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三大利好政策不应该划上句号

李志林:三大利好政策不应该划上句号
2017年06月11日 14:36 李志林

06.11忠言周评:三大利好政策不应该划上句号

 上周,市场许多人以熊市心态看大小非减持新政,不以为利好,反视为是利空。致使大盘继续收周阴线,依然危机重重。

但是本周,新的利好终于使大盘峰回路转。上证指数、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分别收出了涨幅1.7%、4.4%、1.9%、2.9%的周阳线,一举收复了年线,以及除60天线和120天线3171点以外的所有均线。周末大盘报收3158点,确认了3016点和3022点政策底和市场底的双底铸成,扭转了又一场股市危机,由空头市场转为多头市场,让市场各方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1、应该为刘主席的开明点赞。

本次股市危机的化解,主要应归功于证监会的三大救市政策:大小非减持新政;放缓新股扩容节奏,上周末核发新股由今年以来的每周10——12家、65亿元左右,骤减为4家、15亿元;证监会副主席声明:90%以上的购并重组不需要经过证监会的审批(除借壳上市和通过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外)。

对此,有一些经济学家和看空人士指责刘主席“被市场下跌和骂声所绑架”,“违背初衷向市场低头”,“应坚定不移加快新股扩容,直到推行注册制”。甚至有人把矛头指向给证监会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专家和市场人士,进行反驳和斥责。这种情况是27年股市所罕见的。

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诚然,刘主席是请了经济学家韩志国餐叙,是听取了一些市场人士的建议。他们的谏言和力促,确实起到了三大利好政策加快出台的催化剂作用。

但是,这三大政策绝不是刘主席一时性起,迎合市场而匆忙决策的。例如,大小非减持新政,是经过组织专家研究制订了几个月才完成的;支持鼓励购并重组,也是一两个月前,刘主席在两大交易所会员大会的讲话,以及两大交易所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中都提到的。三大政策是证监会经过科学化、民主化程序,作出的重大决策。

再说,这三大利好政策,抓住了中国股市长期低迷、“熊长牛短”的症结;力挽股市与即倒,防止了股灾4.0版的深度蔓延,避免了处置金融风险时发生的新的风险;维护了绝大多数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把大批对股市绝望而离场的投资者又招了回来;有利于引导中国股市重新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请问:这怎么能说是迎合了市场人士的需求,向市场屈服,是倒退了呢?难道非要将中国股市推倒重来,才算是坚持了市场化原则吗?

从这一周股市的绝地反击的效果来看,先前对刘主席怨声载道、强烈不满的投资者,在充分肯定韩志国于股市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尖锐上谏行为的同时,也不能不对刘主席这几周来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广开言路、知错必究、择优纳谏,敢于担当的开明作风和民主作风,点一个赞!

2、三大利好政策组合,才显威力。

大小非减持新政的作用是:制止了先前那种大小非“清仓式减持”、“野蛮式减持”的乱象,变得有规可行、按规而行,缓解了大小非减持的节奏,堵截了万亿定向增发股的涌出。但市场仍然担忧,这只是延迟了各类限售股的解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大小非减持对市场的压力。

放缓新股扩容节奏,可以说是对大小非减持新政,进行了补充,助了一臂之力。因为,从源头上减少了新股上市数量,就等于减少了后续大小非的增量。这不仅会使市场的紧张供求关系得以缓和,而且使市场存量大小非减持的意愿和冲动,变得不再那么紧张、那么迫切。两大利好合为一体,便使空翻多的人多了起来。。

而放松对购并重组的管制,并予以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这可谓比前两大利好更大的利好。其积极意义在于:

(1)体现了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风险配置、价值再发现、财富管理、资产证券化、民间资本的流动等,有助于恢复一二级市场的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信心。。

