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双杀的背后,银行资产负债大缩表开始了

股债双杀的背后,银行资产负债大缩表开始了
2017年04月25日 00:45 金羊毛工作坊

↗ 点击上方“金羊毛工作坊”关注我们

导读:又是股债双杀的一天!

在“强监管+去杠杆”双重叠加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缩表开始了,从上周的大行再到这周的城商行农商行,大规模的赎回委外已经是商业银行不得已的行为。

于是,我们看到了股债双杀,率先扛不住的可能就是券商、基金这样的非银机构,去年的债市去杠杆已经让非银水深火热,随后银行委外的收缩则让不少机构没了饭碗,金融去产能,倒下的第一波便是食物链低端的非银们。

食物链上游的商业银行呢?

可以确定的是数千亿甚至万亿级的银行同业资产收缩已经在路上,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大幅调整,激烈的话就是大缩表。你可以想象接下来银行的日子——过去几年赖以为生的同业套利没了,利润也就没了,然后,流动性风险来了,出表游戏无法掩盖的信用风险、交叉金融风险都在路上了,最后坏账,盖不住的坏账都会水落石出。

一个时代要结束了,同业大收缩是金融去杠杆的第一个要抗下来的硬战。按照官方披露的数据,银行理财+同业规模在60万亿,强监管之剑对准的就是它们。假设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导致同业和理财干掉十分之一,会发生什么样的大事?前期激进的城商行、农商行,大玩特玩宏观对冲的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同业投资业务会不会爆掉几个?

如果之前金融去杠杆,央行用利率上行和货币收紧冲在了前面,那么接下来,更换一把手后的“三会”则会扛起未尽的使命。监管之剑,不会含糊,用郭树清主席的话说,不出成效绝不罢休。

我们看看这两天媒体一手信息——

文章:强监管下资金面再度紧绷:“借到下午三点半才平掉头寸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晓宴

“我们平时一般中午前都能平掉(头寸),今天到中午完全没着落,一直借到下午三点半,对于我们的融资能力来说已经很少见了。”

资金面从上周三开始持续收紧。

4月24日,有农商行交易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今日有大行融出,但资金面十分紧张。“我们平时一般中午前都能平掉(头寸),今天到中午了还完全没着落,一直借到下午三点半,对于我们的融资能力来说已经很少见了。”

当日,SHIBOR全线上涨,隔夜上涨9.94bp至2.7157%,7天和14天分别上涨3bp和1.2bp至2.7900%和3.2410%。

“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间的短期资金都有借到7%的了,快接近历史高位。”前述农商行交易员表示。

4月19日(上周三)以来,资金面有所收紧,城商行、农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在上午的资金缺口普遍较大。

有银行交易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4月初银监会多份监管文件下发,一定程度导致银行抛债加剧,近期债市确实承压。其中,有关同业存单的规定或为诱因之一。

银监会53号文(“四不当”)中要求银行自查,若将发行的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是否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

“虽然53号文只是一个检查文件,但各地银监局在传达和落实过程中,恐怕已经按照比较硬性的规定来要求了。”前述银行交易员表示,同业存单发行受限后,银行负债收缩,对应资产端自然也有收缩需求。

文章:独家丨巨量赎回传闻后,银监会摸底3省份5城商行委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黄斌,谢水旺

上周市场传出某大行巨量委外赎回的消息后,银监会开启对此排查情况。

4月24日,有城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监会已安排3个省份的银监局对共计5家城商行的委外情况进行摸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多方信源交叉证实了这一信息。

“当地银监局那边并没有明说原因,只是来了解一下情况,也没有其他指示。”其中一家参与抽查的银行资管部人士说,“应该是个别大行自营资金委外亏损严重,大量赎回对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监管层想了解情况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取的一个数据表格显示,银监局要求某银行上报截至4月下旬之前的自营债券持有规模和债券委外投资规模,并要求该银行简述近期委外赎回规模,及较前期的变化等。

4月以来,银监会密集出台监管文件,也银行自查、银监会现场检查等亦在陆续开展。

“这次要求上报数据,与银监会文件里要求的自查情况不一样,自查我们已经进行一波了。”另一位城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4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援引银行、公募基金在内的多位机构人士称,某国有大行确实正在着手赎回部分委外资金,不仅包括公募、专户,还有券商资管,其中仅从某家基金公司处赎回的委外规模就达到近百亿元,不过对于“近千亿”这个数额无从查证。

