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五型银行打造历久弥新、行稳致远的“百年老店”

建设五型银行打造历久弥新、行稳致远的“百年老店”
2017年03月10日 14:04 银行家杂志

—访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孔发龙

2016年11月,江西省农村信用社86家法人单位全面改制成为农商银行, 正式告别“农信社”时代,标志着江西省农信社产权改革全面完成,成为全国第五个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的省份。2017年开年之初,江西省农商银行存贷款总额又在全省率先突破1万亿元,正式跨进“万亿元俱乐部”,进入全国农信系统“第一方阵”。江西省农商银行在推进改革发展中有何经验启示?存贷款总额突破1万亿元背后的具体情况如何?产权改革全面完成后可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

《银行家》:首先祝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全面改制为农商银行,全面完成全省农信社产权改革目标。江西省农信社历经65年发展历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殊为不易。回顾历史,您认为江西省农信社65年发展历程对今后农商银行的发展有何经验启示?

孔发龙:从1951年新中国江西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南昌县沙湖成立,到2004年5月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组建成立,再到2016年底江西成为全国第五个全面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的省份,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历经65年风雨沧桑,在一代代信合人的艰辛创业与光荣传承中实现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江西省农村信用社65年艰难曲折的改革发展历程,我们得出的最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是:

坚持加快发展,始终是农商银行的首要之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65年来,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全省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做到发展意识不淡化、发展干劲不松懈、发展势头不减弱、真正靠发展巩固基础、靠发展破解难题、靠发展开创未来。坚持支农支小,始终是农商银行的发展之基。定位决定地位,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企业成功的基础。65年来,农村信用社在长期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县域的过程中,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人缘地缘优势,奠定了信合事业发展的坚实根基。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分神,牢牢把握“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下移重心、下沉力量、下倾服务,做深、做实、做精、做细、做透本土市场,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断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

坚持深化改革,始终是农商银行的动力之源。改革才有出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终将被时代所淘汰。65年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更迭,走过了一段艰辛探索的改革历程,自2004年成立省联社以后,全省农村信用社沐浴改革春风,才迎来了最好发展时期。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推进改革发展不停步,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改革红利释放潜力、增强动力、激发活力。

坚持行稳致远,始终是农商银行的长久之道。行稳才能致远,稳健经营是金融企业基业长青之根。65年来,由于管理不规范、经营不审慎,农村信用社曾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少数单位甚至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历史教训极其深刻,良好局面更应珍惜。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严守风险底线不懈怠,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工作总要求,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统筹协调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平衡,在有效防范风险、确保质量效益的前提下加快业务发展。

坚持文化传承,始终是农商银行的企业之魂。文化铸就灵魂,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品牌、百年企业靠文化。65年来,老一辈信合人发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沉淀孕育了农村信用社弥足珍贵、代代传承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精神不失传,牢牢把握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培育和塑造促进企业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农商银行的立足之本。加强党的领导,是改革发展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障。65年来,无论发展道路怎么艰辛、管理体制如何更迭,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从未动摇过党对农村金融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经济金融方针政策,较好地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放松,牢牢把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新内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银行家》: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江西省农商银行近年来仍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在2017年1月实现了存贷款总额在全省金融机构中率先突破1万亿元。在存贷款总额突破1万亿元背后,江西省农商银行重点做了哪些工作?对社会和公众来说,又具体意味着什么?

孔发龙:作为“江西人民自己的银行”,江西省农商银行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实行扩大投放与精准投向并举,着力增加“三农”、小微、扶贫、民生等薄弱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走出了一条支持地方发展与实现自身发展的合作共赢之路。自2008年以来,江西省农商银行存款、贷款余额一直稳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业务发展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农村信用社和全省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在江西省农商银行存贷款总额率先突破1万亿元的背后,有着覆盖全省乡镇2400多个营业网点的强力支撑,有着28000多名员工的团结拼搏,更有着江西4500多万人民长期支持的浓情厚意。

始终坚持支农支小。不忘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一脉初心,不断探索创新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新增贷款重点向涉农和小微贷款倾斜,全力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至2016年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分别超过80%和50%,并以占全省金融机构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省80%的农户贷款、40%的涉农贷款和30%的小微企业贷款,成为全省最大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商、小微金融服务集成商、普惠金融供应商,成为服务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的“金融样板”。

