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城市土地收紧,企业土地投资去何处

核心城市土地收紧,企业土地投资去何处
2017年10月18日 21:45 亿翰智库

2017上半年,全国土地供应减少,成交建筑面积同比下降5.2%,其中一线城市由于北京上半年供应面积的增加,上涨45.4%,二线城市较为稳定,上涨5.6%,三四线城市下降9.1%。但价格方面,所有能级城市均出现上涨,在常熟等城市地价上涨的带动下,三四线城市涨幅最大,为30.1%,一线城市涨幅居次为29.3%。在土地供应减少而价格上升的情况下,房企拿地压力增加,尤其在一二线城市,部分城市探索全新出让方式,进一步抑制土地价格的上涨,企业土地投资该去往何处?

目  录

一、 政府探索全新土地出让方式,企业拿地压力与风险齐增

1、招挂复合,多维度考量拿地企业

2、尝试推出自持项目,抑制价格上限

二、规模战略各异,企业拿地策略大不同

1、土地储备丰富,暂缓拿地节奏

2、积极拿地求“上位”

3、战略坚定,拿地平稳

三、招拍挂拿地受限,拓展多元拿地渠道

1、拿地渠道收窄,收并购成重要拿地方式

2、拿地成本提高,合作拿地成趋势

3、旧改蓝海,一二级市场联动受瞩目

4、B2G项目正当时,政府扶持潜力大

一、 政府探索全新土地出让方式,

企业拿地压力与风险齐增

1.  招挂复合,多维度考量拿地企业

由于2016年土地市场热度过高,一二线城市开始探索一系列为土地市场降温的方式。2017年,上海多个地块使用“招挂复合”的方式出让。“招挂复合”是招标与挂牌相结合的土地出让方式,首先通过资格审查确认有效申请人数,人数在三人及以下的采用挂牌方式,人数超过三人则采用招标方式。在资格审查中,需要按照经济实力、技术资质、项目经验等方面对参报企业进行综合考核。

上海自2014年开始探索招挂复合的土地出让方式,2017年5月,上海的住宅用地首次投入实践。上海浦东南汇临港芦潮港纯住宅地块、临港芦潮港社区E0602商住地块和奉贤区奉贤镇住宅地块同时采用招挂复合的方式,最终,这三个地块分别由保利地产、中建东孚和中海地产获得。7月份,上海再次使用招挂复合的方式推出5个地块。此前的招拍挂为单一经济实力的竞争,为获取优质地块,多家企业一起竞争易出现哄抢局面,造成地价的非理性上升。而招挂复合通过一系列资格审查筛选掉部分企业,价格并非唯一竞争因素,有利于抑制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但资质的考核也增加了中小型企业入围的难度,一旦有TOP30企业参选,中小型企业的拿地难度将大大增加。

图:招挂复合流程

2016年上海住宅用地成交总价TOP10企业除了保利地产销售额保持在行业前十之外,其他企业销售规模均在十名以后,有的拿地企业销售仅排名五十名左右,发展中的中型企业也有较大几率获取土地。而2017上半年试行招挂复合的土地出让方式后,在住宅用地成交企业中,除了上海建工和北京建工两家拥有实力较强工程建筑实力的国企,其他均为销售额位列行业前列的企业,中小型企业的拿地比例大幅降低。

2、尝试推出自持项目,抑制价格上限

2.1 多地推出自持项目,竞拍结果不一

除了招挂复合,为了降低土地市场热度,坚定调控基调,回归房子住而非炒的本质,北京、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政府开始将自持面积加入土地竞拍中。2016年10月,北京率先推出四宗“限房价、竞地价”地块试点,当地块竞价达到上限价格时需竞报自持商品房面积,该面积只能用来租赁不得销售。2016年,北京出让土地数量达历史新低,仅有15宗住宅用地,房企纷纷用高价追逐稀缺的土地资源,地王频出。为了抑制土地市场过热,北京尝试性地推出四项自持项目,最终均以100%住宅自持成交。

