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天从白菜价到黄金价 中国钢铁业背后那只神奇的手

300天从白菜价到黄金价 中国钢铁业背后那只神奇的手
2017年04月12日 14:25 投资时报

文 | 苏小张

300天V字钢市

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从“白菜价”到“黄金价”, 中国钢材价格只用不到300天就完成吨钢近600元利润的大逆转。而之前,买不到一根奶油冰棍。

2016年6月初,中国螺纹钢现货价格为每吨2100多元,根据中国联合金属网的数据,2017年3月20日的螺纹钢价格已经接近每吨4000元。一个已顶着十几年产能严重过剩帽子的产业,就这样贡献了超级英雄式的“V字仇杀队”。

另一组数据更能反映国内钢材市场的火热程度。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7年2月中国出口钢材575万吨,同比下降29.1%;而1-2月钢材累计出口1317万吨,同比下降25.7%。

这种情况并不常见。过去几年,国际钢价一直高于国内市场,为了生计很多钢厂和贸易商千方百计争取出口。而自农历鸡年春节前后局势开始翻转。

中国钢材产量逐月持续增加与海外出口大幅下降,是当下中国正在推动最严厉去产能行动的现实投射。大多数经历过政策和市场寒冬之后存活下来的钢铁企业、钢贸商,在这场久违的盛宴上痛饮正酣。“所有高炉都在生产,这段时间,可以说中国是没有闲置产能的。”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一位人士说。

“产能过剩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价格上涨、效益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虽然工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政府官员们反复提醒,但不少市场人士和诸多分析师们相信,这样的行情还将继续。

逻辑很简单,中国基建投资的持续加码,以及去产能的不断深入,听起来更像钢铁产业两个增压涡轮。原冶金部钢铁司司长、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专家组组长刘勇昌说:“这是近五年钢铁市场调整最大的一次。钢厂的好日子来了。”

但这好日子似乎来得太快、太猛,如同京沪深目前的房价,以至于总觉得好梦终难久,比如刘勇昌。他说,“真有点担心,钢铁去产能会出现去年煤炭‘276天去产能政策’的局面。”

所谓煤炭276天去产能政策,是指2016年年初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其中要求,从2016年起,三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并开始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产能,严控超能力生产。

在这一政策强力推动下,煤炭产能速见成效,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及至在2016年四季度,中国竟然开始频繁出现“煤荒”现象。

这个“中国式去产能”的最新剧情发生在3月17日。中国最大国有煤炭企业中国神华发布公告,称其2016年营收1831.27亿元,同比增长3.4%,但227.12亿元的净利润却同比上升40.77%。由此该公司决定派发普通股息及特别股息合计每10股29.7元。

一次性分红590亿元,资本市场哗然。

煤炭行业供需两端的“超调”,会在钢铁领域再次上演吗?

地条钢

眼下以“讲政治”名义推进的钢铁去产能,正式开始于2016年1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会议上,中国提出用三年时间压缩粗钢1亿到1.5亿吨产能的目标。仅隔四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专门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方案,本次会议后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央行等八部委提出明确要求:“情况要摸清、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有力。”而在此之前,《人民日报》头版还发表“权威人士”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文。1998年之后中国政府为力度最大的去产能行动做了最后的动员—北京观察家们迅速得出结论。

1亿吨-1.5亿吨的目标是个什么概念?如果这些产能全部转化为实际产量,相当于2016年占据中国产量前三名的宝武钢铁、河北钢铁、沙钢集团三家粗钢产量总和;相当于2016年全国8.08亿吨粗钢产量的12.4%~18.6%。

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在2016年一年就完成了6500万吨的去产能任务,超出当年预定目标整整2000万吨。而这还只是官方数据。

有业内人士根据各方自行公布的成绩单简单加总统计显示,24个省份加上宝武钢铁集团和鞍钢集团两大央企,在2016年总计淘汰了9988万吨产能。这个数据超出国务院公布数据近3500万吨。

仍然不是全部!对钢材市场影响更为直接的,是清理“地条钢”行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有民营钢厂为了省投资、省成本不上高炉,而采取直接在地上挖槽浇铸钢坯的做法,“地条钢”的叫法即来源于此。这种方式一致延续至今,且与当年相比已有很大改进。在现在的官方语系中,“地条钢”泛指凡是以废钢铁为原料,工艺粗糙落后,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

由于生产非法且隐蔽,中国“地条钢”的实际产量一直没有具体的数据。2016年去产能战役打响后,“地条钢”清理大幕也随之而启。据透露,2016年上半年,国务院曾让各地自行调查摸底“地条钢”规模,第一轮摸底后汇总的数据为6000万吨左右。与各地对去产能的执行力度不同,最开始各地对“地条钢”清理工作并不顺利。直到2016年11月,国务院派出督查组,抓了江苏、河北两地“地条钢”事件做严厉追责典型并通报全国。

