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明刚: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看发展交易银行

欧明刚: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看发展交易银行
2017年08月22日 09:30 银行家杂志

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即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金融稳定发展的总体基调。这是与当前金融业存在的如下悖论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金融业扩张速度过快、金融业资产膨胀过快、金融产品相互嵌套、金融业自娱自乐和全民金融狂热所带来的风险正在累积和放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融资条件没有得到改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由于金融机构没有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要求,监管上又存在制度、能力和独立性问题,金融体系的风险一直在累积之中,金融风险的累积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至少说明中国金融体系对经济运行的摩擦成本很高,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此次会议就是试图来解决这一悖论,既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发展理念,完善了统一协调的监管框架,强化了金融风险的问责机制,而且还强调继续深化改革,为金融业参与主体设定了制度环境。那么,此次会议对银行业意味着什么,银行如何转型来适应这种新环境?

银行经营的新变化

防控风险仍是银行经营理念的老原则。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一直是银行经营中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安全性始终是第一位的,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安全性往往是被忽视的。前些年银行业出现了比利润增长速度、比资产增长速度的追求快速发展的倾向。曾经支撑银行快速发展的业务或领域所暴路出来的问题,如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问题都属于中财办领导所说的“灰犀牛”,已经成为影响金融体系安全的火药桶。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体,自身面临的风险压力不可谓不小,其他金融业态的风险或者类金融活动的风险都会有银行的影子并传递过来。目前,在不良资产本身高企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去杠杆、僵尸企业的处置将带来新的风险压力,而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的警报的拉响,政府私人合作项目的规范以及不规范同业操作的清理是银行必须得小心应对的任务。银行不仅将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资源来化解相关的风险,并通过改革来完善内部风控机制预防新的风险,而且将在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上不得不进行艰难的调整。那些经济周期性和政策性影响小的低风险高收益率的业务或客户当然是最优选择。然而,金融学原理提醒我们风险低往往伴随着收益低,要求我们更现实地接受那些低风险和低收益率的传统业务和客户。如果从综合收益和规模经济去理解,这些收益率看似较低的业务或客户可以为银行做出大贡献。增加规模和降低单位成本的管理创新就能弥补单笔或单位收益率低的问题。

回归本源已是银行经营方向的硬要求。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回归本源,这个本源就是服务实体经济。然而,不同的金融业态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方式和重点应当有所区别。保险业对应的是保障功能,证券业对应的是直接融资功能,而银行的核心功能有支付结算功能、流动性提供、信用创造、风险转换和信息中介等功能,存款、贷款、结算是其传统的三大业务。回归本源要求银行在传统业务领域扎扎实实地为企业、机构和居民提供便利和优质的服务。企业是创造经济的微观组织,服务实体经济意味着银行要集中精力在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多动脑筋、多做创新。更为重要的是银行需要提供更加便宜的优质服务,这是银行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的政治要求。近年来银行一些收费项目依次得以叫停,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受到影响。银监会在传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明确提出要“坚决治理‘干活不弯腰’‘坐地收钱’现象,引导银行业主动减费,确保全年向客户让利不少于440亿元”。最新的进展是国家发改委和银监会要求银行从2017年8月1日起取消个人异地本行柜台取现手续费,暂停收取本票、汇票的手续费等,各商业银行应主动对客户在该行开立的唯一账户免收账户管理费和年费等。姑且不论要求银行强制减费是否合理,但这确实是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意味着银行不仅难以通过增加收费或提高利息来增加企业或居民的财务费用进行成本转嫁,而不得不通过增加科技投入、进行流程再造和管理提升来消化由此增加的成本。总之,回归本源要求银行将业务的重心放在为企业提供价廉质优的产品和服务上。

严厉监管将是银行经营环境的新常态。服务实体经济在历年的各种经济金融会议上反复强调,防控风险是各种金融文件或经济文件中的关键词,但为什么不能得到落实,关键在于存在相应的监管套利空间。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非常严厉的措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框架正式实施,银行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监管环境。当初有人以为这只是一阵风的运动式监管,现在看来严厉监管将成为新常态。一方面,监管部门不得不强化自身的监管责任。防控风险的任务要求监管部门守土有责,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这就意味着监管部门不仅要弥补监管制度短板,而且要强化监管处置措施,监管部门的牙齿将比此前更加锋利。严厉的问责机制甚至可能导致出现监管“宁过勿不及”的情况,对此也应有思想准备。另一方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将从制度上保障金融信息的共享、金融政策的一致和金融监管的协调,大大压缩监管套利空间。银监会在传达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强调,“坚决服从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主动配合人民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监管协作”。这就意味着近年来迅猛发展野蛮生长的监管套利产品将越来越难以有市场。即使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这也将是稍纵即逝的。因为依托于监管套利的产品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最容易被复制,一旦被广泛复制,形成风险隐患,监管部门就会立即采取行动。在新的监管环境下,这些套利产品很可能被抑制于萌芽状态。可以预见,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监管问责制度的实施,监管套利空间的缩小,金融机构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基本职能和主体业务上,不得不回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上。