2017年3月份,杭州也推出自持项目,规定当地块溢价率达到70%后转入竞报自持比例,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竞买人投报自持面积比例为100%时转入投报配套养老设施的程序,在2017上半年,杭州共有16宗成交地块包含自持比例,其中9宗自持比例在40%以下,有3宗需配建养老设施,竞得者分别为招商蛇口、广宇地产和宏立房地产。

由于北京和杭州的“竞自持”取得较好结果,上海也于2017年7月推出自持地块,但有两点与北京、杭州等地不同。第一,政府已事先规定该住宅用地为100%自持,限定只租不售,而北京和杭州等地由企业竞争结果所决定。第二,北京和杭州推出的自持项目属性较综合,包含住宅和商业两种用途,即使最终竞争结果是100%自持,也只是住宅项目的100%自持,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项目可以进行出售;但上海目前推出的自持项目均为单一住宅用地,所有的土地都必须长期持有,资金回笼慢,经营风险大大增加。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第一批次推出的浦东张江科技园和嘉定新城附近的地块均为定向招标,由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国企获得,成交楼面价分别为5569元/平方米和5950元/平方米,远低于同期住宅用地均价。2017年9月份上海规土局推出第二批次的四幅自持住宅用地,项目均位于中环内,分别紧邻轨交7号线芳华路站、轨交10号线宋园路站、内环高架下以及上海南站地铁站附近,规划建筑面积共计21.8万平方米,地理位置较优越,但竞买申请方仅有上海地产集团一家,最终由其以底价16.876亿元包揽所有地块。

表:部分地区首批自持项目出让情况

2.2 自持项目风险大,规模房企显优势

从自持项目的成交结果来看,迫于自身发展需求和市场竞争格局,房企在北京、佛山等地推出的不完全自持项目中表现出较大积极性,因为还有部分销售项目可以作为资金缓冲,但对于上海的100%自持类项目,民营房企都较为保守。虽然其自持地块价格较低,但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且后期资金回收周期长,资金沉淀大,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现金流压力;并且自持项目对企业的运营有一定要求,同时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经验指导,对于规模制胜的房企而言,其风险较大,大多持观望态度,出手较谨慎。此外,由于对企业资金、运营的要求,自持类项目几乎将中小型民营企业排除在外。

2.3 自持项目影响深远,提前布局或显潜力

与非自持类项目相比,此轮推出的自持类项目除了起到遏制地价过高的作用外,还体现了房地产行业与产业发展、区域规划的适配性。上海浦东的自持项目明确标注是科研设计用地,服务于张江高新科技园,嘉定新城项目也是以科技园服务为优先,这些地块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完善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区域发展的整体协调。在全产业都处于“脱虚入实”的潮流中,限定土地从源头上将房企逐渐引入到“脱虚入实”的大局中,体现房地产行业与国家整体规划的适配性。

目前的全自持项目尚处于摸索阶段,盈利模式、资金投入、效益回收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未来随着市场环境进一步成熟,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落地,全自持项目或将成为国内房地产开发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模式。

二、规模战略各异,

企业拿地策略大不同

房地产行业发展集中度日益提高,马太效应明显,企业竞争加剧,各梯队企业都尽可能加大投资和土地储备,土地争夺持续升级,价格不断攀升;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的土地调控方案先后出台,企业拿地成本和难度大增。身处复杂多变的局面,企业不断调整投资、发展战略,在拿地上,主要呈现出审慎、积极、平稳的分化特征。

1、土地储备丰富,暂缓拿地节奏

部分房企由于规模已跻身行业前列,拥有较丰富的土地储备,即使一时拿地节奏放缓也不阻碍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并且为了保证企业长期效益发展,开始逐渐进行战略的调整和转型,于是在2017年中期提出暂缓拿地。

