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拿走中国制造的饭碗,能端得住么?

特朗普想拿走中国制造的饭碗,能端得住么?
2017年01月09日 19:40 金融之家

■ 文 | 芳华 

现在,谈论制造业振兴,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时髦,但也只是一种政治时髦。通常人们更容易关注的是一些抽象数据,诸如税收、投资和劳动力价格之类。这些因素自然很重要,但发展制造业,不是光有这些就够了。勤劳、守纪与执着精神,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重要。

最好的归宿是美国?

而中国关于制造业的话题近年来尤为受到关注,“××跑了”的新闻不断挑动着大众的神经,这不,刚消停一阵的富士康又火了。

和软银共同在美国投资的新闻被曝光后,尽管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大赞大陆政府部门的高效,表示不会走,但外界对于这家企业未来的投资动向依然猜疑声不断。

曾经,“血汗工厂”是外界给富士康贴上的一个标签。至今,一部分人依然把这家企业视为最开始那个从事低端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认为“腾笼换鸟”是它的最好归宿。

另一部分人则将富士康视为拉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动力火车。无论对哪个地方政府来说,富士康的到来都能成为一剂政绩良药,带动就业的同时也在拉动集群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圳龙华就是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部分人观望着、依赖着富士康。作为全球代工制造业的龙头,富士康已经不仅仅是单一制造领域的风向标,其上下集群产业中,百亿、千亿级别的企业不在少数。

不久前,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之前道出了中美制造成本的实话,比如税收、电力以及招商力度,美国现在确实举国上下在力推恢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注意,这并不代表曹德旺“跑了”。

关于赴美投资的考量,曹德旺的原话是:按照生意战略,福耀必须具备全球化供货能力,才能生存,做玻璃的,都随着汽车厂走。汽车厂去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福耀赴美国设厂更多的是从战略和资本的角度考量,而非简单地忧虑国内制造成本的上升。

对于富士康同样如此。

“美国制造”也同样忧伤

而美国制造业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

特朗普夸下海口,要让美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更伟大”,重振制造业是他的一个重要抓手。

表面看,特朗普是要让“美国制造”重新攻占美国和全球市场,但实际上,这些豪言壮语更多还是针对美国的就业问题讲的。有些美国人习惯从“零和游戏”的视角出发,将美国的就业问题同中国直接挂钩,认为中美贸易额变大了,中国人的饭碗多,美国人的饭碗就会相应减少。在这些人看来,美国的就业问题,转变成了怎样让中国人的饭碗重新变成美国人的饭碗。

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多要素,但归根结底是要人去做。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与发展模式相关,也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关。中国制造业的生产链可能会因为劳动力价格上升而出现一定转移,但大多数不会转移到美国,而是转移到印度、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

为什么会是这些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年轻劳动力仍然愿意从事基础的蓝领工作。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总是不能真正发展起来。比如,在我曾经工作过的巴西,即使厂商提高工资,恐怕也找不到太多愿意或适合做基础制造业的人。富士康当年不是夸下海口,要把巴西变成其重要加工中心吗?可厂子开了没两年,就被不断的罢工给折腾得没了声息。

目前,无论从生产体系看,还是从链条完整程度看,亚洲制造业在全球都居于领先地位。这与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也与亚洲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关。对于中国经济下一步转型发展而言,这也是巨大机遇所在。着眼未来,中国除了需要通过金融、税收等手段,留住一些骨干企业,也要在巩固和完善亚洲的生产链方面多下些功夫。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将生产线转往亚洲其他国家,比如华为将在印度建造手机生产线。

不过是喊喊口号而已

资本往低成本、高收益的地方走,这是基本规律,也是导致多年来美国无法重振传统制造业的主要问题。哪里有更多的利润,哪里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更低,资本就会向哪里转移,无论谁入主白宫,这个规律是改变不了的。美国企业此前出现的外包潮从根本上讲,就是资本本性使然。

奥巴马又何尝不想重振美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美国试图重组全球制造业链条的本钱。但是,美国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算了账,发现最终美国制造业非但不能借TPP重回产业链,反而只会进一步将国内市场让给别国制造业,而且进入美国的外国企业还可以获得状告美国政府的权利。

所谓重振基础制造业,多多少少有些反经济规律。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经济结构都是从基础制造业逐步升级到服务业、高技术行业,而从服务业和高技术行业再转型到基础制造业,好像都还停留在口号阶段。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