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新规第一轮市场冲击波

减持新规第一轮市场冲击波
2017年06月02日 00:15 金羊毛工作坊

↗ 点击上方“金羊毛工作坊”关注我们

新规第一轮冲击波:

股权质押的风险——多家券商研报表示在股市下行的5月多家上市公司已进行股权质押“补仓” ,当前风险整体可控。市场人士指出,尽管发生平仓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将对提供股权质押业务的机构造成较大损失。更让券商、银行担忧的是,如果股市持续下跌,他们手握大量质押股票,减持的幅度受限将使得其承担的风险大增。

大宗交易利益链瓦解——“上市公司→私募+银行→公募”这一大宗交易路经俨然无法再续。当前业内讨论的路径包括,一是可代持6个月后,再进行大宗交易;二是减持方付出更高折价,并提供承诺或签署对赌协议;三是选择“有价值”的股票,较高折价率接盘。但有大宗交易人士表示代持需要大量资金,代持风险如何评估,操作难度较大,当前业内关于大宗交易的路径探讨均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没有实际案例可以借鉴。现在唯一可做的是等,看看大家会如何做。

定增模式的终结、银行理财产品压力传导——按照减持新规,目前定增产品的期限,无法满足监管的减持时间要求。如此一来,产品到期后无法赎回,将面临违约风险。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过协商续期,不会出现违约风险,但银行提供给定增产品的资金,大多来自理财产品,到期后需向投资者兑付,如此一来,银行的资金面、流动性都将面临压力,必须发行新产品用于兑付、充实资金池,预计资金成本将进一步上升。

文章:手握5万亿质押股票 金融机构承压减持新规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尹靖霏

5月26日针对上市公司股东和董监高减持股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新规和实施细则。突如其来的减持新政,直接冲击了部分市场既有玩法和规则。备受上市公司大股东“热爱“的融资手段、券商重点发力的创新业务——股权质押即是其中之一。

截至5月12日,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披露的数据,A股股权质押市值为5.4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10.7%。市场人士表示,当前市场上声音多是减持受限后,股票流将动性降低,股票质押的折扣率将走低,受此影响这一业务的火热行情或将受到压制。折扣率的多少将是金融机与上市公司、金融机构之间的一场博弈。预计质押率或在当前的质押率基础上再打七折。

多家券商研报表示在股市下行的5月多家上市公司已进行股权质押“补仓” ,当前风险整体可控。市场人士指出,尽管发生平仓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将对提供股权质押业务的机构造成较大损失。更让券商、银行担忧的是,如果股市持续下跌,他们手握大量质押股票,减持的幅度受限将使得其承担的风险大增。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为应对平仓风险上市公司作出的增持、减持、停牌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市场人士分析,其一对于快被平仓的股票,上市公司往往是补券,或减持然后追加保证金,现在减持这一路径被赌,很多公司可能面临无法补钱的风险。同时,当前股市依旧在底部震荡,单靠增持股票抵抗大盘下行行情进而拉升股价实在不易。其三,靠停牌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进而提振股价,市场对此已不再买单,很多股票停牌后再开盘反而会陷入补跌行情。

股权质押发展迅猛

通俗地说,股权质押是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缺钱时,可将自己的股票在1到3年的期限内质押给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信托等,从而获得贷款,以缓解短期流动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压力。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借给上市公司股东并收取利息。

上市公司大股东对股权质押的需求度十分旺盛。“上市公司可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但这需要中介机构的推荐、监管层审批,手续繁琐且融资成本较大。”某私募信用交易部负责人表示:“但股权质押的手续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融资利率较低,5月初某券商给出的融资利率为5.6%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因此股权质押成为大股东常用的一种融资手段。”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股权质押也是一项颇受重视的业务。自2013年5月《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试行)》下发以后,取代信托和银行,券商成为股权质押业务的主导者。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表示,以近三年质押股权为样本进行分析,股权质押业务的质押方主要包括证券公司、银行、信托公司、其他,其对应的质押股权规模分别为2.11、0.72、0.49、0.65万亿元,分别占质押股权规模的53.1%、18.2%、12.4%、16.3%。

当前,券商开展股权质押业务的动力十足。“看似单一的股权质押业务,撬动的其它衍生效应非常可观。对于券商而言,开展股权质押业务获得回报并不高,其主要目的是承揽客户,进而可开拓并购业务、资产管理等其他类型的业务。”前述私募人士信用交易部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经纪业务的高净值客户、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持有限售股的股东、董监高等是当前券商争夺的目标客户。