1.1中国恒大—土地储备行业第一,转型“规模+效益”发展模式

中国恒大的总土地储备和每年的拿地数量都位居行业前列,但在2017年的中期业绩中,中国恒大明确指出在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将总土地储备量控制在每年负增长5%—10%,由此进入效益转型期。

规模是众多房企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前提。自2013年以来,中国恒大销售金额持续稳定上升,2016年终以3733.7亿元登顶,2017上半年销售依旧排名前列。截止2017上半年,中国恒大的土地储备也位居行业首位,达到2.76亿平方米,足以覆盖未来五至七年的发展,比碧桂园多6000多万平方米。但伴随规模的扩大,中国恒大的负债也一路走高。截止2017年6月30日,中国恒大的净负债率已高达240%,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也达到了75.5%。而同样发展规模的万科负债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碧桂园自2016年以来净负债率也基本维持在50%以下。

图:中国恒大2013—2017H销售情况

在规模较稳定的背景下,中国恒大决心改善负债情况,调整发展战略,由原先的“规模型”转向“规模+效益型”,发展模式也转变为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的“三低一高”,力争于2020年6年6月30日将净负债率降至70%左右。

由于之前的负债大多用于土地投资,为了降低负债,中国恒大开始减少土地支出,适度降低土地储备总规模,以审慎、务实的策略补充必要的优质土地。

图:2012年—2017H中国恒大负债情况

1.2 融创中国—销售黑马,大规模收并购保证土地储备

由于突破性的业绩表现和较活跃的收并购,2016年以来,融创颇受市场关注。2013年至2015年期间,融创的销售规模始终维持在500亿的规模,但2016年一举突破1000亿,达至1506.3亿元,2017上半年1088.5亿,占2000亿销售计划的55.9%,行业排名第七。优异的业绩表现催生了补仓需求,融创2016年新增土地储备5394万平方米,2017上半年新增3023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融创于2017年7月以438.44亿元收购万达商业13座万达城的91%的股份,获得4973万平方米的可售面积。截止2017年8月末,加上一二级市场联动,融创土地储备近2亿平方米,至少满足未来五年的发展。而与恒大类似,融创的快速成长也是以高负债为基础。由于2017上半年融创中国投资较多,截止2017年6月30日,融创中国的净负债率高达260%,比2016年末提高140个百分点,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较稳定,为77.2%。

鉴于优质丰厚的土地储备和有待改善的负债结构,融创开始改变之前积极的拿地策略,转而是采用更加审慎的态度,在2017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孙宏斌表示暂缓拿地。

图:2013—2017H融创中国销售情况(单位:亿元)

图:2013—2017H融创中国土地储备(单位:万平方米)

图:2013—2017H融创中国负债情况

2、积极拿地求“上位”

规模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基础,为了促进企业的快速、长期发展以及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部分企业加大土地投资,投资力度明显高于同梯队企业。

2.1中海地产—“利润王”踏上规模之路

中海地产作为行业的“利润王”,一向以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著称,在规模方面,除了远远落后于以规模见长的中国恒大和碧桂园外,在2016年前,与万科也存在一定差距。 但自2016年底加大土地投资后,其土地储备规模基本与万科持平,截止2017年6月30日,其土地储备已反超万科,多13.1%。

图:恒大、万科、碧桂园与中海的土地储备(单位:万平方米)

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中海地产每年的土地支出费用大约为400亿元,但自2016年12月份开始,中海地产也逐渐意识到规模的重要性,加快拿地步伐,大幅增加土地投资。2016年12月份,中海地产土地支出费用达174.4亿元,占全年总土地支出的42.9%,新增土地建筑面积为246.3万平方米,占2016年全年新增土地建筑面积的25.3%。2017上半年,中海地产的土地支出高达466.5亿元,超过往年的全年土地投资费用,新增土地建筑面积为633万平方米。

表:2013年—2017H土地储备

2.2 金地—昔日强者期待重回主战场

作为曾经的强者,金地在房地产上半场后期逐渐跌出第一梯队,但在下半场,金地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扩大规模,争取重回主战场。

