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退潮后,传统险是一片净土?

万能险退潮后,传统险是一片净土?
2017年05月17日 12:40 中债资信

作者:中债资信保险行业研究团队

据媒体报告,保监会已下发《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这与中债资信对险企利用产品设计躲避监管的关注相契合,未来一段时间的主题仍将是保险回归本源。

其中,《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开发设计的保险产品应当符合:

(一)两全保险产品、年金保险产品,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且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

(二)万能型保险产品、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设计应提供不定期、不定额追加保险费、灵活调整保险金额等功能。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

受监管政策影响,险企下调了中短存续期业务的比重,一些业务激进的保险公司万能险业务规模迅速缩减,但经过我们研究发现,万能险规模减少的同时传统险规模增长迅猛,保险行业依然存在“长险短做”的现象。“长险短做”虽能快速提高公司收入规模,但具有一定危害,一是增加公司经营成本,影响盈利水平;二是高比例退保直接影响公司资金管理,对现金流造成压力;三是通过不正当市场竞争,危害市场秩序,影响保险业整体发展。

一、相关监管规定

“长险短做”的中短存续期产品,正是2016年以来保监会对寿险公司的监管重点之一。保监会于2016年发布三项通知,在规定中短存续期产品比重限制的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应在此类产品报送保监会审批或备案时一并提交由董事长及总精算师签字确认的书面决议,且每月统计产品相关数据报送。通知规定,2017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不得再将终身寿险、年金保险、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而即使在中短存续期产品被严格限制的监管政策下,险企或许依然会为了巨额的保费规模诱惑铤而走险,染指传统险这片净土。

二、目前执行情况

距离保监会连续发布关于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规范通知和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已有近一年时间。

万能险业务规模缩量巨大。截至2017年1季度,寿险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2313.4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1.24%;万能险收入占总保费的比例也从2016年同期的61.91%下降至17.48%。

传统产品设计仍存空间。个别企业万能险缩量的同时,传统险业务保费收入短期内大幅增加。随着保监会对保险机构的严格监管,查处产品设计偏离保险本源的产品,“长险短做”的保险形式被证实依然存在。所谓“长险短做”即是未经监管核准将合同约定时限长的传统险做成短期业务,客户可提前赎回,并获取收益。举例而言:

(1)两全保险是保生存保死亡的传统寿险,保险期间较长,若合同约定两年内即可保息返本,则造成实际存续期可能较短,体现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实质。

(2)年金险是有规则的定期给付一定保险金额的长期险种,若通过生存金返还这种方式将保费大量快速返还,将长期年金险短做,则不符合监管要求,扰乱市场秩序。

(3)长期护理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保险产品。如果通过给护理险的主险赠送附险的形式,仍可实现附加账户为主险提供利息收益、保证最低利率的目的。

险企把中短存续期产品计入传统险,使得账面上万能险占比很低,但退保率提升很高。运用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得保费收入计入原保费收入,将产品作为长期险纳入传统险统计口径,另一方面规避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有关监管规定。

三、市场发展

万能险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监管机构不断引导险企理性发展、防范风险、回归保险本源。未来监管依然是围绕防控风险、服务大局、改革发展三大战略相辅相成,强化系统监管,严格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所谓“保险姓保”,即保险的核心价值是风险保障。部分险企依靠“长险短做”,利用产品设计躲避监管,扩大规模,保险资金乱用等不合规行为已被监管部门关注。监管风暴升级的背景下,部分险企不能仅仅依靠产品设计获取账面收入,转型势在必行,未来在渠道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均需调整,助力公司长远的稳健发展。

声明

本报告版权归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所有,如为合理使用的目的而引用本报告中的定义、观点或其他内容,请注明信息来源于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报告中观点仅是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相关公开资料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在任何情况下,中债资信及其雇员对任何机构或个人因使用本报告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或联系本微信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