文章:监管吹冷风行业降温资管人去哪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晓宴

尽管资管业务在金融业内是“香饽饽”,但资管人跳槽之风却有越刮越猛之势。

截至2016年末,大资管全口径规模突破百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近30万亿。如果除去通道业务,保守估计大资管超60万亿,银行理财占了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银行资管虽说是市场上的“金主”,但在银行体系内却未必有在金融同业中的地位。银行资管部门难以摆脱“放款中心”的角色,一些银行资管部中高层人士也因此萌生退意。

另外,主要承担通道角色的资管从业者,特别是基金子公司从业人士,则因为受监管“去通道”的政策影响,不得不考虑新的方向。

相对而言,券商和公募基金业的跳槽更多是被具体的因素驱动,如去年市场上银行委外火爆,带动非银管理人和投顾的一波行情。但今年以来,委外业务骤冷,新的机构准入门槛隐形提高。

“最坏的打算就是委外做不了,但券商还可以回归到自营。”某券商资管固收部中层人士表示。

银行资管:想说爱你不容易

“今年对资管机构来说,怎么样活下去可能才是一个重点。”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高管人士坦言。

对于供职于某城商行资管部的王丰来说,离开银行体制的冲动越来越强烈。“有很多非银的机会找过来。银行理财和真正的资管还是有很大差距,甚至有渐行渐远的趋势。”

在王丰看来,今年骤冷的委外业务,相比银行的非标投资,其实更接近于资管本源。“不管你的底层资产是什么,要有一个透明的价格。代客理财的关键,就在于充分的信息披露,这是让投资人自担投资风险的前提条件。”

目前,市场上所谓委外投资,主要投资标的是股票和债券,基本上都是公开市场发行的标准化资产。

“现在资管部在银行里,还是很难脱离‘放款中心’的角色。母行有一个资产丢过来,必须要接。包括银行现在因为MPA广义信贷的考核要剁资产,也可能要求资管部这边做表外的配合。”王丰说。

在债券方面,银行资管部接手自家银行承销债券,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依托于母行的资源,也受制于母行,是银行资管的真实处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丰对于非银机构抛出的橄榄枝有些心动。

“出去就是建立自己的团队,要么在券商,要么成立私募。但是反过来找银行要资金也很难,我自己在银行太清楚了,银行的合作准入门槛很生硬,谁也不想‘节外生枝’地承担责任,所以小机构在准入上存在很大的劣势。”王丰说。

在他看来,今天跳槽最大的不利因素,是大监管下的行业性业务收缩,这无疑需要更多的运气和勇气。

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走不通

监管从去年开始推动“去通道”和“去嵌套”,一直到今年,没有丝毫减弱趋势。特别是通道业务见长的基金子公司尤为明显。

2014年初,吴宇赶上了基金子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2014年和2015年,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规模增速分别为285%和129%,尽管通道费随着市场充分竞争越来越低,但由于整体规模大,通道费收入十分可观。

2016年,证监会针对基金子公司制定了净资本约束办法和风险占用具体办法,基金子公司给银行非标做通道,以及给资管产品做通道的空间受到明显挤压。2016年,基金子公司资管规模增速从上一年的三位数,骤降至23%。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团队就一直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虽然也提出了ABS和私募股权投资的转型方向,但这并不是我们的优势。今年监管风口更加趋紧,手上的业务基本上都停掉了。”吴宇说。

等待他的,是一个上市公司的PE投资机会。

“大领导在考虑,如果走的话可能会一起。还是看重产业投资的一些机会,所谓产融结合,也是我比较熟悉的行业领域,相比基金子公司会有更大的空间。”吴宇说。

另有基金子公司固收部人士表现出对“失业”的担忧。“本身母公司不会再给我们注资,业务转型也没有明确方向,主动管理只能靠挖人,但现在几乎不可能。”

除了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金融租赁和私募方面的通道业务也都受到了较大冲击。“今年初刚跳槽到一家新的私募,想先做点通道业务把规模做起来,就遇到了这么严厉的同业业务整治,是很大的挑战。”某私募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文中王丰、吴宇为化名)

