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凶猛,源于万恶的土地

房价凶猛,源于万恶的土地
2016年07月19日 10:51 财金阅读

文丨孙骁骥

今天我们投资房产总比投资郁金香什么的靠谱吧。这样想想,总不至于让人太过悲伤。

中国的房价还会进一步两极分化吗?至少从最近的不少新闻报道看来,这个趋势还在加剧。据香港《明报》报道,中国一线城市房市势头回落,二线城市地王涌现,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依旧路遥,有不少将沦为鬼城。

看完新闻,有人高兴有人忧伤,喜的是一二线城市的业主,不动产未来看涨;悲的是无房者和三线城市的业主,个人资产将进一步贬值。但真的是这样吗?一线二线城市房市永远高枕无忧,三线以下永远扛起去库存的重任吗?虽然市场是在两极分化,但并不能这样简单的看待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业主们不动产的真正构成是什么。根据中原地产最新发布报告,今年截止5月23日,中国合计出现152宗地王,远高于去年全年的95宗,南京、苏州、合肥等二线城市成为今年地王出现最多的区域。据测算,按照目前地价超过房价的趋势,需要未来两年房价上涨100%以上,这些地王才能上市。看明白了?房价的主要构成,一大部分是地,盖在地上的楼房只占到其中的小部分。今天的二线城市,在重复当年一线城市开发时圈钱的故事。

任何一个开发商都会给你核算一笔建房成本,然后告诉你,其实他也只赚了小头。这个被屡屡引用的房价公式是这样的:房价=土地成本(30%)+开发费用(10%)+建安成本(20%)+税费(15%)+利润(25%)。此计算方法科不科学呢?算是比较科学的,但主要的问题在于,其中每一项的所占比例是以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为样板,而如果是在一线特大城市,土地成本所占比例会高得多。例如,北京的土地成本就远远超过这个水平。根据全国工商联在两会期间提交的报告,在北京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土地成本所占比例最高的达到58%,比一般城市几乎要多出一倍。这还仅仅是考虑到基本的构成比例,没有把实际地价数额计算进来,如果把地价基数的差距也算进来,北京高出一些小城市五倍以上甚至十倍的价格,毫不奇怪。

您瞧,攒钱了一辈子钱买的房产,其中最大的构成其实是土地。要问这土地哪儿值钱呢?值钱的地方多了去了,主要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落户,从此业主就算是在这城市有身份的人了,能享受此城居民的福利待遇。第二,中小学的学区房制度,造成了好学校的周围总是会有一堆提供优质教育机会的学区房。请问一个只能让你孩子就读乡村小学的豪华别墅,和一套能够就读北京四中的破旧筒子楼,价值孰大?

记住,价值和你住的楼质量并没直接关系,赋予楼价值的其实是它所在的地段,是地基下的那片土地值不值钱。土地背后又是什么呢?政策、资源嘛。所以,一线城市房价下跌喊破嗓子也没用,因为中国说到底是个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的国家,优质资源永远集中在特大城市。业主购买的不动产,真正值钱的部分不是那几室一厅的楼房,而是那块紧紧连接着社会稀缺资源的土地。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根上也就这么个道理:土地即意味着资源。

但有两个事太邪乎,不得不说。一是中国楼房的寿命,平均只有三十年,也就是说,如果你一辈子只住一套房子,从修好那天起算,中间至少得炸掉一次,然后重修,不为别的,房屋寿命到了,再住人不可靠。从楼房质量本身的角度来说,越到后面价格按理说应该越来越低,因为就快报废,不能住人了。但实际情况却相反,甘蔗吃到后边甜。第二,业主表面上购买了房子,但实际上购买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中国国情决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始终在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2条的规定,按照土地的不同用途,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所以这又有一个悖论,时间越往后,你所拥有的土地期限越短,有不少居民的房子现在已经没剩多少年产权,随着剩余年限减少,房价也应该走低才对。但事实上,也是恰恰相反。房屋价格总体而言一直在上涨。

这一切恰恰说明优质的土地才是值得投资的资产。

楼房质量安全长期是新闻话题,但从来不会阻碍购房者的热情。据媒体报道,目前一二线城市的房产交易以二手房为主,2016年前4个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面积791.7万平方米,约为新房成交面积的3.5倍;上海二手房成交面积1089.03万平方米,约为新房成交面积的2倍;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积421.74万平方米,面积远远超过新房。这当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房龄接近或超过三十年的老房子,但这些本应推倒重建的房人们不是照买不误吗?只要楼不倒,墙面剥落、楼层漏水等等小问题老百姓们是可以自己克服的。这不会对房价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相反,修得再坚固美观的大厦,如果建在一片不值钱的土地上,也是无人问津。

对于土地出让年限的问题,下边也有对策。即使有朝一日土地到期,需要重新缴纳一定比例的出让金,那么业主完全可以将这一笔要支付的成本摊进房产的价格当中,让购买房产的人支付这一成本,而购买房产一方鉴于房价看涨的行情,也会愿意支付这个成本,无形当中,这就用推高土地成本的房市进一步推高了房价。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房产税的另一种形式。而在中国,土地原则上为国家所有,因此这当中抽税抽成的利益,可以说基本上都被有关部门收入囊中了。

有人说,房地产过热扼杀经济发展,这句话不对,逻辑关系颠倒了。正确的逻辑是,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新常态下,只有投资优质地段的房产最稳妥。因为结构转型尚没见成效,新产业还没能起来,旧产业已是明日黄花,青黄不接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值得投资的。怎么办呢?于是只好把投资向资源方向倾斜,普通人最容易接近的资源便是房地产所捆绑着的土地,毕竟在这个几千年传统的农业国,土地长期是最具价值的资源。就像几百年前的阿姆斯特丹,荷兰人疯狂投资郁金香,不是因为当时投资项目过多,于是瞎投资,而是因为当时确实没别的优质资产值得投资,人们就只投大家都在投资的热点,虽然“羊群效应”的盲目性很明显,但这也恰好是理性计算的结果。今天我们投资房产总比投资郁金香什么的靠谱吧。这样想想,总不至于让人太过悲伤。

本文由作者授权投稿给财金阅读发表,并经财金阅读编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