(2)购并重组中的融资量,远大于IPO,使证监会在贯彻“加大直接融资比例”上能有一个交代。例如去年新股发行227家,仅融资1480亿元,今年原计划发行新股500家,融资也只有3000亿。而在购并重组中,一家公司涉及的资产和融资,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仅一年再融资的数量就超万亿,如2015年再融资1.27万亿,2016年再融资1.7万亿。在再融资过程中,为股市引进了一大批机构投资者。

(3)购并重组中的再融资,有利于上市公司购买优质资产,转型升级,提升业绩

(4)购并重组力度的加大,使许多并非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不敢再像以往那样轻易减持。稍有不慎,就会被机构投资者购并了去。

(5)使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国资改革、混改能得以顺利推进。由于购并重组,涉及股权变动,使许多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就可对一二十年前评估的净资产,重新加以评估,使净资产(尤其土地资产)大幅升值,使国有股权的转让价远高于原净资产的几倍,并且大大高于其市场价。如三爱富,每股净资产5.63元,股价13.86元,但国有股的转让价却高达20.26元。这就不仅使国有资产大幅升值,而且提升了国资股和整个市场的价值中枢,激发了市场的投资积极性,增强了市场的活力,加快了经济的调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进程。因此,加强购并重组,是体现了国家战略。

不妨说,本周三4个指数收出的大阳线,正是与证监会副主席所做的“90%的购并重组已不再需要经过证监会申批”的表态,以及近两周证监会审核的购并重组就相当于以往一个月的数量,密切相关的。可见,抓住了购并重组,就等于抓住了激活市场恢复投资者信心的牛鼻子。

三大政策的利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形成组合拳,才能显示出威力。

3、利好政策不能就此划上句号。

在我(公众号:李志林)看来,真正扭转股市危机,使之走上长期的慢牛轨道,还需有更多的着力点。

第一,对排队待上市企业,进行股权结构性改革,将大股东的控股比例限定在33%以内。多余的股份,或者转为永不能减持、无表决权,只能获取红利的优先股;或者协议转让给其他机构;或者作为存量发行给中小投资者。以便从源头上杜绝新的大小非减持的产生。

第二,支持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而对周期性、过剩性,业绩平平的传统企业,基本不予上市。

第三,从严把握新股上市的标准,防止业绩粉饰和造假企业上市。对上市不久就业绩变脸的公司,尤其要加强调查,并接受浑水公司和社会的有奖举报。一经发现造假,便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予以严惩。

第四,为提升中国股市的质量,培育像美国股市亚马逊、谷歌、微软、思科、阿里巴巴,以及香港股市中腾讯那样的新兴产业的伟大公司,建议允许海外中国概念股中的真正优质企业,回归A股优先上市或借壳上市。并鼓励国内尚未上市的国际一流的新兴产业企业,通过购并重组和借壳,实现上市,以改变上证50指数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局面。

第五,修改去年9月颁布的“资产重组新规”,取消许多不必要的过于严厉的限制,尤其是应当允许并鼓励跨界购并。

第六,放缓新股扩容节奏,不能多变。记得2014年5月,市道低迷时,在2400点左右低迷盘整时,证监会宣布至年底前的7个月,发行新股不超过100家,结果市场信心大增,新增资金大量进场,一路走慢牛至年底收盘3234点。目前,新股已发了220家,就以现在每周3—5家的速度发行,年内还可发110家左右,全年330家以上,已是历史上最快的扩容节奏了。若此,大盘有望逐步修复,进入3200点—3500点的震荡箱体,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皆大欢喜。

4、政策催生新热点——购并重组概念股

具体而言,即国资改革概念股和民企资产重组股。

一是,近期管理层在放缓了新股扩容节奏的同时,却加快了购并重组的步伐,给出了最新的政策导向。六月仅一周,就有40多只购并重组股宣布停牌。包括150多只曾宣布重组失败并早已过了过渡期的个股,都在蠢蠢欲动,酝酿新的重组方案。

 二是,根据购并重组规则,国改股和资产重组股,在宣布重组前半年和后一年内,大小非不允许减持,何况国资股尽管解禁已十多年,但由于其股权属于国家,公司管理层基本不参股,所以其大小非至今没有减持,是整个市场最无大小非减持之忧的板块。