在强者恒强、不进则退的市场格局下,很多企业选择加快周转,积极扩充土地储备,提升销售规模的发展模式,金地集团自2016年以来表现得尤为明显。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金地集团的销售额每年保持30%以内的稳定增长速度;但2016年,金地集团把握市场需求,坚持推出刚需产品,在统一销售策略的执行下,销售额上涨63.1%,突破千亿,达到1006.3亿元。

在良好业绩的支撑下,金地集团扩大拿地规模,2016年土地支出费用达399亿元,同比增加34.3%。2017上半年,在“深耕广拓”的战略指导下,金地集团进一步加大土地投资,截止2017年6月30日,土地支出已达258亿元,占2016年全年的64.7%。

图:2013—2017H金地集团销售额和土地支出

3、战略坚定,拿地平稳

万科由于长期实力的积累,战略优势明显,在拿地上始终坚持自己的节奏,即使在地王频出、土地市场热度极高的2016年依然保持稳定态度。

万科在拿地方面一向保持审慎态度,土地储备规模一般保证未来两至三年的发展。2013年,万科暂缓拿地节奏,2014年的新增项目建筑面积仅为2013年的27.5%。2016年,万科逐渐回到原先的拿地节奏,新增土地面积达到1892.2万平方米。

万科综合实力突出,品牌溢价较高,发展模式和盈利能力都保持在行业前列,且由于其深耕地区都为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地区,销售破千亿后在土地储备的总量和增量上都较为保守。与同等规模的房企相比,其存续比较低。自2012年以来,万科的土地存续比都在3年以内,而中国恒大都在5年以上,碧桂园也在4年以上。

图:2011—2017H万科土地储备情况(单位:万平方米)

三、招拍挂拿地受限,拓展多元拿地渠道

面对不断升高的土地投资成本,房企不得不拓展多元拿地渠道,合作拿地、收并购、一二级市场联动等方式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2017上半年,万科、中国恒大、融创等实力房企约有一半的新增土地储备来源于此。

1、拿地渠道收窄,收并购成重要拿地方式

1.1 优质土地减少,收并购规模扩大

由于招拍挂土地价格的连年攀升,越来越多的企业转而采用合作、收并购等方式获取土地。对于资金雄厚的实力房企而言,收并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获取项目的方式。2016年以来,各地调控政策先后出台,2017年核心地区的土地供应明显下降。2017年上半年,上海总计出让26幅经营性土地,而2016年上半年出让土地为32幅,下半年高达45幅,同比下降18.8%,环比下降42.2%。在出让的土地中,住宅用地仅为13幅,且主要集中在浦东南汇、松江、金山、崇明等郊边地区。2016年城市土地出让金最高的南京于2017上半年城区(不含溧水区和高淳区)也仅成交22宗建设用地,比2016上半年减少10宗。土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加大了企业进入、深耕核心地区的难度,通过招拍挂拿地难度的加大和成本的增高,房企不得不扩展其他拿地渠道,收并购顺势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

2017上半年,房企收并购金额已近3000亿元,约为2016年全年收并购金额的72%,且80%左右的收并购项目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区域。在销售规模TOP30企业中,万科、中国恒大、碧桂园、融创中国四大房企的收并购金额占30家企业收并购金额的60%以上。

中国恒大在暂缓拿地之前一直是收并购的主力军,其收购项目主要分布于核心城市群。其收购的嘉凯城主要布局在以浙江、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粤宏远主要深耕深圳周边区域,廊坊发展则分布北京周边。

万科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收并购等拿地方式。2016下半年,万科以128.7亿元收购印力集团96.55%股权,后者以商业地产见长,拥有较成熟的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经验。万科收购后可减少商业地产的探索,直接促成商业地产的落地,推进其“城市配套服务商”的建设。在住宅方面,2017年6月万科以551亿竞得广信房产资产包,包括其旗下1500亩的花洲湾地块。