在券商内部,股权质押业务主要由融资融券业务部或信用交易部或金融市场部来进行,券商各个分支机构、投资银行部等业务部门均可拓展项目,营销客户。

南方某证券公司的投行人士在进行并购业务的同时,也兼做股权质押业务。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较于投行业务股权质押业务甚为简单。他所在的券商鼓励全员进行股权质押业务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奖励机制。项目引入方可以提取项目利润的10%至20%作为分红,团队有10%的提成分红,拉到业务的人员约有8%到9%的提成。

博弈将至 股权质押折扣率下行

当前,市场的声音是在减持新规实施后,股票流动性降低,股权质押的质押率将下降,这意味着质押同数量同市值的股票数,上市公司能融到资金额度将减少。

“质押率就是一种折扣。假设质押率为40%,1000万市值的股票质押出去,获得的贷款即400万,”前述私募人士解释,减持新规规定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减持股份每三个月只能减持1%,这意味着一年最大减持幅度为4%。大股东减持的时间战线拉长、减持幅度降低,股票变现难度加大,这意味着股票的价值降低,其质押率也将随之降低。

荀玉根表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质押率分别为50%~55%、40%~45%、30%~35%,质押率随交易期限、是否为限售股等情况变化而不同。前述私募人士表示,当前还有券商给出的质押率更高,某券商给创业板上的一家上市公司约70%的质押率。

在减持新规实施后,股权质押的质押率将降为多少?“这需要金融机构根据新的风控指标进行设定。同时还需和市场进行博弈。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进行融资,最为关注的即是质押率和利率。在股权质押市场上,他们多占据主导地位,经常货比三家最终选择最优方案的提供者与之合作。质押率将会降至多少,这将是金融机与上市公司、金融机构之间的一场博弈。”某券商资管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预计质押率会在当前的质押率基础上再打七折。”

质押率降低将是大概率事件,这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助此种方式融资的热情?前述投行人士表示:“股权质押的增速将受到影响,上市公司和券商、银行推进此项业务的火热行情将受到抑制。”

减持受限 券商银行风险陡升

更让市场担忧的是在减持新规实施后,股权质押的潜在风险将转至券商和银行等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为防止股价下跌对自己的利益造成损失,都会对质押个股的股价设置预警线与平仓线。目前市场上通用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160%/140%和150%/130%。当股价连续下跌接近预警线时,金融机构会要求大股东补仓或追加保证金;当达到平仓线时,而大股票又没有办法补仓和还钱时,金融机构有权将质押的流通股直接抛售,强制平仓还本付息。但质押的股票是限售股,券商只能与之协商,或走法律程序。

“但强行平仓很少出现,仅在2015年股灾时集中显现。”前述私募人士表示。招商证券分析师也指出,根据当前股权质押业务部门的规定,相关股票价格即使跌破平仓线,绝大部分情况下也不会被强制平仓,而是由质押业务部门通知大股东完成补仓。如若大股东无法完成补仓,往往会采取停牌、组织资金拉升股价等措施。在整体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强行平仓比较少见。

面对券商、银行的要求,如果股票跌破预警线,上市公司可采取增持股票的方式拉高股价,或是减持获得资本而后追加保证金。在极端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还会采取停牌举措,在停牌期间或筹措资金,或进行资产重组借以拉升股价。

但在减持新规下,受制于股票减持约束,券商、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陡然提升。

减持新规的适用范围包括因司法强制、执行股权质押协议、赠与、可交换债换股、股票权益互换等减持股份。这意味股权质押融资,触发股票处置时,需要减持的股票受到新规约束。

有市场人士指出,证监会此举目的是堵住以前发生大股东质押跌破止损线被强平导致几个跌停的漏洞。但这就相当于把风险甩给了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他们手握大量的质押股票,受减持新规约束无法短期减持,风险大增。

北京金帆国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煦然进一步指出:“对于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股份的情况,过去壳资源还值钱,券商、银行还能将资产处理后将壳资源卖个好价钱,但现在壳资源已经不值钱了。”

当前金融机构担忧的是如果股市进一步下跌,该如何平衡存量质押股票所带来的平仓风险。

国金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截至5月12日,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披露的数据,A股股权质押市值为5.4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10.7%。其中,流通股质押规模为3.25万亿元,限售股质押规模为2.17万亿元。从板块分布来看,主板2.76万亿元,中小板1.80万亿元,创业板0.86万亿元。整体来看,上市公司股权平均质押比例(质押股权数占A股总股本比重)为14.05%。其中,质押比例在0-10%的公司最多,达1653家,占比52%。