文章:各家银行委外赎回情况

来源:Bank资管综合整理

俗话说“空穴不来风”,近期关于银行委外赎回的相关报道不少。

不可否认,部分国有大行/股份行确实有在赎回委外。而大型银行的风向标意义明显,中小银行很快也将随之跟进。整体而言,今年银行委外收缩是必然趋势。

那么,目前银行委外的赎回情况如何?后续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一]银行委外情况调研

(1)据财新网报道,从上周开始,债市连续调整多日,股市的表现也不如人意。经财新记者多方确认,多家银行从市场上大量赎回委外和打新基金是诱因之一,银监会密集出台文件对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针对性监管则是导火线。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是赎回大户。

(2)据《证券时报》报道,大行从事资管业务的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反映,今年以来,监管升级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近期委外赎回得比较厉害,最近两个交易日债市均有大额卖盘出现。”

“如果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也就是说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将受到同业负债不能超过总负债三分之一的限制,但实际上很多城商行、农商行都无法达标。这些中小银行在负债端、资产端都面临着压降规模的要求,同业存单发行量萎缩、委外赎回都是主要变现。”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

(3)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包括银行渠道、公募基金在内的多位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某国有大行确实正在着手赎回部分委外资金,不仅包括公募、专户,还有券商资管,其中仅从某家基金公司处赎回的委外规模就达到近百亿元,不过对于“近千亿”这个数额无从查证。事实上,最近几个交易日债市确实有大额卖盘出现,而个别基金净值的异常飙涨背后也指向机构资金的撤离。

(4)某证券银行组分析团队:

工商银行:表内(同业端)委外量很少,去年下半年刚设立同业业务二级部,刚起步,只做了几单。1季度末表外理财端委外规模不到2000亿,穿透看以债为主。理财整体规模2.6-2.7万亿,原计划委外占比10%,达2600-2700亿,但目前看来会调整。近期应该有赎回,量不知道,上限也就是刚才说的不到2000亿。

建设银行:表内自有资金部分委外量较大,没有赎回。表外理财委外占比8%,不清楚是否赎回。

招商银行:招行委外规模约3000亿,整体理财规模2.38万亿,委外占比约为12%。一般银行对委外机构一年招标一次,应该不会有短期调整。全年委外收益率不达标,委外机构自担风险,并且不能参与收益分配。

另一股份银行:近期委外赎回大量货基,包括同业端和理财端。主要由于:1、收益也低,去年投的产生亏损;2、上周46号文出来觉得货基主要投银行负债存单类,不符合投向实体要求,有套利嫌疑。

同业整体规模不再扩张,保本类理财到期不续作,改投ABS、票据等资产。

总结:以银行同业说法,工行与某股份制银行委外赎回量较大。某股份行已确认赎回货基。

(2)某证券银行组分析团队

近日银监会下发多个文件,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成为近期银行业热点。有媒体报道或有银行正大规模赎回委外,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调研,向各行相关部门请教了真实情况,现将信息汇总如下。

大行调研信息:

工行:全部理财资金的规模大概是26000-27000亿,委外占比不到10%,目前总规模在2000亿(不含私银)。近期确实有规模调整的压力,但不会出现短期内大规模赎回。即使有规模调整也是通过到期不续期等方式逐渐调整规模。

另据某机构透露,工行已通知该机构,计划在今年内陆续压缩委外规模20%(这一比例因机构不同而不同,除了监管压力,也有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原因,所以不能理解为委外总量压缩20%。)

建行:委外资金总量高于工行,目前总规模不到3000亿。表外理财等委外产品投放周期是半年一测评,根据业绩调整不同机构间的规模。此前已与监管机构有过沟通,目前没有任何动作,不打算动存量规模。

农行:农行相关人士称农行是四大行中委外总量最小的,占比在个位数(因委外投资难以解决债券投资授信问题,过不了总行风控,所以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投资团队投向债券等产品。)因总量小,监管压力也比较小,近期没有赎回。

据我们了解,银监会发文前已与大行相关机构讨论沟通过,大行整体影响不大(相关人士坚称大规模赎回为谣言)。

股份制行调研信息:

