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企业高薪招清华北大毕业生,年薪近50万超副总

养猪企业高薪招清华北大毕业生,年薪近50万超副总
2017年12月08日 21:22 猫财经

近日,河南一家生猪养殖企业牧原集团在清华、北大的2018年校园招聘中开出了“诱人”的月薪:本科20000+,硕士22000+,博士24000+,首年年薪24~48万+。

截图来源: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网站

截图来源: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网站

而在同类大学中,浙大、上交、复旦和南大等知名院校,牧原集团则为其开出的年薪为18~36万+,其余的一些名牌院校,开出的薪酬也都在10~36万+。

高薪赶超副总,真实性引发网友质疑

这让不少网友望而兴叹,后悔当年没能用功读书,否则如今也能高薪养猪。

可在网友们一边羡慕之余,一些人却又表示疑惑,为何这些名牌院校会与其余的高等院校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且在社会招聘往届生的薪资方案,距离24~48万+的名校薪酬差距也较大。

这些预招聘的年薪10~48万+名牌大学应届生,牧原集团在公开校招中将其定义为“精英招聘”。而其余的院校,只是按统一的校园招聘薪资方案来设定,年薪约5.4~12万+。

抛开往届生与应届生的薪酬差距,单论应届生的薪酬差距。即使“精英招聘”是为培养优秀的管培生,其薪酬也高的悬乎。按照牧原股份2016年年报中所披露的,公司副总经理苏党林2016年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28.24万,“精英招聘”这样的年薪赶超公司副总。

不按正常套路出牌,给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如此高的薪酬,未免有些夸大。

而这种夸大,也很容易引来网友们质疑牧原集团所开薪酬的真实性。“炒作的意义大于实际价值”“清华北大不一定能把猪养好””薪酬差异太悬殊,有些不合理”……

而在招聘现场,不乏慕“钱”而来的应聘者,真正专业对口或是热爱这一行当的并不多。有应聘者质疑宣传中的“首年薪酬”是否是第一年按宣传中来,第二年会按“非精英”的薪酬标准来做调整,由2万月薪降到1万月薪。

对此,上观新闻在采访了现场的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是,“大部分人第二年都会成长起来,工资会比第一年高。”

就网友们的一些质疑,猫妹也采访了牧原集团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公司规模日益壮大,需要引进不同类型的人才,所有的招聘信息真实、公开、透明。应聘者最后能得到多少薪酬,还要看其在应聘中的表现。

对于“首年薪酬”的问题,该人员并未正面答复猫妹,只说招聘之后的薪酬不对外公布,薪酬多少要看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猫妹个人理解企业这种求贤若渴,希望通过高薪来完成人才储备的行为,这种疑似“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招聘思路,能吸引一部分应聘者积极参与,也确实能起到放大人才“收纳”的效果。但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才引进机制,也容易让一些只为“钱”来的应聘者能够“混入”其中,反倒失去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

除了高薪引人,骨子里的企业文化能否留得住人才是最重要的~

集约化养殖对人才需求加大

中国生猪养殖过去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养殖水平也相对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所以对专业型人才并没有强烈的需求。

但随着这几年养殖业转型加快,环保压力也日趋严峻。一些中小型的猪场面临生存危机,拆迁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不少个体养殖户纷纷退出。但如温氏、牧原、正邦、大北农、新希望六和这样的大企业的生猪养殖却在不断大规模扩张!如此一来,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据了解,牧原2016年校招报到668人,2017年激增至2310人,2018年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是达到2870人,计划招收企业运营、技术、生产管理3大类25项工种,其中精英招聘计划共计252人。

快速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浪潮的来袭,让整个中国养猪业在人才上的布局显得措手不及。规模化养猪就是工业化养猪,目前畜牧业的人才严重不足,包括管理型、技术型、环保型以及现代化猪场建设、设计人才、自动化设备人才等。

不仅如此,随着养殖转型加快,规模化猪场越来越多,单纯依靠客情关系的销售方式已经在向培养专业型的销售人才转型,拥有基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聘者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

因此,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加上后续的培养计划,就成了企业适应行业新节奏的重要发展战略。

尽管目前从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年年增多,但农牧养殖业的人才队伍却未能得到有效补充。反倒是基层的养殖场时常面临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

收入不高,工作环境闭塞等问题,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这一行不太受“待见”。这也能解释的通,为何牧原集团愿意花大价钱去来为自己的“现代化”队伍扩军备战。

“冷眼”行业不“冷”,丁磊都养猪了,这个行业的未来还会远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