深入对接区域发展。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积极融入国家、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运用金融杠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融入赣江新区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战略,充分发挥网点众多、机制灵活等优势,主动服务、积极创新,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16年,赣江新区和原中央苏区所在区域农商银行贷款增幅均高于全省农商银行贷款平均增幅。对接服务江西生态立省战略,出台支持绿色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绿色信贷作为优化信贷结构、实现战略转型的基础,把信贷项目对节能和环境的影响作为前期审贷和加强贷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撬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江西绿色崛起。2016年末,全省农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60.91亿元,主要投向能效融资、清洁能源融资、绿色装备制造供应链融资、环保金融、碳金融等方面。

持续推动金融创新。紧跟国家改革创新方向和区域创新举措,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策应农村金融改革方向,率先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至2016年末,全省12家试点农商银行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占全省市场份额的79%。策应省委省政府重大金融创新举措,全面推动开展“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业务。至2016年末,江西省农商银行“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占全省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3%和60%,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列全省金融机构首位。策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联合工商部门试点并全面推广“诚商信贷通”,为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优惠政策。至2017年1月末,24个前期试点农商银行累计发放“诚商信贷通”贷款11亿元,到期贷款本息收回率均达到了100%。

积极践行普惠金融。认真恪守“江西人民自己的银行”的庄严承诺,大力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24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每个乡镇,占全省银行业机构网点近半壁江山,在全国率先消除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点。全力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设立农村金融服务便民站1.4万个,布放电子机具1.5万台,率先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全面实施“一停、一减、一降、一免”措施,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服务费用,主动为客户减费让利,2016年为客户减免金融服务成本近2亿元,减轻融资成本47亿元。

《银行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后,农信机构纷纷响应,江西省联社的金融扶贫之路具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色呢?

孔发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江西省农商银行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战略部署,把金融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扶贫重点对象,以扶持“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先导和杠杆作用,积极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切实加大对贫困片区和贫困人群的信贷资源投入,全力支持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为江西精准扶贫工作注入金融“活水”。

为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江西省联社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推进,并制定了精准扶贫规划,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精准扶贫贷款投放不少于300亿元,其中25个扶贫重点县扶贫贷款净投放不少于180亿元。2016年初,江西省联社专门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指导意见,提出了19条扶贫工作具体措施,8月份又在赣州市会昌县召开了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

在做好工作规划与部署的基础上,江西省农商银行积极抓落实、出实招,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网点分片包干责任制。全省农商银行1083个责任网点的分片包干全部落实到位,占全省金融机构责任网点总数的72.54%,实现责任网点对乡镇全覆盖。同时,全省农商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全面对接、应贷尽贷。2016年,全省农商银行已完成对58.2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调查,对有信贷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10.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授信。

江西省农商银行坚持问题导向,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找准精准扶贫着力点和切入点,积极探索创新适合贫困户特点的贷款产品,积极争取扶贫贴息、风险补偿等配套政策,让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创新推出了“政府+银行+创业贫困户”的创业式扶贫信贷模式,对创业类贫困户采取“授信管理、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管理方式,创新推出了“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扶贫小额信用贴息贷款”“产业扶贫信贷通”等贷款品种,助推脱贫致富。创新推出了“产业+精准贫困户”的就业式信贷扶持模式,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其他经济组织,给予优先授信、利率优惠、期限灵活等政策,通过支持其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创新推出了“银行+地方优势产业+精准扶贫”的受益式信贷扶持模式,用信贷资金和扶贫资金为贫困户投资优势项目,如支持光伏发电等收益稳定型的产业,以投资收益帮扶贫困户特别是劳动能力丧失贫困户增收、脱贫,形成以点带面、以强带弱的扶贫新模式,提高脱贫实效。至2016年末,全省农商银行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98.9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0.39万户。

《银行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务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农商银行相对其他银行网点多、人员多,线下传统业务占比相对较大,新形势下江西省农商银行将如何应对?

