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能否走出“解禁+减持”的套路?

A股能否走出“解禁+减持”的套路?
2017年01月06日 23:24 金融之家

■ 文 | 刘信凤 

2016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平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热烈。据wind统计显示,2016年共有1097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公告,合计减持市值约2790亿元。尤其随着年末临近,市场资金趋紧,上市公司大股东简直将A股当成提款机,减持越发频繁。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主要源于以下三大原因:

急需资金周转

这算比较正面的原因,典型代表是乐视CEO贾跃亭。2015年10月份,贾跃亭将占乐视网总股本5.39%的股份,以协议转让方式出售鑫根基金,并将减持所获32亿元人民币,全部无息借给乐视网用于日常经营,由此开启减持套现用于资金周转的大门。

近期,富春通信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缪品章和控股股东富春投资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3800万股公司股份,所得用于支持公司重大重组事项,即为公司购买摩奇卡卡提供无息过桥资金和增信支持。无论如何,此类减持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支持公司进一步发展,对上市公司而言算是利好消息。

解禁到期获利退出

这算比较中性的原因,次新股和定增到期后,股东获利退出也算情理之中。但是近期掐点减持现象频现,众多上市刚满一年的公司股东,踩在年末时点,掐点减持甚至清仓抛售股票,触发市场反感情绪。

岁末年初,掐点减持现象越演越烈。数据显示,2016年公告减持的公司中,2015年上市的公司有131家,2014年上市的有81家。此外,还有不少参与定增配售的解禁个股,在解禁之初就遭遇了无情抛售。

高位套现

该原因广受市场诟病,且相关案例不胜枚举。本应是上市公司“中坚力量”的董监高,成为新一轮减持潮的主力军。因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董监高等内部人员最清楚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通常只有当股价过度高于真实价格时,他们才会发起减持变现。一般而言减持透露出的都是负面信号,对股价呈现利空影响。

反观现实,该类减持常与“高送转”挂钩。在已经披露2016年“高送转”预案的公司中,已有多家公司推出“高送转+减持”的连环套餐,被评论人士斥责为“公开的利益输送与自肥”。

总体来看,减持行为多被市场解读为利空消息,多意味着上市公司股东不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减持公告发出后,上市公司股价大多受累下跌,甚至呈现阴跌滞涨走势。

此外,在当前IPO提速的背景下,减持频发对整体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尤其上市公司股东掐点减持甚至清仓的行为,将IPO变成公司高管“圈钱”的套路,使IPO 失去真正意义,不仅对上市公司造成负面影响,也对A股市场整体的平稳运行造成极大冲击。

减持作为财务投资者的合理退出渠道,管理层应该合理管控。但是当前减持潮突袭,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管发起挑战。目前,已有多位市场人士建言,管理层需为清仓式减持立规矩。例如,对于持股数量巨大的投资者而言,可要求其分批卖出,并事前公告市场知悉,以此缓解减持对上市公司的不利影响。或者在公司上市之前,合理引导财务投资者自愿延长锁定期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