交易银行:银行转型的选择

显然,金融工作会议既提出了转型的强烈需求,也提示了转型的方向——回归传统银行业务和降低银行业的服务成本。虽然转型成为十多年来银行业的高频词汇,本次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早就体现在有关领导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和中央不同层级的文件中,确有一些银行开始了朝着这个方向进行转型的探索。然而,转型是很痛苦的,人们总是更倾向于寻求“聪明”的应对之法,先把眼前的困境对付过去再说。比如,十多年前引入资本约束后,许多银行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转型的方向,各行出台了中间业务收入指标考核,分支机构就将部分利息收入作为财务顾问费收入计入到中间业务收入;为了绕开审慎监管,就玩资产负债的表内外挪移的游戏。本次金融工作会议传达的信息足以让银行领导人和从业者认清形势,丢掉幻想,真正落实从快速发展向稳健发展、从发展优先到风控优先的理念转变,真正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上。只有彻底的转型和真心实意的转型,才能真正实现浴火重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然,银行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业务,而是需要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业务进行改造,让客户的融资成本更低、使客户的融资需求和其他交易性需求能够得到更及时满足;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启从粗放到精细、从分散到整合、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型。

从这个层面来看,发展交易银行业务也许是其中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交易银行是指一类银行业务,尽管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这个概念主要出现在一些大型国际银行的业务板块的介绍中,一般被叫做“全球交易业务(Global Transaction Business)”,也有一些银行将证券托管类业务也归了进来。这类业务的服务对象一般有公司客户和机构客户, 各行的具体内容略有差异,但一般包括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等业务,这些业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频繁发生、流动性较强、风险较小、资本节约。这非常符合金融工作会议隐含的低风险和低成本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型要求。

银行交易业务依托的是银行最基本的功能即支付结算功能、流动性提供功能和信用中介功能。在个人客户中,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已经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冲击不小。在公司和机构客户中,银行仍占主导地位,但也得保持警惕,应顺应客户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在便利性、及时性、增值性和成本节约性上入手让支付结算业务的传统优势保持坚不可摧。贸易融资业务或供应链融资以及其他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都是银行的日常业务,这是银行最早出现的贷款业务,即自偿性质的贷款业务。至于信用证、托收、担保、保理等都是基于银行信用高于商业信用这一基本事实发展起来的。当前,发展交易银行还具有现实背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或进行跨境业务,企业的交易呈现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交易银行业务更是大有作为。

近年来,国内一些银行在现金管理、供应链融资等局部业务作了不少努力,而另一些银行在交易银行业务条线上进行整体性的探索,组建了统一的交易银行平台或交易银行部门,在业务模式和流程上进行了梳理和创新。据报道,有十多家银行已经或明确将发展交易银行作为下一步的战略转型方向,作为重构公司银行业务的主要抓手。

如何发展如何创新交易银行业务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的客户基础、人才基础、产品基础、IT基础、管理基础和整体战略来决定。也不是所有的银行都适合将交易银行业务进行整合成为集中化的平台,不同银行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做法,千万不能弄成新的同质化业务。但是,这一传统业务要干出新花样和满足新需求,以下几点可能是共同的。

一是必须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交易银行实质上是银企关系的重构。银行要关注客户的体验和需求,按照产品或服务的及时性、简便性、安全性、可得性、经济性和兼容性等标准来梳理流程和产品, 看产品是否丰富、功能是否齐全、流程是否合理、风控是否到位、管理是否高效。

二是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在交易银行所涉及的产品条线和客户结构进行分析、整合和效率提升,因此必要的科技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三是必须在内部形成战略共识。由于发展交易银行将涉及整合和流程调整的问题,是一项内部改革,因此行内特别是中高层要有共识,并形成可行的方案,要注意在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中强化内部协调,让改革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是必须加强对外合作协调。交易银行建设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也需要全面快捷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良好的外部合作机制。需要与央行、外管、海关、检验、税务、工商、房产、物流企业等诸多部门建立确保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交易的及时性,甚至还要与电商等交易平台建立联系。当然,在全球交易银行中,加强金融同业关系特别是海外代理行关系非常重要。

五是必须重视与客户的线下联系。从学理上来看,在融资活动中,交易型银行是基于硬信息根据标准化程序和模型作出贷款决策的,而关系型银行是基于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相关的软信息相机作出贷款决策的。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软硬是相对的,可以将信贷模型进行调整,让系统接受传统的软信息,从而使信贷决策变得更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更应当强化与客户的关系,将网上交流和网下联系相结合,形成真正良好的银企关系。交易银行的出现不是让原有的公司客户经理无事可做,而是给他们在收集客户软信息和客户需求以及维护客户关系上提出了新要求。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机器能完全替代的。

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