多家券商研报表示5月面对股市的下跌,多家公司发布了股权质押“补仓”公告 ,当前风险整体可控。值得警惕的是,尽管发生平仓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将对券商、银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金融机构不得不慎而又慎。

多位市场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为应对平仓风险上市公司作出的增持、减持、停牌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其一对于快被平仓的股票,上市公司往往是补券,或是赶紧减持然后补钱,现在减持这条路被赌,很多公司可能面临无法补钱的风险。其二,当前股市依旧在底部震荡,单靠增持股票抵抗大盘下行行情,进而拉升股价实在不易。其三靠停牌进而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进而提振股价,市场对此已不再买单,很多股票停牌后再开盘反而会陷入补跌行情。

文章:减持新规威力初显 大宗交易利益链开始瓦解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尹靖霏

5月26日证监会突然推出减持新政,提高减持信息披露要求,增强对重要股东减持股份的制度约束。减持新规实施后的威力初现,根据最新的减持规定,多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股份减持的进展公告说明,还有上市公司进行了减持公告的调整,压缩了未来减持的规模,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大宗交易量锐减。

一位上海的大宗交易从业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原有的大宗交易利益链在严监管态势下逐渐走向瓦解。在去杠杆去通道监管高压下,加之减持新规,“上市公司→私募+银行→公募”这一大宗交易路经俨然无法再续。

当前业内讨论的路径包括,一是可代持6个月后,再进行大宗交易;二是减持方付出更高折价,并提供承诺或签署对赌协议;三是选择“有价值”的股票,较高折价率接盘。但有大宗交易人士表示代持需要大量资金,代持风险如何评估,操作难度较大,当前业内关于大宗交易的路径探讨均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没有实际案例可以借鉴。现在唯一可做的是等,看看大家会如何做。

减持新规威力初显

减持新规实施的第二天效果就已经显现,表现之一则是上市公司的纷纷表态。

根据最新的减持规定,多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股份减持的进展公告说明。天海防务、富邦股份、北方稀土、八菱科技、坚瑞沃能、仁和药业、天广中贸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减持的公告说明。在近日预披露的减持计划中,相关公司股东集中竞价的减持规模均较小。申科股份股东张远海计划六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不超0.02%、黄宝法拟减持不超0.03%、何铁财拟减持不超0.02%、钱忠拟减持不超0.03%,四人都为公司的监事或高管。

更值得关注的是星河生物在减持新规实施前后的公告调整。

星河生物刚于5月26日晚间预披露股东减持计划,实际控制人叶运寿计划于6月5日至12月5日期间以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不超过327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35%。在减持新规发布后,5月31日晚间星河生物发布调整原有的减持计划称,实控人叶运寿计划在6月6日后半年内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等一种或多种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17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54%。

除了上市公司的表态,减持新规对实际的减持交易尤其是大宗交易起到了遏制作用。

在减持新规实施的第二个工作日,大宗交易数量锐减。第一财经记者统计,5月31日共有27家上市公司发生了29起大宗交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月24日5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98起大宗交易;5月25日有5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71起大宗交易;5月26日有57家上市公司进行了75起大宗交易。

大宗交易利益链条瓦解

股票的大宗交易自2002年被推出后,直至2008年才火爆起来。2008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定,减持限售股规模超1%必须通过大宗交易通道。尽管该文件在2014年后不再执行,但经2015~2016年的3轮震荡行情,证监会又于2016年1月发布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要求股东在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总数不得超过总股本1%,但未对大宗交易减持做出限定。大宗交易成为大股东主要的减持通道。

此次减持新规规定,大股东减持或者特定股东减持,采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同时,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

上述大宗交易从业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大宗交易要求的是流动性,其商业模式靠的不是未来股票的价值增值,而是看明天能否赚一把,靠的是资金快速周转。但在减持新规下,私募接盘大股东的股票需半年后才能减持,这意味着资金的沉淀,一两个项目还能承受,但项目多了,私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可以提供。”

