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告诉你如何理解双支柱调控框架?

央行副行长告诉你如何理解双支柱调控框架?
2017年11月17日 01:35 金羊毛工作坊

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关于如何理解双支柱调控框架,如何完善金融管理制度,周小川在十九大辅导读本中已经进行了充分阐释——

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杠杆率、关联性和复杂性不断提升,要更好地将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结合起来。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着力减缓因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所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16日财新峰会上,央行副行长殷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文章:央行殷勇:现有微观审慎监管制度难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来源:财新峰会

【财新网】(记者 彭骎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审视现有监管体系的不足,不约而同开始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认为,宏观审慎政策相对于传统货币政策,还是比较新的领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仍不成熟。因此,未来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1月16日,殷勇在第八届财新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要进一步聚焦和明确,其中一种研究方向是适度增强物价稳定所锚定的价格指数的代表性。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居民财富在不断累积,消费者物价指数在整个经体系中的代表性越来越低,与之相对应,资产价格对居民经济行为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却变得越来越重要。”殷勇指出,不管是债务的过度积累,还是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以及纯粹的资产泡沫,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基本上都伴随着资产价格的过度变化,可以从资产价格的变化情况来评估金融风险的积聚程度,也可以从防范资产价格的非理性变动来帮助调控金融风险的产生动机和驱动因素。

此外,殷勇指出,增强物价稳定所锚定的价格指数的代表性,是物价稳定其涵义在经济发展新情况下自然的、逻辑的延伸,保持了中央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一致性,有助于同市场沟通,也有助于同微观审慎明确分工,清晰界定彼此的职责分工。

“沿着增强价格指数代表性这个方向去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央银行决不是要控制资产价格,也不是要直接干预资产价格形成机制,而是要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达到防范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冲击经济金融稳定的目标。”殷勇在上述场合强调。

距离金融危机爆发已有十年,全球金融监管者都在思考,为什么此前的监管制度和政策没能阻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殷勇认为,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主要针对个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存在短板。

“微观审慎的分业监管模式易引发监管套利行为,” 殷勇指出,影子银行、表外资产、金融控股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中都有不少监管套利行为,导致内部人控制、关联交易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此外,微观审慎政策的局限性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监管范围方面,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经济运行体系中的主要部门并不在微观审慎直接监管范围内,所以其金融行为难以获得及时调控。其次,金融体系间关联关系方面,随着金融不断深化,金融体系各部分之间关联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微观个体的状况即使稳健,组成的整体仍有可能是系统性不稳定。此外,微观审慎政策中存在不少顺周期因素,例如市场在上升周期时,抵押物价格上升,会使企业账面负债状况显得更健康,从而进行更多借贷,形成风险隐患。

微观审慎的不足,导致全球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审视现有的监管体系,不约而同地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殷勇表示,尽管各国对于宏观审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归纳来看主要有两类中间调控目标:第一类是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健性,第二类是控制金融系统的过度繁荣。

目前,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仍然在探索各类宏观审慎工具的使用和有效性检验,使用的工具大致包括,对于借款人及相关金融工具和活动的限制,对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限制,对于资本的要求以及特定税收等。而在实施宏观审慎调节和干预后,还要及时评估政策工具效果并进行必要校准,同时加强公众交流和预期引导。

殷勇表示,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普遍发挥着核心作用,主要有四方面原因。首先,货币创造的总阀门是由央行调节的,以货币创造为基础的金融活动的宏观管理自然应该有央行的直接参与。其次,稳定经济或者稳定通胀的职能,使央行具有审慎的天性。此外,央行具有宏观视角,能从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角度进行研判,克服微观监管的局限性。最后,央行要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从根本上肩负着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

然而,目前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能否有效应对未来挑战,还有待实践检验。殷勇认为,当前由于主要央行采取非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和负利率等,全球不少资产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未来发生比较大调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此外,宏观审慎同货币政策、微观审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也处于摸索阶段。

殷勇介绍,此前,中国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由央行牵头、三会一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共同参与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今年7月起,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央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得到强化。

11月16日消息,第八届财新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提出,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紧靠维持物价稳定还不够,还要防范金融危机。为什么现有的监管制度和政策没有能够阻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殷勇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基于微观审慎的监管制度主要针对的是个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存在短板。

具体而言,微观审慎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企业、居民等经济运行体系当中的主要部门并不在微观审慎直接监管之内,其金融行为难以获得及时的调控。

二是,随着金融不断深化,金融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关系变得十分的复杂,微观个体的状况稳健,组成的整体仍有可能是系统性不稳的。

三是,微观审慎政策当中存在顺周期因素,例如市场处于上升周期的时候,抵押物品价格上升,就会使得负债状况显得更为健康,就可以进行更多的借贷,不断地叠加会造成风险的隐患。

四是,微观审慎的分业监管模式会引发套利行为,导致内部人控制、关连交易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在殷勇看来,正是因为微观审慎不足以保障金融危机的稳定,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开始审视现有制度的不足,开始逐步引入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一是可以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二是可以控制金融系统的过度繁荣。

殷勇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宏观审慎政策相对闭传统的货币政策还是比较新的领域,宏观审慎的框架仍然有待完善。由于宏观审慎政策在目标设定方面比较模糊,承担的使命有可能过于多元化,在央行逐步引入宏观审慎政策以后,经济还没有受到大规模动荡的冲击。目前,全球不少资产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未来发生比较大调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当前的宏观政策体系能否有效应对未来的挑战,还需时间检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