融创中国约有70%的土地储备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得,2016年至2017年8月31日,融创中国通过收并购方式先后分别以43.94亿、137亿、438.44亿获得莱蒙国际、联想、万达的多个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愈8000万平米,货值达数千亿。

1.2行业集中度提高,中小型企业成主要收购目标

2016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竞争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大型房企的销售规模、资金储备、周转能力都远高于中小规模房企。随着强者恒强局面的加强,中小型房企的生存空间也逐渐被压缩。2016年,销售金额TOP10企业的销售额总和占房地产行业总销售额的19.6%,而2017年上半年比重上升至26.1%;而在项目获取方面,由于大型房企的资金储备和综合实力远超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当政府土地供应减少,拥有一定土地储备的中小型房企成为大型房企土地储备的重要来源。

图:2013年-2017年8月销售集中度趋势图

“脱虚入实”、“招挂复合”等工作指导、政策的施行以及自持项目的增多都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型房企的生存空间。自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脱虚入实、去杠杆已成趋势,房地产行业依靠高杠杆、高负债扩张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用,中小型房企一大发展路径就此终结。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需求量大,在发展之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都选择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三高”模式,万科、中国恒大、融创中国等都通过这种模式发展而来。但为了防止过多投机性资本的流入、行业发展的虚高及金融风险的发生,国家自上而下的提出全行业的“脱虚入实”。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与实体经济无关的过热市场局面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控制,金融杠杆也会逐渐降低,中小型房企在住宅领域迅速发展的可能性减小。融创中国对联想房地产的收购以及尝试对金科的收购都是中小型房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竞争力被大型房企吞噬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由于业绩的下滑和利润的下行,一些中小型房企也借着收并购退出房地产行业。联想借助房地产项目的转让剥离房地产板块,撤离房地产行业;物产中大的股权资产包被阳光城并购后也选择退出房地产行业。

1.3国企改革深化,业绩不佳企业被整合

面对房地产行业逐渐下行的盈利空间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运行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国企尤甚,由于机构运行的效率和特点,其资源竞争优势逐渐被运营劣势替代。自2015年深化国企改革以来,一些业绩表现不突出的国企或大型集团的地产板块都逐渐被整合或收购。

中信地产以中信集团为依托,资金雄厚,发展一直较平稳,在2013年之前销售规模一直位居TOP20。但受累于2007年至2010年期间拿下的珠海、东莞、天津、北京的四个地王项目,中信地产的业绩停滞不前并逐渐衰落。另一方面,中信地产与“一母同胞”的中信泰富在产品线和发展方向上过于雷同,二者资源争夺冲突,造成二者资源供给都不足。在面临国企改革之际,中信集团将利润较低、难有突破的中信地产和中信泰富住宅物业出售给中海地产,保证集团的盈利和运转效率。

中航工业旗下的中航地产也于2016年7月以20.3亿将江苏中航、九江中航、成都中航等9项资产包出让给保利地产。在转让之前,中航地产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连续两年为负。中航工业的主营业务为航空军工,地产业务比重较小,恰逢国企改革,于是将持续亏损的非主营业务进行切割,发展其他潜力业务。

2、拿地成本提高,合作拿地成趋势

除了收并购外,强强联合的合作拿地方式也是很多企业的选择。一线城市地块价格动辄五十亿以上,面对稀缺而又不断上涨的土地价格,联合拿地越来越普遍。合作拿地不但可以直接减少投资成本,还有助于分散开发、销售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调控与市场风险。由于价格因素,在区域分布上,合作拿地方式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2017上半年,北京土地出让金位居全国第一,截止2017年8月31日,在出让的59宗土地中,有26宗是通过联合方式获得。在土地用途方面,自持类项目由于风险较高,很多企业选择联合拿地方式分散风险。北京截止2017年9月底推出的15宗自持项目中,11宗为联合体拿地。