更为重要的是,原有的大宗交易利益链在严监管态势下逐渐走向瓦解。在去杠杆去通道监管高压下,加之减持新规,“上市公司—私募+银行—公募”这一路经俨然无法再续。

有私募机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事大宗交易的接盘方一般为私募机构。私募机构用于接盘的资金有自有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实力更为雄厚的私募则全部使用自有资金。一般没有几亿元到十几亿元是很难涉足这一业务的。但当前去杠杆、去通道监管甚为严格,银行对于资金的审批更为严格,原来敢做的业务现在都已经收缩了。”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过去上市公司财务投资者将股票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批量转给私募机构,私募机构多追求短平快效应,再通过二级市场分散的转卖给多家公募机构。“但从私募倒腾至公募总要有个手续,但在减持新规下,监管层对于接盘方是谁、多久卖出去均有监管,信息更为透明。如今风声正紧,大家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愿出事。”上述大宗交易从业员表示。

在利益链条分崩的同时,市场正在探索新的路径。

当前业内讨论的路径包括,一是可代持6个月后,再进行大宗交易;二是减持方付出更高折价,并提供承诺或签署对赌协议;三是选择“有价值”的股票,较高折价率接盘。

但也有大宗交易人士对这些提议表示担忧:“代持意味着私募机构要有足够多的资金才行,不然难以开展业务。同时代持风险如何评估、股价下跌如何应对,这均对针对大股东的大宗交易增加了操作风险和难度。”另一大宗交易人士则表示:“选择优质公司进行大宗交易业务,何为优质公司,标准是什么?”

“当前业内关于大宗交易的路径探讨均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没有实际案例可以借鉴。我们现在唯一可做的是等,看看大家会如何做。”在北京的一家从事大宗交易的私募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文章:减持新规下浮出四大“出人意料”:大宗交易离奇增多,最出人意料

来源:券商中国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报道,减持新规突如其来,新规之下有何新生态?变化最大的,也是最出乎市场意料的有四点:

一是大宗交易市场的变化,新规之下,大宗交易笔数不降反增;

二是大宗交易竟然出现了22笔溢价;

三是多家上市公司调整了减持计划或是减持方式,有的甚至直接终止减持计划;

四是集中竞价方式成为近两日预告减持的主流。

与市场印象大大不同,大宗交易并未遇冷,有行业人士指出,大宗交易市场未来不但不会冷清,反而会更加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6月1日)两市共有22笔大宗交易溢价成交,其中安井食品溢价成交高达14.41%,福达股份、红阳能源、华铁科技和万丰奥威分别溢价成交9.74%、8.95%、8.74%和 8.27%。

“大宗交易未来将更加繁荣”

这是新规下的第一个出人意料。

新规首日,大宗交易笔数从之前的70-100笔的量骤降至28笔,这种传统的减持方式似乎“不灵了”?市场人士一度认为,6个月不得转让的规定让投机资金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当“接盘侠”了。

然而一天过去,情形大变。

wind数据显示,今日大宗交易笔数增加至56笔,市场仿佛从新规首日的犹豫纠结中缓过神来。

“上有政策,下游对策。“有资深投行人士称,大宗交易受让方在6个月内不得转让,不等于没有操作空间,只是不会像以前那么简单粗暴了。”比如,大宗交易的受让方可能要求转让方有一定的承诺或者对赌,如果6个月后股价低于转让价格,则要求股票转让方给予一定的补偿。毕竟在二级市场直接竞价交易减持一年只能减持4%,而大宗交易一年能减持8%。”

在这位投行人士看来,未来大宗交易只会更加活跃,保底、对赌等花式玩法将陆续兴起。

大股东借道大宗交易减持是目前A股最主要最热门的减持方式,近些年大宗交易一度占据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半壁江山。5月27日,上交所与深交所双双发布减持新规实施细则,要求大股东或者特定股东采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受让方在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意在堵住这一特殊通道的“后门”,防止大宗交易的接盘方瞬间清仓式抛售对市场的造成不良影响。

据统计,大宗交易受让方平均持股时间为20个交易日,7个交易日以内就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卖出的,占到受让股份的68%左右。

上市公司调整减持计划和减持方式

这一变化也较为明显。

新规实施两日来,截至6月1日晚8点,陆续有接近30家上市公司发布有关减持公告,有的调整减持计划,有的调整减持方式,有的终止减持计划。

6月1日盘后,天海防务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高管终止减持股份计划。

5月31日晚间,星河生物发布减持公告,公司实控人减持比例由此前的11.35%降为7.54%。

在减持新规发布后,星河生物迅速调整了减持计划。一方面将拟减持数量大幅下调,另一方面在减持方式中增加了集中竞价。对比新政的要求,因半年之内通过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最多只能减持6%,所以星河生物将通过协议转让5%以上的股份(协议转让不得少于5%,接受方再减持仍要遵守新规),另外部分将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