2016年12月,国务院以“政府存在严重失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不力、未按规定上报、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责成江苏、河北两省政府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给予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行政记过、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行政警告处分;江苏、河北两省分别对111名责任人和27名责任人进行了问责。

有了两位副省级官员做反面典型,各地对“地条钢”的清理成效火速显现。至2016年年底,各地再次汇总上报的“地条钢”产能已超过1亿吨,是第一次上报数据两倍之多。按照国务院部署,这些“地条钢”必须在2017年6月底前全部清退。

不过,这部分“地条钢”产能从来不在国务院确定的去产能任务目标中。如果加上国务院此前为钢铁行业确定的去产能目标,中国实际化解钢铁产能的数量将至少超过2亿吨。这,比2016年欧盟28国粗钢产量总和还要多出4000万吨。

猫鼠游戏

产能统计,从来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一个困扰。很难想象,在2012年之前中国对于钢铁产业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产能统计。对于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至少摸索了30年的国家,多少有些魔幻。

2012年,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退出,钢铁产业正式告别黄金年代。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开始逐步清理钢铁违规项目,由此也开始大规模的产能摸底统计。至于摸底结果,官方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而业内流传的说法,则从9.5亿吨一直攀升到超过12亿吨。

几位业内专家表示,各地的钢铁产能是根据属地内各钢厂的高炉和转炉的容积推算而来。在刘勇昌看来,这种推算仅仅是数据推演,与实际生产有很大不同。比如,前几年一个转炉炼一炉钢平均需时32分钟,但最近两年由于环保、质量等标准的提高,炼一炉钢的平均时间已经提升至36分钟。这延长的4分钟,意味着炼钢效率事实上降低了10%,如果按照全国10亿吨钢铁产能计算,相当于每年实际少生产1亿吨钢。

据说,为了确定去产能规模,相关部门根据未来钢铁需求量、行业健康运行的开工率等多个指标,推算出了一个大致需要保留的产能目标。同时,相关部门也要求地方政府再次上报属地实际钢铁产能。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出于领取中央补贴及数据政绩思维的惯性考量,使虚报产能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某领导就曾在内部会议上痛斥河北省产能数据造假。

不过让一些钢铁大省和钢厂没想到的是,此轮北京方面去产能的态度如此坚决,此前几次“打几声雷,落几滴毛毛雨”的场景,一去不返。

但猫鼠游戏似乎依然存在。2016年中国官方公布的完成去产能6500万吨,与24省份统计的完成9988万吨去产能之间仍有着巨大数字差距。因此,有业内人士称,2017年中国实现再去产能5000万吨的任务,“绝不是问题”。

那么中国钢铁业究竟是如何在2016年一年间就完成6500万吨的去产能成绩的?

如果撇开政府发令枪响的时间,实际上,中国钢铁去产能周期在2015年已经登场。联合钢铁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中国钢铁行业停产产能据不完全统计达6725万吨,其中整厂或某个生产基地全部停产的为5325万吨,部分停产为1400万吨。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全停的30多家大多是民营钢厂,其中又以小型民营钢铁企业为主。

独特的打分去产能

钢铁大省河北省注定是此轮去产能重心所在。根据河北省公布的信息,河北省原计划在2016年淘汰8个市、39家钢企的1840万吨炼铁产能和1600万吨炼铁产能。2017年1月初,《河北日报》刊登的一篇报道透露,“2016年,河北省深入实施‘6643’工程,重点行业去产能成效显著,全年共压减炼钢产能1624万吨、炼铁1761万吨。”

为了完成当年的去产能目标,河北省方面制订了详细又具体的去产能计划,并分月落实推进。河北省唐山新宝泰钢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河北省2016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调整计划公示》的信息显示,唐山新宝泰钢铁有限公司一座450m³的炼铁高炉已在2016年被关停,这座高炉被政府统计的年产能为52万吨。

这座450m³的炼铁高炉的上榜经过,为外界展示了一个让人听来啼笑皆非的故事。

原冶金部钢铁司司长、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专家组组长刘勇昌,对此过程颇为了解。他回忆说,2016年钢铁行业去产能开始强力推动后,河北采取了分县市分配指标的做法。唐山新宝泰钢铁有限公司所在的唐山市丰润区原本只有三家钢厂,在确定了另外两家钢厂的去产能任务之后,政府发现仍不能完成指标。在2016年三季度,当地政府于是召集了工信、发改、环保等十家政府部门开会,会议上现场对唐山新宝泰钢铁有限公司原有的4座高炉进行打分,得到81分(最低分)的那座450m³的炼铁高炉就成了必须登上阎王名册的倒霉鬼。

