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沿边不沿海:中部省份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不沿边不沿海:中部省份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2017年05月09日 19:05 人大重阳

作者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作者吴永媚系人大重阳实习生,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顾炜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刊于5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原标题为《联通海陆:中部省份应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中部省份作为中枢腹地,应当在“一带一路”承担东西互济、海陆联通的角色,实现中原腹地经济崛起、文明崛起。

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内沿边和沿海省份都看到了战略机遇。不过,中部省份却因为“既不沿边、又不沿海”而多少有些踯躅。笔者认为,中部省份应更好发挥既有优势,解决目前存在的制约发展的若干问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形成对“一带一路”的内部支撑。

1

发挥“中心地带”优势

中部省份的这种踯躅,首先体现在思想上尚未充分认识到自身参与“一带一路”的优势。中部省份应充分发挥作为“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双向开放力度,形成切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中部省份位居中原腹地,各大城市长期承担着交通枢纽的重任。郑州位于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交会点之上,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承担着全国的货运枢纽任务。南昌贯通京广、浙赣湘黔线,沟通长江经济带和东南沿海地区货运。

郑州自民国时代开始便是中国铁路系统的重要枢纽

近年来,中部省份积极参与中欧班列,郑欧、赣满欧、合新欧等已实现常态化运行。郑欧班列更是于近期实现“去五回四”,基本均衡对开,在国内中欧班列中保持领先地位。

中部六省都是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总人口达3.65亿,占全国人口的26.5%。不过,平均工资水平不及东部,这也使得劳动力价格优势明显,蓄积承接产业转移的势能。

中部省份能源资源丰富,而且开发历史悠久,形成了相对齐全且有所“偏重”的工业体系,培育了大批领跑全国的能源资源型大企业。

千百年来,中部省份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粮仓,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核心主产区,近年来粮食种植逾1.5亿亩,全年粮食产量约6000万吨,居全国第二。皖赣两省作为我国茶业大省,近年来茶叶出口不断增长,2015年1~10月,安徽茶叶出口5.01万吨,出口额全年突破2亿美元。

中部省份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为中部留下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如:安阳殷墟、黄帝故里、皖南西递宏村、“瓷都”景德镇等。自然风光优美独特,如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庐山亦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誉。

中部省份侨胞资源深厚。以河南省为例,现有豫籍侨务工作对象230万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100万多人,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省内归侨、侨眷130万多人。

2

弥补“大而不强”短板

虽然中部省份有着种种优势,但不得不承认,中部省份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使得中部在近年参与“一带一路”过程中略显蹒跚,后劲不足。

中欧班列线路众多,但建设不足且存在自相竞争现象,有待统筹协调。中部省份个别班列发展滞后。以合新欧为例,自2014年启动,到如今方实现“一月三列”的运行规格,与渝新欧高峰时“一周三列”形成鲜明对比。返程空箱现象严重,造成运输成本过高。在对外运输议价上,班列线路各自为战,导致议价能力缺乏。为了竞争货源,各地政府争相提高补贴力度,缺乏统筹协调,缺乏可持续性。

中部省份长期以来重工业比例过高,产业结构失调,有待调整。以河南省为例,2015年河南省内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值占工业比重35.3%,高技术产业仅占7.6%。非化石能源占比仅5.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个百分点,能源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中部省份高载能产业产能过剩严重是普遍现象,急需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

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品牌特别是国际品牌建设不足。作为我国农业主产区,中部粮食种植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程度过低。2015年底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为77.5%,机械化水平尚需提高。另一方面,中部农业长期扮演原材料供给角色,处于产业链下游,缺乏上游建设。皖赣两省茶业出口已在量上做大,但始终缺乏全球性品牌。

旅游业不温不火,旅游吸引力不足。在2016年中国旅游城市吸引力排行榜中,千年古都洛阳位列第20,黄山位列第34。这已在中部排名最高,但仍远不如重庆(位列第三)、成都(位列第四)等西部省份。究其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中部地区旅游景点缺乏宣传推广。

教育短板突出,高等教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瓶颈。全国逾百所“211”大学中,安徽三所,河南、江西各只有一所,中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河南、安徽、江西三省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均在2200人左右徘徊,远低于北京(5218人)、天津(4185人)。中部省份的高等教育已成瓶颈,难以适应“一带一路”下实现中部崛起的要求。

3

抓好“一带一路”机遇

面对当下问题,笔者认为中部应当紧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期,做好以下几个方向的工作,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实现中部崛起。

承东启西,连接“一带”与“一路”

“一带一路”向西出境联通中亚、欧洲,向东出海沟通亚太环线。中部省份既不沿海也不沿边,作为“一带”与“一路”的中间带,应当做好“一带一路”两线的联通工作,防止“一带一路”出现“中部脱节”。