1%以内减持优先使用集中竞价方式

陆续发布的减持公告显示,集中竞价方式成为近两日预告减持的主流。

6月1日盘后,神州信息公告,股东计划在自本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其持有的不超过963.4万股股份,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1%。

5月31日晚间,三六五网公告称,邢炜将在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一周内,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30.03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0.1564%)。

申科股份也在同时间发布减持预告,4位董监高人员,张远海、黄宝法、何铁财、钱忠联袂计划减持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股份。根据公告,他们拟自减持计划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公司2.5万股至4.2万股不等。

根据新规,在任意连续90日内,集中竞价交易减持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大宗交易减持不得超过2%,且通过大宗交易取得的股份6个月内不得转让。

梳理发现,上市公司减持股份都率先考虑集中竞价方式,尤其是减持较小量的股份。神州信息预告减持1%,申科股份和三六五网均预告将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星河生物在调整减持计划时也增加了集中竞价方式。

文章:减持新规“施压”:银行资金被动延期 资金成本或继续上升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杨佼

突然重拳出击的股市减持新规,却让上市公司定增的重要“金主”——银行,意外隔空卷进旋涡。

5月27日,证监会出台减持新规,持有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东,定增限售股解禁后十二个月内,可以通过集中竞价,最多减持所持有的50%股份,但任意连续九十天内,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1%、2%。

Wind资讯统计显示,2015年、2016年,A股定增规模共计超过2.7万亿元。而定增项目中,相当部分资金来自银行。如果全部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定增股东的减持周期,将至少延长一年以上。而目前主流的定增产品,期限多为一年半。

按照减持新规,目前定增产品的期限,无法满足监管的减持时间要求。如此一来,产品到期后无法赎回,将面临违约风险。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过协商续期,不会出现违约风险,但银行提供给定增产品的资金,大多来自理财产品,到期后需向投资者兑付,如此一来,银行的资金面、流动性都将面临压力,必须发行新产品用于兑付、充实资金池,预计资金成本将进一步上升。

银行资金被动延期

按照证监会减持新规规定,今后定增股东退出时,如果全部采用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定增周期将至少延长一年以上。

“如果持股比例不超过2%,没有太大影响,理论上最长3个多月就能全部减持。”深圳某私募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若想快速清仓,可以采取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结合的方式。受影响比较大的,是持股5%以上的定增股东,估计解禁后一年半时间才能全部减持完毕。

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2014年以来,A股定增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当年实际融资6822亿元;2015年更是突破万亿元大关,比2014年多出一倍以上。2016年,定增继续保持高增长,全年融资规模接近1.7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位。

定增市场的参与方中,银行资金占了相当比例。但具体规模,以及占据多大比例,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数据。某券商研究人士说,究竟有多少银行资金参与了定增,由于现在没有公开数据,只能进行大致预测,但估计数据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定增资金来源,还没有披露到这一层,具体规模确实很难统计,但银行肯定是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上述深圳私募人士说,最近几年来,不少私募只成立了三、四年,管理规模却快速膨胀到百亿元以上,主要资金来源就是银行委外、定制产品。此外,公募、券商的资管计划、专户产品,资金来源也是银行。

2015年下半年以来,相对于银行的资金供给,定增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第一财经记者从深圳数家以定增为主业的私募处了解到,2016年年初,由于资金供应过于充足,为了参与定增项目,个别银行的年化利率已经低于6%,并引起夹层、劣后级资金紧张、成本上升。

随着减持时间拉长,目前主流的定增产品期限,已难以满足市场周期。根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前,市场上主流的定增产品,大多采用“12+6”的模式,即前12个月为锁定期,另外6个月为减持期,产品期限基本为参与定增之后的一年半。

对银行来说,减持新规的影响非同小可。由于减持时间延长,产品到期后,可能无法如期偿还资金,等于被动延长了银行的资金使用期限,而且波及面太大,大量产品面临延期赎回,可能触发大面积违约的风险。

“如果是正常业务,违约应该不至于。政策针对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并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这一点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华北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说,按照以往惯例,政策调整产生的变化,一般都会通过协商的方式,对产品、资金续期,或者通过资产转让获得流动性。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资金接盘,将银行资金置换出来。