刘勇昌说,其实唐山新宝泰钢铁有限公司的4座高炉在环保、生产工艺等指标上均已达标,只由于丰润区被分配去产能任务存有缺口,所以只能采用打分方式解决。就这样,一座原本正常生产的450m³的炼铁高炉的52万吨产能,变成了河北省2016年去产能成绩单上的一个数字,一个真正的燕赵弃儿。

而这不过是故事的上半篇。刘勇昌说,由于唐山新宝泰钢铁整个生产流程全部是按4座高炉正常运转设计,一座高炉被停,即意味着炼铁之后所有生产流程都需重新调整。这导致该公司在生产环节的固定费用大幅调高,各种成本也随之上涨。

唐山新宝泰钢铁有限公司原本是一个利润还不错的公司,尽管国内钢价自2016年四季度至今一路飙涨,但其却发现自己的效益大不如前,甚至开始出现亏损苗头。

这些冲击和代价,只能留待企业自身慢慢消化。河北省新武安钢铁集团在此轮去产能过程中也领到了300多吨任务,其中200万吨已在去年完成。新武安钢铁集团董事长万喜河说,河北省根据各地实际,按比例确定了去产能任务。现在的去产能跟前几年很不一样,是政治任务,作为企业没有讨论余地。

万喜河对眼下正在推进的去产能不想做过多评论,不过,他还是反问:“去产能最应该去的究竟是什么?要清理僵尸企业,可现在去掉了几个僵尸企业?”

谁是僵尸

2017年3月,刘勇昌想借“两会”的机会向政府反映去产能过程中民营钢铁企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于是,他先向全国工商联提交了一份汇报材料。而这份汇报材料显然得到了重视,且被全国工商联选中作为重点提案,上报全国政协会议。

这份提案的全名为《关于科学统筹当前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提案》。刘说,他的这份提案来源于多次赴河北唐山等地调研,并与诸多民营钢铁企业交流的结果。

提案中,刘勇昌建议,去产能要坚持优胜劣汰原则和统一的标准。依法依规压减产能,遵循钢铁生产规律和工艺流程长等特性,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去产能措施,防止“一刀切”,使去产能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用中频炉生产建筑钢材的“地条钢”要依法清除。对长期亏损、靠补贴和贷款维持存活的“僵尸企业”,应促使其加快退出。去产能奖补资金应尽快到位,并坚持国企与民企一视同仁。

3月22日,刘勇昌表示,“截止到目前各地完成的去产能任务中,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河北省2016年完成全年去产能任务1600多万吨,其中96%是民营钢铁企业去除的。但僵尸企业才应该是去产能的重点。而僵尸企业不会是民营企业。”

在2016年年初《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文章中,那位“权威人士”说,“僵尸企业”本来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维持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此后,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对僵尸企业做出界定标准: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刘勇昌说,“僵尸企业几乎全部在国有企业中,民营企业绝对达不到界定标准。如果民营企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老板早就不干了,更别想从银行拿到贷款。”

刘曾经梳理的一份僵尸企业名单显示,2016年亏损企业的钢产量约为1.3亿吨,其中持续三年以上严重亏损、2016年继续亏损、资产负债率再度上升的企业有10家。这份名单此后引起了工信部相关业务司局的关注,他们向刘勇昌索要了这份名单。

不过之后,就没了下文。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去产能该去,但不能搞指标分配式去产能,而应该以僵尸企业为抓手。”

中国究竟有多少家僵尸企业?这个问题,同样没有标准答案。与轰轰烈烈的去产能和清理地条钢行动不同,伴随着清理僵尸企业被提上日程,降杠杆、债转股等诸多政策和工具一起登场。知情人士说,早已深陷连续债务违约、资不抵债、被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申请的东北特钢集团,目前正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积极筹划背后债转股、重组等事宜。其中,有可能接手东北特钢的重组方中,出现了鞍钢集团和中信泰富的身影。

而鞍钢集团过去数年的业绩,特别是旗下鞍钢股份在2015年创下的45.9亿元上市以来最大亏损,从不是秘密。在鞍山,找对象不提鞍钢近乎成为女方家长的必备前提。

2017年初春,一场不可思议的市场狂欢,降临在了强力去产能大幕下的中国钢铁业。大幕之下,中频炉、地条钢、债转股、僵尸企业,随同钢市久违的火苗一起扭结纠缠。国企与民企、大型企业与中小钢厂、政府与市场,在一条清晰的政策主线下继续着谁也无法预料的相互塑造。

此稿版权归《投资时报》社所有。

公号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注来源及作者姓名,否则,违者必究。

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媒体平台 | 新浪财经头条

UC头条 | 企鹅媒体平台 | 天天快报  

新浪微博

合作网站

凤凰网 | 东方财富网 | 封面新闻

同花顺 | 王者财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