邮储银行很早之前就已经决定压缩委外规模,目前委外占比约为20%。没有出现过主动赎回,目前是通过到期不续期的方式压缩规模。邮储采用一笔委外对应一笔封闭式理财的模式,提前赎回会造成理财收益不达标,所以不能主动赎回。

平安、兴业:据称已有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兴业据称有主动赎回,具体规模未透露。

城商行:城商行的压力大于股份制行(该说法为部分股份制行及大行人士观点),已有赎回。

简评:

此次监管的目标不是要一刀切,主要是加强穿透式监管,避免银行通过委外等形式违规套利,目前处于银行自查阶段,部分银行出现的委外产品赎回也是响应自查要求,为下一阶段的抽查做准备。

委外业务的资金来源以银行理财为主。截止2016年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30万亿,最终标的资产以债券为主,权益类投资占比在2.8%左右。目前银行委外占比在10%-20%左右,若以20%计算,目前委外存量规模约为6万亿元,投向股市的资金1680亿元左右。

再假设银行理财资金增量完全不委外,假设银行目标是压缩存量委外规模的20%(这一假设已考虑最差情况,实际规模压缩的比例可能远小于此),对应投资到股市的资金量约为300-400亿元。目前报道多有夸大成分,目前资金端虽有压力,但并未出现大规模赎回、抛售等现象。

[二]银行委外赎回,影响几何?

(1)【方正固收】去杠杆的原因、影响及始末——近期关于委外赎回的评论

1、委外大规模赎回的原委是监管加严和银行自查,从赎回本身来看,存在监管超预期的可能。

1)大行开始频频赎回委外,存在“龙头”效应;

2)过去对委外是定量管理(例如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这次对委外是定性管理(在银监会发了三个框架性监管文件后监管即加严),去委外的力度有很大不确定性。

2、当前去委外还存在一个隐形环境:流动性变弱导致委外价值变差。去年央行是不断向市场供应资金的(货币发行增速从3.3%提升至7.2%),因此,流动性供应可以维持期限利差持续处于高水平,而今年的货币市场是减量的,只要市场加一点杠杆,利差就迅速缩窄,当前同业端成本可以匹配的资产越来越少,这个现状造成了委外的价值变差。

3、现在各家机构都在猜委外的规模和可能去化的情况,我们提供一点线索。债券托管量显示:自2015年6月之后,基金持有国债规模的增速一度从0附近飙升至260%,规模也从1000亿左右上升至4000亿,企业债的筹码也迅速向基金集中,基金持有企业债占总企业债规模从25%附近直升至接近一半(47%),债券型基金份额也从3166亿份暴增至目前的1.85万亿份,这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委外发力的影子。

4、一旦监管超预期,市场冲击会明显加大。目前基金持有国债3563亿,企业债3.52万亿,假设托管量恢复成之前的常态的话,国债需要砍到1000亿附近,企业债需要被砍到1万亿附近,后面是深深的悬崖。

5、控风险必然会伴随着紧货币。资金在脱实入虚的过程中,无论中间怎么嵌套,最终赚的钱往往是某家金融机构或企业的续命钱。流动性越松,这个差价越大,中间环节可能堆的杠杆越多。

6、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二次债灾的出现,目前债券市场很难演化为灾难性调整。

1)当前市场对监管加码的预期已经非常强,于是主动提升了负债期限,今年以来1个月期拆借利率在史无前例地带着一向活跃的隔夜及7天利率在走,1个月期回购月成交量也从1500亿左右飙升至5000亿左右,同业存单的快速发行也是存在如此考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准备要好于去年。

2)在一次债灾过后,政策层必会对市场的宽幅调整存在警惕,一旦监管引致市场动荡,可能会阶段性放松监管或增加流动性投放。

7、目前政策层左手在去货币,右手在去资产,加之市场本身就对监管加严的预期很强,因此预防性需求也自我实现为利差缩窄。债券市场风险仍然偏高,在去资产的过程中,流动性偏优、收益率偏低的利率债可能更为受伤,总体中长端债券收益率也存在进一步上行的可能。

8、监管退出的契机可能并非杠杆控制到合理水平,而是经济边际走向通缩导致政策被动转向,这个时点可能在今年的四季度。在此期间,在防止市场大幅动荡的前提下,还是存在少量监管超预期的空间。