“一般都是续期的方式来解决。”新富资本研究总监廖云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配资类的杠杆产品,如果申请续期,银行一般都会批准。同时,减持新规并未对存量业务新老划断,已经解禁且部分减持的定增,是执行以前的规定,还是执行尚未解禁的项目标准,目前并不明确。但目前来看,细化的可能仍然存在。若未来新老划断,受影响的主要是尚未解禁和今年新投的项目,存量业务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资金面承压

协商续期、资产转让等方式,虽可免于定增项目赎回违约,但产品到期后如何兑付,仍是银行需要面对的问题。

银行间接参与定增的资金,除了少量自营资金外,大多来自理财产品资金,有明确投资期限,到期后必须向投资者兑付。而减持时间延长后,产品到期无法赎回,银行将出现期限错配,资金出现缺口,产生流动性压力。

“银行的这类投资,都是被动型的,要按期限兑付给投资者,到期必须要赎回,如果是一对一的,到期不能赎回,流动性会出问题。”上述华北股份制银行人士说,协商续期,只能解决资金使用方的违约问题,产品兑付仍无法解决。

“资金池产品期限错配很普遍,兑付问题不用太担心。”华南某股份制银行一位中层人士说,银行参与资本市场定增的资金,单一型产品很少,唱主角的是资金池类的理财产品。如果到期无法赎回,可以用资金池的其他资金兑付。即便备用资金不足,也可以发行新产品,募集资金用来兑付到期产品。

但问题在于,此次减持新规波及面广泛,大量已解禁的定增项目无法减持赎回,是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此情况下,一旦理财产品集中到期,叠加正在进行的“三套利、三违反、四不当”等监管清理整顿,银行资金面、流动性都会受到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减持新规的具体影响,一方面要看是否会“新老划断”;另一方面,也要看定增中减持时间延长较大的项目,占比究竟有多大。廖云龙认为,接续减持新规的资金缺口,银行的资金池不会存在问题,但会造成流动性紧张。

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7年定增机构配售股解禁合计达1464.57亿股,涉及657家上市公司。若以最新收盘价计算,2017年解禁股总参考市值将达1.62万亿元,其中最大的京东方A为316.46亿元,定增机构配售股共解禁99.2亿股,但其中持股5%以下的,目前尚无准确数据。

上述私募人士认为,定增股东单一持股超过5%的,数量并不多,持股5%以下仍占大多数,减持期限虽然延长,但影响并不是很大。总体来看,银行流动性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而且影响也是阶段性的。

“资金池产品本来就是滚动发行,可以发行新产品,填补兑付到期产品形成的缺口。”上述华北股份制银行人士说,资金池产品虽然期限错配,但期限错配也是银行的经营基础之一,如果安全可控,收益较好,应当给予一定空间,不能一下全部卡死。监管也应考虑流动性问题,政策要有一定的灵活空间。

资金成本将进一步上升

在目前资金面本已趋紧的情况下,减持新规出台后,银行为获得充足流动性,市场资金成本上升将无法回避。

“资金成本上升,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定增机构续期,要给银行高于以前的资金利率,一方面银行今后发行理财产品,收益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廖云龙说。

从2016年11月份以来,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就已持续上升。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测算,截至今年5月中旬,国有银行3个月以下、3~6个月、6~12个月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半年时间上升近10%、20%、30%,股份制银行则上升了约26%、29%、31%;城商行也上升近16%、15%、17%。

与此同时,上述三类期限的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年化预期收益率,国有银行半年间上升了超过20%、23%、20%,股份制银行上升约18%、18%、17%,城商行则上升了14%、14%、14%。

2017年5月中下旬以来,银行理财收益率还在进一步走高。公开信息显示,浙商银行发行的端午节期间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达到5.07%,另有两款产品预期收益也超过了5%。北京银行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100万元起购,预期年化收益达到5.2%。

此前,上述华南股份制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中小股份制银行,尤其是城商行,以前发行了大量同业理财,如今同业理财成为重点清理对象,已经很难发行,只能向企业、个人客户发行理财产品,只有提高收益才“卖得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室主任曾刚也认为,目前资金市场利率向上走,理财产品利率市场化程度高,反映出整个市场资金面的状况。

“资金成本上升肯定会出现,大资金进出都有计划,要解决问题,必须要付出一些成本。不光是固收,浮动收益产品成本也会上升。”上述华北股份制银行人士说,资金面本就偏紧,随着持有时间的增加,必须提高利率,才能吸引资金。此外,持有期限的延长,也意味着风险在上升,必须以更高的成本覆盖风险。

 更多金融市场分析,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的小密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