3、旧改蓝海,一二级市场联动受瞩目

3.1 一级市场广阔,单城市旧改价值达万亿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推进和深入,一级土地市场的发展空间逐渐显现,一二级市场联动的价值大增,部分企业将目标对准一级土地。旧改市场容量极大,单就深圳一个城市旧改货值就达万亿。2016年11月21日深圳市政府在其发布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深圳将争取完成各类城市更新用地规模30平方公里。其中,拆除重建类更新用地供应规模为12.5平方公里,非拆除重建类更新用地规模为17.5平方公里。根据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估算,其价值高达数万亿。面对这一机遇,以佳兆业、深业集团、华润置地为代表的本土企业率先攻占抢夺先机。佳兆业在深圳拥有20多个旧改项目,占地面积逾1300万平方米,储备充足。中国恒大、碧桂园等实力雄厚的大型外来房企也在深圳旧改市场享有较大份额,其中,中国恒大截止2016年末已手握6000亿的旧改项目,规划建筑面积达1179万平方米。

3.2 一二级市场联动,机遇与风险并存

一级土地开发有多种盈利模式,一二级联动开发最为企业关注。在一二级联动开发中,政府通过与开发企业的协商约定,在进行一级土地开发后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给予该企业二级开发的权力,企业借此可以进行盈利性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比如商业、娱乐、文化等,从而赚取收益。在缺少土地的情况,一二级联动可以提供企业一定的开发面积,缓解企业的拿地压力。

一二级联动的优势明显,但同时也暗含较大风险。首先在资金和收益层面,一级开发涉及土地面积较大,前期开发可能需要大量资金,即使有地方财政进行分担,其资金体量仍然不小;在一二级联动开发中,房企的利润空间大多在于配套设施,一般情况下,商业配套的回款速度低于住宅,因而房企会存在一定的回款压力;同时,对企业的项目规划有一定的要求,只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得当,才能保障一定利润。其次在项目进度方面,一级土地开发的时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居民搬迁所需时间难以通过人为原因得到有效控制,几年几个月都存在一定可能性;另一方面,一级土地开发对政府和政策有极强的依赖性,在等待土地的过程中,政府班底的更替或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流产和失败。拥有较多旧改项目的佳兆业于2014年、2015年就曾因为旧改项目迟迟没有落地导致企业一度面临被收购风险。

4、B2G项目正当时,政府扶持潜力大

由于“脱虚入实”的指导、贯彻,以及华夏幸福特色小镇的成功,B2G项目逐渐兴盛,2016年7月住建部在其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计划在2020年培育出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截止目前,已有403个小镇获评国家级特色小镇,一线房企均涉足其中。曾经因三四线库存而陷入泥沼的绿城中国,后来改变项目用途,建设以农业为特色的小镇项目,不但消化了积压库存,而且逐渐发展成新的业务线。

B2G项目多位于一二线城市边郊与环一线的三四线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可以有效承接一二线城市的外溢发展需求。一二线城市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和城市产业发展的差异,会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向周边城市溢出,比如上海对南通、昆山等地、杭州对嘉兴及浙江其他城市的辐射、溢出。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周边配套建设B2G项目,与核心城市形成良好的联动、互动可有效促进B2G产业的发展。

B2G项目由于产业集群效应具有较强的内生力,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大片区域的发展。产业园区凭借其规模构成一定的生态环境,产业运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其集聚效应也会促进产业价值的跨越增长,比如美国硅谷和上海张江科技园。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和成熟,其功能和设施不断完善,周边的住宅、商业等也随之崛起,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   结

从土地成本来说,无论政策如何调整,成本上升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合作拿地的比例也将会在一定程度地升高;而随着一部分弱势企业的淘汰,收并购的机会可能不断变小。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就未来发展而言,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脱虚入实”工作的落实,B2G项目和旧改项目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可能性。

更多房企及其半年报解读,请点击下方链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