 三是,这个板块盘子小(3—5亿股)、跌幅深(普遍被腰斩)、股价低(6—10元)、调整时间长(将近1年)。一旦启动,涨幅就相当可观。

四是,具有外生成长性。通过改革重组、股权转让、借壳上市、转型升级,引进的是一流的新兴产业。其价值和成长性,远大于股价几十元的中小创股票。

五是,国资股的净资产和价值被严重低估。一旦确定改革重组、股权转让,就将对其20多年来没有变的净资产进行重估,将会出现几倍的增值。其股权转让价将大幅高于先股价,这就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提供了盈利空间。

六是,该板块(尤其是历史形成的上海股),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点。只要出现一个领头羊,板块就整体飙升。如,周五大盘调整时,就只有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一枝独秀。这对分散持仓者而言,获利十分容易,没有输面。

近期央企中国神华和国电电力双双停牌重组,拉开了央企混改的序幕。

周五,上港集团和外高桥的停牌重大重组。据悉,其混改的力度和手笔都是前所未有,一转让就是46亿股、几百亿元,转让价大幅高于净资产和市场价,受让者无疑是国际著名的战略投资者。从此就拉开了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的大戏。

除此以外,民企资产重组股也开始走强,ST成城连续3个涨停。周四证监会批准重组的宁波东力、新能泰山,周五复牌后双双涨停。宣布重组方案的深深宝连续2个涨停。一改先前所有重组股复牌后就连续跌停的恶劣走势。

这是否意味着,国改、重组股的春天来临了!分散组合投资,并大量持有、坚守了将近一年国资改革概念股的投资者,机会快来了!一般而言,上海和各地方国改股、购并重组股的行情要么不来,一来就能持续3—6个月。

5、把握好上证50和中证500的交替上涨。

近期市场的特点是:上证5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是轮番拉动,相对应的个股有跷跷板效应。

如,上周五至本周三,拉升的是中证500,事半功倍,带领绝大多数中小盘股强劲反弹,而上证50则震荡调整,市场却不恐惧。

本周四周五,上证50卷土重来,连续两天创出自2015年8月以来的新高。而中证500震荡整理。但是,市道已变。市场已不再出现前期拉升上证50时对底部无边的恐惧,不再是一九现象或二八现象,而是相对平衡。如周五收盘,沪深两市的个股涨跌比是:585:556,808:901,前期那种“漂亮50与要命3000”极端分化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鉴于央行于6月6日一天就大放水4980亿,人民币升值创7个月的新高6.78元,外汇储备连续5个月增加,5月外贸进出口双双大幅增涨,银监会将券商理财产品和委外投资的自查期限放宽3个月,证监会将资管产品作为“责任投资”加以肯定,下半年经济稳增长态势不变。因此,尽管还有6月份美联储加息的不确定因素,市场可能会有反复,但大盘震荡缓上的趋势已经形成。投资者当把握波段运作,及时调仓换股,捕捉新热点运作,待到金秋十月减亏和扭亏还是有希望的。

尽管国家队凭借资金实力,并有公募基金和沪股通资金的配合,仍然有能力维护上证50的强势,但我(公众号:李志林)不主张人们去追涨上证50大盘股,而主张把注意力转移到有上证50大盘股“搭台”的上证指数上去,捕捉新热点,寻找“唱戏”的机会。

重点关注沪市的中小盘国改股、重组股、题材股、成长股。只要有中线投资心态,那么,其未来的涨幅,绝不会亚于漂亮50样本股,也不会亚于中小创个股。

截止周五,大盘已收复五周均线近两周,并在3130点上方已连续收盘三天,有继续震荡向上、波段运行的要求。目前正在3150点一线震荡整理。下周还有向60天线3170点一线进发的动力,甚至有补3295点下跌第二个跳空缺口3189—3296点的可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