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应发挥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作用,做好大宗商品货运物流工作。对内,完善“铁公机港”网络建设,增强跨区域运输能力,发展多式联运,扩大辐射范围,增强货运集散能力;对外,班列之间可建成市场联盟,做好市场及功能细化分工,增进协调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提高议价能力。

中欧班列是市场经济产品,应当促进班列运营企业创新投融资及运营模式,逐渐减弱政府直接财政补贴,使中欧班列以市场化方式健康成长。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增进与沿线国家高层沟通,提高沿线国家海关协作能力上,简化中欧班列通关手续,促进亚欧货运电子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提高货运效率;积极牵线,为中欧班列创造更多货运订单,实现往返货运平衡,将更多国外产品运进来,释放中欧班列最大潜能,建成铁海互通、连通东西的物流通道。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下正值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低端生产链逐渐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中部省份应紧抓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大机遇,发挥毗邻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积极承接东部省份转移产业。

河南省内食品加工制造业、汽车装备业产业基础扎实,享有多个国内著名品牌,可进一步吸引相关产业赴河南投资建设,形成集群效应,打造高端食品基地和汽车装配基地。

安徽省应继续以中德产业园区为基础,发挥中科大的科研优势,进一步深化与欧美发达国家产业合作,形成跨国产业合作基地。

面对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的情况,各大重工能源企业应当在升级产业技术的同时,更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到中亚、欧洲等地参与基础设施、能源开发等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实现国际范围内产能供需配置平衡,促进中部经济转型升级。

发挥既有农业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将郑州打造成为亚欧地区农产品金融中心。目前农产品金融化正成为潮流,各类农产品期货交易遍地开花。郑州作为亚欧大宗农产品集散中心,建有粮食期货交易中心,应当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加强跨国农产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亚欧农产品金融中心。同时,要着力增强农业金融制度建设,严防严控金融欺诈,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加大力度实现农产品“走出去”。要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农产品出口,打造全球性农产品品牌。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一条丝绸之路也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当下尤其应当树立国际品牌意识。安徽、江西等茶业大省应增强国际市场调研,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市场,提升推广力度,打造国际性茶业品牌,利用中欧班列将中国茶带到世界各地,复兴“茶叶之路”。

鼓励农业跨国合作。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成为世界性议题,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应鼓励农产品“走出去”,到“一带一路”中面临粮食危机的地区,展开农业援助合作,建设农业合作园,提升当地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引进来”优秀农产企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延长农业生产链,实现农业增收。

放大旅游资源价值,搭建海外华人华侨交往桥梁

中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老牌旅游景点,近年来却后继乏力,为更多新兴旅游城市所赶超。中部应借力“一带一路”,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增强国际宣传力度,参加国际旅游推介会,增强与国际友好城市洽谈对接,让世界认识中国中部,了解中国中部。

中部应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支点,打造更多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文化项目,撬动华人华侨资源,吸引侨胞归国投资、促进侨胞之间沟通交流,将散落在外的华人华侨紧紧拧在一起,发挥其重要力量,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撑产业国际化发展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中部的痼疾,长期以来制约其发展。在“一带一路”全线开放的时局之下,中部省份应当着力突破高等教育瓶颈。实现教育资源“引进来”,鼓励各大高校吸纳海外优秀教研人才,提升教研水平;建设“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沿线国家校际交流、人才互换机制,拓宽学生视野;高校内部增强国别、语言研究,为“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做好基础性服务。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性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增强各个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对接,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技术人才国际化水平,进而带动产业走向国际化,实现中部崛起。

树立规则意识,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规则意识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各市场主体应树立良好规则意识,切实遵守各项市场规则,做好行业协调,不随波哄抢、不恶性竞争。政府应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维护市场良好秩序,避免企业一哄而上,陷入无序竞争,扰乱经济正常运行,强化法治精神,做好“裁判员”工作,恪守“裁判员”职责,不缺位、不越位。

“一带一路”将亚欧大陆重新带回全球发展的中心,给内陆发展带来机遇。中部省份作为中枢腹地,应当在“一带一路”承担东西互济、海陆联通的角色,实现中原腹地经济崛起、文明崛起。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集团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亿元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人大重阳聘请了来自 10 多个国家的 96 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与 30 多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实质合作。

目前,人大重阳被中国官方认定为 G20智库峰会(T20)共同牵头智库、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一带一路”中国智库合作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官学共建“一带一路”中方牵头智库。2014年来,人大重阳连续三年被选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全球顶级智库150强”(仅七家中国智库连续入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