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即将开启“赖账模式”?

企业即将开启“赖账模式”?
2016年07月22日 10:32 财金阅读

文丨孙骁骥

当市场评级机构已经失去了底线,投资者的严冬就来临了。必须牢记一个概念:在经济惨淡的今天,没有什么投资是旱涝保收的。过去,投资者普遍认为靠谱的企业债券,如今也风险大增。据上海清算所网站近日发布的公告,总部设在浙江的春和集团有限公司表示,由于现金流枯竭,该公司目前无法按期按期足额偿付本周到期的一年期债券。春和集团2015年5月发行了4亿元人民币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为7.95%。这家大型造船企业债务违约,已是今年內至少第10宗发生的企业债违约的企业。随着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今年将面对创记录的债务偿付到期规模,更多企业债券违约将陆续有来。据统计,目前已有山水集团、亚邦集团、天威集团、宏达矿业、东北特钢、中煤华昱、国裕集团、天威英利、奈伦集团等企业共计17只信用债出现违约,涉及金额155亿元(1人民币折合约0.1525美元)。违约的企业有民企,也有国企。这些企业违约开始根本没有一点预兆,投资者也无法提防。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投资者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会血本无归。不断违约的企业债是否预示着中国企业已经迎来“赖账模式”?投资者不可能不知,买企业债的风险主要有两个: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而信用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两大因素:一,中国经济宏观面;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但凡有些常识,也可以从以上两方面看到近年来债券市场的风险在不断增加。众所周知,中国公司营商环境情普遍恶化,经济增速降至1990年以来最低,央行多次降息、降准也未能从根本上提振经济。前段时间,标准普尔比较了超过8500家中外上市企业借款人,结论是,虽然中国有不少企业的状况好于全球同类企业,但一些企业现金流和杠杆水平迅速恶化。因此,标准普尔下调了普遍的信用评级。这其实就是在警告投资者:企业的偿债能力在大幅下降。过去我们是不看不理这类报告的,因为违约的案例少,投资者总觉得企业债违约就像不会出现的“黑天鹅”。但该来的迟早要来。去年4月,天威集团因未能按期支付所发中票利息,成为首家债券违约的国企。后来经中国央行出面协调,天威集团获得建行贷款援助兜底。但其实建行自己也是天威债的债券持有人,也就是说钱是一个口袋出,一个口袋进。这个事件给人们提了个醒,“刚性兑付”已经被打破的情况下,没背景的企业赖账将成为常态,有背景的企业也不见得一定不赖账。开启“赖账模式”的企业有多少?据《工商时报》统计,从2014年以来至今,中国公私募债券违约数总计41档,其中25档为公募债券,违约的企业大多来自国有企业或金属与矿业,在中国转型为多元化经济的规画中,属于旧经济的范畴。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现违约的企业中,后来完全偿还债务的企业均为民营,显示出民间企业偿债意愿颇高。而国企不受市场的严格监督,透明化程度低,违约处理过程也很不透明。这会让持有违约债券的投资人感到不安,加上政府又有意针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倘若改革失当或债务回收价值不如预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短期流动性短缺、债券殖利率上扬,连带提高筹资成本。但讽刺的是,违约情况高发的企业,并不是信用评级较低的垃圾企业,很有可能是那些评级较高的企业。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国内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是否足够严格,是不是具有投资的参考性。目前中国企业债的风险增高,也与这些企业评级的机构几乎由一家来垄断有关。中国最大评级机构为大公国际。他们在给予评级的5398只企业债券中,只有6只债券的评级在投资级别以下,这6只债券有3只已经违约。这个比例对比标准普尔、穆迪等国际评级公司低得可怕,让人不禁想问:中国的评级机构究竟是在选优还是选劣。今天,企业债券市场和中国的股市一样,违约的成本已经相当的低,信用背书的真实性大为存疑。作为评级机构,这不知道是能力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如果没有一家靠谱的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给出一个真实的信用评级,而是依靠潜规则,幕后交易,谁给的钱多谁的评级就高,让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发债,那么企业债违约概率一定会很高,债券市场就成为了信用不好但很会搞幕后动作的企业的天堂。投资者如何避免成为企业提款机,不再为垃圾企业埋单?建议就一条,别再相信评级机构的忽悠,自己擦亮眼睛,多学点武艺傍身。你真的以为债券市场上年化利率15%到20%以上的企业债是在大白天给你送钱?你怎么敢保证那些靠评级公司和媒体的包装、宣传、忽悠出来的优质公司就一定那么优质,不会提完你的钱然后耍赖不认账?记住,这是一个连底线都不再值钱的时代。还记得吴敬琏多年前的著名言论,中国的股票市场就是赌场。我们今天可以把“股票”两个字去掉:在中国,市场皆为赌场。尤其是潜规则默许庄家可以作弊,让人尤为痛恨。现在,则是在作弊基础上,第三方监管者和裁判也前来一起做局,引诱好傻好天真的投资者入局。我想,中国公司的信用档案不断恶化,不仅仅在于企业经营融资出问题,更可能是因为赌徒心态和赌场规则这一针催化剂。据统计,4月份开始,中国已经进入了企业债到期兑付高峰期,到年底将有4.12万亿企业债务规模,创历史新高。这当中,会发生多少突破底线的出老千行为和赖账行为?我们且观其变。当市场评级机构已经失去了底线,投资者的严冬就来临了。

本文由作者授权投稿给财金阅读发表,并经财金阅读编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