(2)【中信建投债券】委外收缩是趋势,赎回压力难持久——近期委外赎回点评

委外收缩是趋势。4月份银监会监管文件密集出台,对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的监管成为近期银行委外赎回的导火线。同业存单快速膨胀支撑了委外和理财大幅扩张,随着监管初步明确了对发行和持有同业存单的计入同业业务以及相应标准,同业存单规模收缩,其对接的委外和同业理财也就面临赎回压力。后续来看,对于监管压力较大的银行,仍然存在主动赎回情况;对于监管压力相对较小的银行,后续也将随着委外到期不再续作,实现委外规模被动缩减。此外,即便监管压力不大,在监管明确收缩委外投资、缩降商业银行投资杠杆的情况下,银行整体委外占比面临进一步调低。

赎回压力难持久。从当前委外赎回情况来看,部分大行由于委外绝对量较大,主动赎回委外资金响应监管;而部分风格较为激进的银行,则面临监管超标而主动赎回。整体来看,银行对主动赎回委外并未发展成一致行动,当前委外的赎回也主要集中于比较容易赎回的基金,预计大规模赎回潮也不会出现。从银行层面来看,经历去年12月债灾后,银行委外普遍面临浮亏,提前赎回意味着亏损兑现,对银行特别是部分中小行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当前债券市场由于严监管整体受抑制情况下,集中赎回容易形成踩踏,进一步扩大亏损,从监管以及银行自身出发都是不愿意看到的。此外监管层面给予银行自查时间也较为充裕。

短期冲击未结束,信用债更堪忧。债市方面,短期内银行委外赎回带来债券抛售压力,对债市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考虑到理财主要配置信用债,理财委外收缩信用债冲击较大,考虑到严监管环境下无风险利率的价值提升,长期来看利率债可能反而受益。目前10年国债和国开债向上突破3.4%和4.1%水平后,已处于配置区间,但短期冲击尚未过去,且随着银行缴税和缴准期到来,资金面趋于紧张,债市后续表现仍然以高位震荡为主。对于可能存在赎回压力的机构,仍然建议保持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端比较稳定的机构,则可以适当参与长端配置。

(3)数万亿银行委外:套利模式终结,多元投资开启

来源:王剑的角度(ID:wangjianzj0579)

作者:国泰君安研究所银行组邱冠华、王剑、张宇

(摘录)委外业务展望:由乱而治考验管理水平

我们认为,由于滋生杠杆投资的低利率环境已扭转,并且CD、理财的发行规模也预计将被管制,因此委外业务乱象必将终结,行业将进入有序发展的新阶段,这将极度考验受托管理人的资产管理水平。

首先,市场利率上行之后,部分债券的收益率已较可观,通过委外加杠杆的必要性下降。

其次,银行资金委外投资业务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银行将会更加审慎地选择投资管理水平较高、风格严谨稳健的投资管理人。这也意味着,委外业务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向部分优质管理人集中。

同时,因银行间市场整体利率水平有所抬升,2016年那样的低利率环境不再,简单粗暴地加杠杆、错配来套利的方式难以为继,委外管理人需要注重依靠扎实的投资管理水平来获取收益,控制风险。也就是说,央行通过一系列主动拆杠杆行动,已经瓦解了委外杠杆投资的基础前提,即低利率环境。

最后,2017年央行正式实施MPA考核,新口径广义信贷(即纳入了表外理财)的增速是核心指标,因此广义信贷增速必然回落。并且,中小银行前期增速过快,因此是受MPA影响最大的群体,而大中银行本身前期规模增速就相对低,因而受影响小。而在有限的广义信贷增量里,银行必然会优先配置收益水平较为可观的信贷、非标等资产,委外的增量预计会显著回落。根据我们前期报告《2017年银行业资产负债配置展望》预计,2017年广义信贷增速在12-15%间,其中表外理财增量在2万亿元左右,均较2016年显著回落。同理,发行CD的总量也将被管制。

综上,理财和委外业务增速回落,且管理难度加大,投资范围扩大,考验委外管理人的投资管理水平。对于真正管理能力出色,且与大中型银行业务合作关系良好的管理人,其委外市场的占比有可能反而会提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