孔发龙:长期以来,遍布城乡的网点作为农商银行最主要的服务渠道,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落实国家支农政策、拓展自身客户资源、提升客户体验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也是农商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坚强基石和核心所在。随着金融业的深化发展,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推进,使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时效性、便利性和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电子渠道对物理渠道的金融服务替代性越来越强,物理网点的功能作用将会被不断削弱。同时,物理网点资产占用大、人员成本高的特点,导致物理网点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农商银行点多面广的传统优势很有可能逐步演变成发展的劣势。面对新形势,江西省农商银行积极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综合服务的变革趋势,加快优化服务渠道,实现“线上线下”渠道优势互补,全面提升获客能力。

一方面,加快升级线下物理渠道。提升网点服务功能,将单一储蓄网点全部升级为综合型网点,提高网点综合效益。优化网点布局,对城区业务量少、发展潜力小、服务半径重叠的网点,采取撤并、搬迁或改造为自助网点等措施进行优化,提高投入产出比。加快自助网点建设和自助设备布放,促进柜面业务向自助设备转移,提高电子银行替代率。改善网点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客户服务体验,更好发挥网点的获客渠道和重点服务作用。

另一方面,全面创新线上网络渠道。开发建设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e百福”互联网金融平台,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丰富银行卡应用场景,重点围绕“交易+生活”支付生态圈,加快推进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的行业应用,开发娱乐、教育、医疗、养老、旅游、餐饮、购物、缴费等领域的快捷支付产品,提升客户用卡体验,提高客户粘性。创新服务手段,探索基于微信的移动“微银行”服务,灵活推送金融服务。

《银行家》:2017年是江西省农信社全面改制为农商银行后的第一年,当前形势下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该如何应对?

孔发龙: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对于江西省农商银行来说则是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的起始之年。总体上看,当前江西省农商银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一方面,挑战依然严峻。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省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有效需求增长乏力,金融业继续依靠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业务扩张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将持续向金融机构传导,风险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新兴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并加速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同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机遇无时不在。江西省农商银行业务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业务经营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改变,且江西省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持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良好的自身业务基础和地方经济发展基础成为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支撑。近两年来,江西省农商银行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改革发展思路,为加快发展积蓄了更大的内生动力。同时,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仍是一片蓝海,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带来了庞大储蓄资源,农村产业升级带来了巨额资金需求,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了资产格局重组,处处蕴含着金融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克服工作盲目性,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更要看到机遇,克服悲观情绪,坚定必胜信心,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机遇,主动把握和用好机遇,在抢抓机遇中发挥最大优势和潜力。一是借好“势”。紧跟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把握城镇化建设新机遇,融入互联网金融新变革,适应金融市场新业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在支持地方经济的同时促进自身业务加快发展,实现金融与经济的“两轮同轴、发展同步”。二是稳住“位”。努力保持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农信社和全省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确保主要业务指标实现两位数以上中高速增长,确保市场份额基本稳定,持续“坐稳”存贷款总规模在全省金融机构排名第一的位置。三是提升“质”。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防风险的综合平衡,实现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增强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四是添新“力”。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向业务创新要空间、向资源整合要效益,培育新动能、增添新动力、谋求新发展。

《银行家》:江西省联社提出了建设“五型”银行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江西省农商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战略规划卓有特点,请您具体阐述一下该战略规划。

孔发龙:随着江西省农商银行产权改革全面完成,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期待、更高的新标准和更为艰巨的新任务。立足建设现代商业银行这个办行方向,江西省联社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领军型、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管理规范型、和谐共享型“五型”银行建设,朝着打造历久弥新、行稳致远的“百年老店”目标继续前进。

巩固市场地位,着力打造区域领军型银行。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稳固和扩大全省最大金融机构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江西最大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商、小微金融服务集成商和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的地位。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打造质量效益型银行。始终把质效作为第一标准,在稳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明确质量和效益的导向,探索建立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水平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专业化、精细化和集约化水平,坚持走资源消耗少、质量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型银行。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主动适应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全面推进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手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寻求业务发展新蓝海,推动农商银行从“单一信用中介服务商”向“全面金融服务供应商”转型,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强大动力。

提高合规水平,着力打造管理规范型银行。始终把合规作为第一责任,加强全流程管理,提升规范化水平。将合规理念贯穿于经营各环节和管理全过程,推进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最大限度提高经营效益、控制资源消耗、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夯实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担当企业责任,着力打造和谐共享型银行。始终把和谐作为第一追求,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构建和谐内外关系。践行普惠金融,强化对弱势群体和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使广大城乡居民在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共创共享农商银行改革发展成果中,不断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