照业务,有110张互联网支付牌照:

110张互联网支付业务牌照集结了第三方支付巨头

收购案例中,布局牌照者,既有唯品会、昆百大A、万达集团、美团点评、京东等电商、O2O平台,也有新华金控、键桥通讯、民生金科、东方财富、高鸿股份、九鼎投资等金融行业深耕者,还有恒大、美的、小米等其他行业巨头。

26家拥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业务的牌照最具“含金量”

互联网支付牌照、手机支付牌照是稀缺资源

其中,只有26家公司同时具备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和移动/固定电话的支付资质,意味着这些公司可以拓展POS收单、PC端支付和手机支付业务,自然被有心布局独立支付系统的行业巨头相中,成了“抢手货”。

牌照业务功能分布

备注:62家银行卡收单业务牌照公司,业务含全国和部分地区。拥有互联网支付和移动/固定电话支付资质的牌照公司有18家;拥有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业务的牌照公司有22家。

 中小型牌照公司亏钱,支付市场二八效应明显 

80%以上的参与者都不挣钱的行业,除了电商,那就是支付了。不仅不挣钱,命运还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截止去年,15家因为多种原因被淘汰出局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只是前奏,新的监管规则下恐怕仍将有一大批过得不如意的支付机构走在被淘汰的路上。

场景高度集中,多数牌照失去意义目前,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比超过90%,腾讯移动支付用户已经超过6亿,支付宝用户超过4亿,移动互联网寡头在场景聚合和流量上的垄断几乎难以撼动。绝大多数支付机构只能在一些细分市场里赔本赚吆喝。

去年8月份,央行明确表示在“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支付机构”,牌照稀缺性进一步凸显。不过,虽然牌照交易价格水涨船高,但是独立发展支付业务的公司,面临的却是竞争激烈的红海。

对于大多数收单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公司,面临线上线下支付市场竞争加剧、费率步入下行通道、监管趋严勒紧创收渠道等影响,大多数出于微利或者亏损中。

支付宝、微信占有率提升

商业银行瓜分了近8成的线下POS收单收入

因此,异业合作、强强联合,成了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选择,比如快钱和万达集团的合作;而实力强大的中大型支付公司,也偏好于借助资本市场兼并工具或转型综合服务,实现持续发展。

今年已递交创业板IPO申请书的拉卡拉,虽然受“二清”、小贷创新等业务规范整治和证券监管新规影响,但仍坚持尝试了重组并购、拆分上市的波折路途。

 市场压缩和支付牌照持续缩减 

按照5年一续展的期限,第四批获得牌照的机构将在本月迎来续展。另外《报告》介绍称,按照“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央行2016年完成三批共92家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共调整机构业务范围18家,合并机构10家,不予续展1家。

更为难受的是,微信和支付宝正在呈现无死角的延伸。得益于二维码的便利,二维码支付加手机的组合,让基于银行卡的POS机支付也开始形同虚设。不带钱包出门在一二线城市逐渐成为习惯。

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着大多数小微支付机构,开始打政策、法规的‘擦边球’,甚至违规操作。另一个严肃的问题是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跑路”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巨大的资金沉淀,容易被挪用于投资,影响客户资金结算安全。一旦发现风向不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可能携款潜逃。这种与P2P行业的乱象有诸多相似之处。

面对这些问题监管层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确立了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机制;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回归纯通道角色,与资金分离。尽量规避因为平台跑路带来的风险。

而去年收单环节制度规范的出台将手续费定价机制由政府定价变为市场定价。灵活的市场定价将使得行业整体降价,直接影响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营收。规范还指出将会渐次取消差异费率定价机制,这将使得套码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此前,由于不同商户对应不同的收单费率,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争夺商户,往往会人为将高费率类别调整为低费率类别。

逐步趋严的监管措施,让绝大多数中小规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断绝了逆袭的可能性。而这个行业又有着天然趋向于垄断的属性,规模越大,企业的边际成本就会越小,规模效应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寡头垄断格局充分应证了这一点。

可以预见,未来第三方支付牌照只有在生态级的企业里才有实质性的意义,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不予续展将很快到来。

 互联网巨头“买买买”,背后是支付导流 

京东是最早出击、收购第三方支付牌照商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2012年,刘强东低调收购网银在线,具体交易价格不详。网银在线的业务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北京市),收购网银在线是“曲线”获得支付牌照的最快方式,也意味着京东早在2012就开始布局自己的独立支付系统。

国美金融科技豪掷7.2亿元揽入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牌照,对外公布了三点具体理由:布局互联网金融;建立自营支付管道,降低服务成本;国美集团和冠创美相互导入流量和资料,国美集团的线上分销渠道和冠创美的支付平台,都将为彼此服务和输送更多潜在用户,以此,未来将为庞大客群提供更多金融增值服务。

这其中要表达的核心其实就是:支付导流。

这些互联网头部公司依靠掌控的高频场景,能迅速发展商户。“只有依托于用户流量的供给和巨大的交易量,才能迅速积攒支付用户”,而自有的独立支付系统,能够减少对支付宝/微信支付单一渠道的依赖,掌握核心经营数据。

下一步,比支付更大的金融市场是理财和融资,以支付积累的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为基础,能够向个人征信、消费信贷、理财产品销售、小微企业贷等互联网金融领域延伸。

相比传统行业巨头,大型互联网综合平台、电商公司等,拥有巨大流量和场景优势以及互联网基因,获取资质牌照布局金融,是不二之选。

互联网巨头为什么买买买?就像中金公司研究人员总结:主营业务向互联网金融延伸,支付导流向其它金融业态。

互联网金融公司布局金融及持有牌照情况

文:支付百科综合自亿欧,金融市集

了解更多金融行业相关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支付百科

ID:PayPedia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