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横盘背后的假象,楼市如何正常化

房价横盘背后的假象,楼市如何正常化
2017年11月21日 00:35 金羊毛工作坊

导读:在新房价格受到严格限制,数月内禁止提价的同时,为了保证达到房价环比零增长的“完美状态”,政府还直接在统计环节“做手术”:对实际已出售、但有可能拉高价格指数的房子,政府采取拖延策略,不为其备案,令这些房子停留在草签状态,无法签订正式合同。这样一来,它们就不能进入统计数据中“捣乱”。

文章:房市如何正常化

来源:财新周刊

作者:陈昌华(瑞信中国研究部主管)

10月下旬,我们走访了某内陆大省的两座城市,观察的重点之一是房地产。

这两座城市(姑且称为A市及B市)是具有代表性的二线和三线城市,都曾是2016年房地产市场大热的城市,并先后在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推出了限购政策,甚至直接限价。我们想了解:限购至今,市场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在新房价格受到严格限制,数月内禁止提价的同时,为了保证达到房价环比零增长的“完美状态”,政府还直接在统计环节“做手术”:对实际已出售、但有可能拉高价格指数的房子,政府采取拖延策略,不为其备案,令这些房子停留在草签状态,无法签订正式合同。这样一来,它们就不能进入统计数据中“捣乱”。

据业内人士估算,这样的隐形销量,在A市大约有四五百万平方米,几乎相当于2016年当地住宅销量均值的四分之一;在B市,大约是五六十万平方米。这些在统计数据中不存在的销售,开发商和购房者都是认账的。这也就导致了一连串的问题:

一是库存虚高。房地产库存看似不低,但其中大部分已经售出。

二是将购房者置于利率变动和政策进一步调整的多重风险中。因为没有签订正式合同,所以购房者无法办理房产证,更无法获取银行贷款。可以想象,在通胀上行,利率可能上升的风险下,如果这个问题拖延至明年,可能会成为诱发社会稳定问题的导火索。

三是使部分开发商面临财务压力。购房者不能获得贷款,开发商回款相应也受到影响,负债率较高的开发商就可能出现现金流问题。这一局面可能导致开发商进一步分化:前两年融够了钱的大开发商日子还比较好过;对仅有一两个项目、融资渠道又比较窄的当地小开发商而言,遥遥无期的备案让他们度日如年。我们在当地见到小房地产商急于出售资产来缓解财务压力的案例;也听说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小开发商的楼盘,担心其没有能力完成项目。另一方面,开发商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比如要求更高的首付。

四是造成供应短缺。虽然政府不允许开发商以装修费等任何形式加价,但当地业内人士告诉我们,B市在限地价的同时,以“竞缴”其他设施代建资金的方式提高了开发商的拿地成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价在涨,房价受限,售出后回款还遥遥无期,开发商也向政府学习了“拖”字诀。拿地两年内必须开工,但开工后,开发商会竭力拖延项目开盘。以B市为例,业内人士介绍,当地实际可供销售的房屋大约只有30万平方米,绝大部分还是顶层和底层,按2016年销售量计算,一个月都不够卖。

这两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处于高度扭曲状态。更让人担忧的是,据我们了解,这样的操作在全国范围内绝非少数。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几乎已变成一条横线,尽管怀有对高房价有所作为的良好意图,这样的手段和结果也实在让人啼笑皆非。限价造成的供给紧缺,在另一些城市产生了相当典型的问题,即开发商在向大量潜在买家进行分配的过程中,权力(官阶)和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

十九大重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同时也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此前几十年的教训告诉我们,否定市场规律是自欺欺人,难以持续。如果之前权宜的做法是为了排除十九大之前不必要的扰动,那这样的扭曲将如何纠正?短期看,政府的办法是加快如保障房和远郊房之类低价房源的上市,调和房价,创造为高价商品房备案的空间,同时容忍房价环比更大的微升。这样一来,存量房的备案节奏就取决于低价房上市的数量和价格。

一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只见相机调控,不见长效机制。但所有短期措施不过是在为长效机制的推出购买时间。长期看,房地产是个系统问题,牵涉到中国的发展空间,牵涉财政、土地等多方面的根本改革,也牵涉到诸多既得利益群体。因此,这个问题是中国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但已无法回避。未来几年中,它将考验决策层的智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